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4年3月24-26日,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檢測中心、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和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主辦,重慶市教育評估院、重慶市江北區教育委員會、重慶市教育評估研究會承辦,重慶市第十八中學協辦的2014中英(重慶)基礎教育質量保障研討會在重慶舉行。來自中國、英國、愛爾蘭的專家學者,圍繞如何構建和完善科學的基礎教育教學質量保障和評估體系這一中心議題,和2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教育系統的管理者、專家、學者、教育一線工作者分享了他們在基礎教育質量保障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管理經驗。建立健全一套統籌兼顧、行之有效的教學評估體系有利于引導學校科學發展。
關鍵詞:基礎教育;質量保障;評估;督導;學校自主發展
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下,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各國政府都投入可觀的資金開展各種教育質量評估,旨在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果。隨著硬件設施的日益完善,人們對教育的關注重點也逐漸從夯實物質基礎向提升教學軟實力轉變。與此同時,“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早已成為業界共識,建立健全一套統籌兼顧、行之有效的教學評估體系并以此引導學校的科學發展勢在必行。政策制定者和教育界的決策者們都在思考同樣的問題:什么是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怎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充分的、面向未來教育的?目前的學校和教育體系能否讓年輕一代為他們的未來做好充分的準備?什么樣的教育質量體系才能確保教育質量的提升和教育的平衡發展?
2014年3月24-26日,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檢測中心、重慶市教育委員會、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主辦,重慶市教育評估院、重慶市江北區教育委員會、重慶市教育評估研究會承辦,重慶市第十八中學協辦的2014中英(重慶)基礎教育質量保障研討會在重慶舉行。教育部教育督導團辦公室副主任林仕梁先生,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邱可先生,重慶市江北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段華先生,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文化教育公使、英國文化協會中國區主任艾琳女士出席開幕式并講話。來自中國、英國、愛爾蘭的專家學者,圍繞如何構建和完善科學的基礎教育教學質量保障和評估體系這一中心議題,和2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教育系統的管理者、專家、學者、教育一線工作者分享了他們在基礎教育質量保障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管理經驗。
一、質量標準和管理體制
在重慶市教育評估院院長龔春燕主持的以“質量標準和管理體制”為主題的會議中,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辛濤,英國教育標準辦公室皇家督學、英國文化協會高級顧問凱瑞·摩甘(Ceri Morgan),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玉東,重慶市江北區教育委員會主任馬培高,重慶市教育評估院院長龔春燕先后做了主旨演講。
(一)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實踐與探索
20世紀末,以信息革命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由物質經濟向信息經濟轉變,科技開始取代自然資源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技、知識及其載體——人力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和全球競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作為其背后支撐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由于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而成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關注的重點。在此背景下,對基礎教育質量進行有效評估成為學術研究和教育管理領域重點研究的問題。早在1958年,就有一些學者提出當時的教育評估僅局限在投入和辦學條件方面的問題,他們認為,評估應該把作為結果的知識、態度和參與水平考慮進來,并且找到那些有意義的、穩定的影響因素。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大規模教育評價技術日趨成熟,評估體系逐步完善。以美國的教育進展評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NAEP)和經合組織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為代表,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紛紛把對基礎教育質量的監測和評估作為提升本國教育質量和進行國際教育質量比較的重要抓手。
