摘 要:文章從成都市在政策規劃、組織領導、學校推進、平臺搭建、完善服務、推進治理等多項措施下取得的成果出發,介紹了成都市推進教育國際化的探索與實踐,分析了成都教育在與世界對話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旨在展現成都市教育國際化“從追趕到對話”“從資源配置向內涵發展”“從行政指令向專業引領”的轉變之路。
關鍵詞:成都教育;國際標準;教育品質;教育國際化
巴蜀大地,崇文重教。成都作為地方政府官辦學校的發祥地之一,素有尊師重教、敢開天下先的傳統。近年來,成都教育系統牢牢抓住成都市建設開放型區域中心和國際化城市的重要機遇,緊緊把握世界教育的發展脈搏,圍繞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兩大主題,在國際坐標中審視教育改革發展,全面推進教育國際化,并取得了顯著成效。英國首相卡梅倫、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分別造訪龍江路小學分校和成都七中,給予成都教育和成都學子充分贊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女士、教育助理總干事唐虔先生應邀出席都江堰國際論壇,對教育災后重建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成都經驗給予充分肯定。目前,成都教育已經成為城市開放的先導,廣大師生也已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規劃先行,推進教育全域開放
(一)堅持“全域開放”,科學制定規劃
成都市編制了《成都市教育國際化發展專項規劃(2013-2020年)》,通過實施引進國(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國際友城教育深度合作、留學成都等“八大行動計劃”,推進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教育國際化信息資源庫等“五項重點工程”,突出義務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國外高中優質課程融入、職業教育國際職業資格認證培訓三個重點,力爭到2020年,把成都建設成為中西部教育對外開放與合作中心,使其教育國際化達到全國一流水平。
(二)堅持“五化”統籌,全面抓好落實
成都市制定了《成都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推進教育國際化工作方案》《成都教育充分國際化三年行動計劃(2012-2014 年)》,把推進辦學理念、課程資源、師資生源、教育合作、評價標準國際化等“五化”統籌作為成都市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方略,形成嚴密的邏輯體系。針對成都市(中心城區、近郊區、遠郊區)“三個圈層”的實際情況,分別確定國際化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按照“圈層梯次推進、圈層融合發展”的工作原則,同步推進教育國際化工作,著力縮小教育圈層發展差距。
二、政府主導,強化組織投入保障
(一)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
成都市委、市政府將教育國際化納入建設開放型區域中心和國際化城市全局考慮,在《成都市國際化城市建設行動綱要(2012-2016年)》中明確提出建設面向國際的教育服務體系,持續提高公共服務國際化水平。建立市領導負責,市教育局牽頭,市外辦、市外專局、市財政局、市投促委共同參與的教育國際化部門協調機制。在全國率先制定和實施了《區(市)縣推進教育國際化工作評價指標體系(試行)》,明確了各級政府推進教育國際化工作的職責和義務,把教育國際化工作納入政府年度績效目標考核。
(二)協同配合,全面加強保障
市級和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設立了對外交流處(科)室,負責教育國際化推進工作。成立了成都市教育國際交流中心、中國留學服務中心成都分中心,統籌推進師生國際交流工作。設立國際教育政策與課程研究中心,開展教育國際化政策研究和發展路徑的比較研究。將教育國際化工作經費納入財政性教育經費年度預算并實現逐年增長,加強教育國際化專項經費績效評估,充分發揮資金效益。從2012年起,市級財政每年安排“國際友城留學生獎學金”500萬元、成都美國留學中心留學生獎學金200萬元、市本級教育國際化培訓專項經費200萬元、國際化窗口學校建設配套補貼200萬元等。教師出國(境)培訓經費不受因公出國經費總額的控制,而在教師培訓經費中列支。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全市教師出國(境)培訓經費總額達到5500萬元。
三、學校主體,實現深度融合發展
(一)大力推進師生國際交流
近3年來,成都市教育局與國(境)外知名教育機構合作建立了8個“教師海外培訓基地”。2013年,組織校(園)長、骨干教師出國(境)培訓達2783人次,較2012年增長119.8%。大力實施“影子校(園)長”培訓計劃,選派骨干教師到成都國際學校跟崗研修,快速拓展校(園)長、骨干教師的國際視野。2014年完成500所學校2500名學科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能力“優創”項目培訓,被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授予“優創”項目最佳促進獎。通過持續開展“我和珀斯合個影”“擁抱大熊貓——我與成都有約”“成都-菲尼克斯學生青年使者”等友城學生交流政府項目,架構“友城教育戰略聯盟”的重要紐帶。2013年,全市海內外師生交流互訪達19725人次,較2012年增長39.6%。著力培養師生的國際意識,拓展其國際視野,努力提升學生的國際素養和國際競爭力。鼓勵區(市)縣高質量、多模式引進外籍教師,部分區(市)縣實現“縣聘校用”,促進外籍教師跨區域和跨學校任教,整體提升學校教育國際化水平。
(二)系統加強課程資源建設
課程國際化是教育國際化的本質體現。通過“引進、融合、開發”等策略,構建起本土化與國際化并重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體系,分類匯編了《童眼看世界》《走遍地球村》《理解地球村》等系列國際理解教育教材。同時,成都市面向國外友好學校推出了“草堂教室”“巴金課堂”“POP課堂”等“世界課堂計劃”,充分運用國家漢辦、國務院僑辦及成都學院與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合作舉辦的孔子學院等平臺,培養和輸送漢語國際推廣教師。2013年,全市外派漢語教師達56人,在副省級城市中位居前列。全市優質普通高中舉辦國外課程班和特色項目24個,項目學生達2400余人,較好地滿足了市民子女對國際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四、高位引領,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一)搭建高端交流平臺
成都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教育北京論壇等建立起持續穩定的合作關系,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都江堰國際論壇”、兩屆“亞洲教育論壇”,使之成為成都教育與世界對話的高端平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等官員和專家肯定了都江堰國際論壇具有“成都示范”作用。2013年,論壇形成的《都江堰共識》被《中國教育報》全文刊載,并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注。
(二)構建多元合作機制
目前,成都市與英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14對教育合作關系,構建起“基地漸進、雙向驅進、分步推進、圈層并進、評估跟進”的教育國際化培訓、評估及分享機制。面向成都的高校實施《成都市國際友好城市留學生政府獎學金項目管理暫行辦法》,且與四川大學合作設立“成都市-四川大學來蓉留學獎學金”,建立“成都美國留學中心”。與樂盟國際學校、愛思瑟國際學校合作建立“成都市教師國際化培訓基地”,扎實推進市、校聯動,資源共享。同時,加強與外事部門、成都高校、國際學校的合作,支持成都高校招收外國留學生達2598人,建立起成都教育大外事機制。
五、筑巢引鳳,完善教育國際化服務
(一)實施“筑巢工程”,著力增強國際化教育服務承載能力
市政府投資1.8億元新建國際學校,面向世界知名教育機構公開招標舉辦者,創建了樂盟國際學校(成都)。同時,成功引進英國哈羅公學。目前,已投入運營的樂盟國際學校(成都)、成都愛思瑟國際學校等3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擁有2600個學位,位居中西部地區首位,現共招收外籍學生1126名,有效滿足了外籍人士子女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的就學需求。同時,出臺相關政策規定,外籍人士和港澳臺同胞的子女在成都就學享受市民同等待遇,支持和鼓勵本地學校為外籍人員子女創造隨班就讀的便利條件。2014年,成都市將建成100所國際化窗口學校,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成都教育與城市國際化發展相匹配的服務體系和能力。
(二)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撐
成都市成功引進9個國際教育機構和國際職業資格認證項目,與德國、奧地利、英國、美國等國家知名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合作在成都共建具有國際水準的實訓中心,引進和開發具有國際水準的焊接、汽修、酒店管理、美容美發等13個專業課程和教材。與23個國外機構和企業共同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化培訓。10所職業院校與國外高校和企業聯合辦學并招收國際班,幫助優秀學生考取國外的從業資格證書并在國外高薪就業。截至2014年6月,在成都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達255家,成都市中職畢業生進入世界500強企業的人數占畢業生總數的16.6%。
六、借鑒國際,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基于職能轉變的標準體系建設
把加強教育標準建設作為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抓手,作為實現教育公共服務均衡化的重要途徑,不斷滿足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借鑒經合組織和國內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大力推進教育標準年建設,從學校建設、教育質量、教師職業、學校運行和管理、區域教育辦學水平評估、教育規范化服務六個方面系統構建教育標準體系。
(二)基于數據管理的科學監測評估
2011年,在對國際教育發展共性指標和國內教育現代化共性指標分析的基礎上,成都將國家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戰略目標“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五個方面的要求,分解落實在教育投入、師資隊伍、校舍及教育技術裝備、教育信息化、教育發展水平與教育公平、教育國際化6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中,初步構建起《成都市區(市)縣教育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同時,成都還研制了《區(市)縣推進教育國際化工作評價指標體系(試行)》,完整構建了教育均衡化、現代化、國際化監測評估體系,通過系統監測評估,有力地促進“三化”協調推進。2013年,成都成為全國首個整體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城市,近半數的區(市)縣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指標達成度在85%以上,《人民日報》和《中國日報》相繼專題報道了成都教育國際化經驗,教育管理科學化水平的效益充分彰顯。
近年來,我們深刻體會到制約開放的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心態封閉;決定成敗的不是方法路徑,而是缺乏自信。成都教育在與世界對話的過程中,既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也增強了實現教育科學發展的堅定信心。通過教育國際化,在價值追求方面實現了“從追趕到對話”的轉變,在發展路徑方面實現了“從資源配置向內涵發展”的轉變,在治理能力方面實現了“從行政指令向專業引領”的轉變,成都教育較好地承擔了教育改革的國家責任,也主動承擔了向世界提供城鄉教育協調發展樣本的艱巨任務。
編輯 潘雅 張金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