辛濤副主任回顧了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工作的進展情況。2007年,經中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復同意,教育部依托北京師范大學建立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該中心成立以后,圍繞質量監測工作展開了大量的探索。第一,整合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業力量,建立了包括課程與學科教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教育評價與測量、教育政策與管理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專業隊伍,為監測工作的科學性、權威性提供了保障。第二,研發了多個學科和領域的監測指標體系與工具,解決了基礎教育質量難以量化評估的技術難題。第三,建立了全國性的多級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數據采集網絡,形成了科學規范、統一標準的數據質量保障制度。第四,實施了從區域到全國范圍的教育質量監測,建立起完整的國家基礎教育質量數據庫。第五,建立了良好的監測結果反饋和應用機制,不斷發揮出對于基礎教育實踐工作的導向作用。
(二)英國基礎教育質量保障和提升
凱瑞·摩甘先生介紹了英國基礎教育質量保障和提升的實踐。英國教育、兒童服務及技能標準辦公室(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簡稱英國教育標準辦公室)是一個獨立于英國教育部的監督機構,“無所畏、無偏袒”(without fear or favour)是其開展一切工作的標準。皇家首席督學直接向議會特別委員會提交報告,該委員會成員包括各政黨的議員。皇家督學是教育質量評價專家,在英國教育標準辦公室的多個工作領域中發揮作用。在學校,他們是督學團隊負責人,有時和其他督學一起評估學校的教學情況。督學是各學科、各領域的專家,對于學校事務有非常專業的知識和經驗,所做工作旨在提高教育標準及質量。在進行學校評估時,首席督學設定總體督學檢查要求,督學檢查評定學校的教育質量,主要的評定維度包括學生的學習成績(achievement)、學校的教學質量(teaching and learning)、學生在校行為和安全(behaviour and safety)、學校領導能力和管理質量(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以上評定的支撐材料來源于對學校在促進學生精神、道德、社會、文化發展等方面工作情況的評價。在檢查期間,督學需要搜集第一手資料,進行教學觀摩(聽課),仔細查看學生成績記錄(如考試、測試成績)、作業和學校其他相關文件,與教師、校董會、學生面談,仔細查看教師教學質量管理和教師專業發展相關資料。并非所有學校都接受相同頻率的評估,杰出學校(outstanding schools)可免于檢查,除非他們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問題(需對問題進行風險評估);良好學校(good schools)每5年接受一次檢查;決定是否應延緩對杰出和良好學校的督學檢查時,需要對其進行風險評估;合格學校每3年評估一次,此評定等級現在被改稱為“需要改進”等級;不合格學校接受督學檢查的頻率較高;需采用特殊措施的學校(包括存在嚴重缺陷的學校)會接受定期檢查。在進行檢查前,督學應確保:可接觸到大量有效的資料;能在資料中發現問題,從而制定督學檢查主要路徑;確保學校收到督學檢查信息;與學校確立專業層面上的交流,包括交流內容與交流方式;鼓勵學校參與督學檢查活動。事實表明,有很多學校通過督學檢查得到了改進。
(三)上海2012年PISA結果報告
楊玉東副主任介紹了上海2012年PISA的測試結果及其啟示。2012年,上海市155所樣本學校,共6374名學生參加了PISA測試。此次測試的重點領域是數學,新增了對財經素養的測試。楊副主任認為,此次的測試結果可以為我們帶來三點啟示。首先,政府應該允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辦好每一所學校,縮小校際差異。其次,學校應該減少額外作業,給學生更多個性發展的空間;加強數學測試結果在現實情境中的應用、解釋和評價;提高女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減少她們的焦慮。再次,家長應該正確認識上海基礎教育的質量,不要為學生增加額外的課業負擔。
除此之外,楊副主任還認為應該正確認識基礎教育中的一些問題。第一,上海學生此次取得的成績不只代表了上海的教育水平,如果其他地區參加此次測試,也會取得較好的成績,這受到中國歷史文化和相關傳統的影響。中國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可以投入任何成本,這是很多西方專家學者難以理解的。第二,此次取得的好成績離不開中國的教育改革。盡管中國的教育改革還存在著很多爭論,比如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有一些不同的聲音,但是,中國的教育改革帶來的一大好處就是“開放”,即秉持開放的態度虛心學習各國優秀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第三,中國教育的一大優勢是擁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教師們需要在入職后參加各種在職學習(如教研組的活動、校本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教師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關鍵。
(四)區域教育質量保障的實踐與思考
馬培高主任回顧了江北區教育質量提升與評估的實踐,以及目前面臨的困惑和解決辦法。他說,當前中小學已經從規模的擴張發展到內涵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其實質就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問題。近年來,江北區在進行招生改革、加強教學管理、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我們的工作目標,人民滿意的教育應該是普惠的、公平的、優質的,群眾對教育工作是否滿意,關鍵在于對教育質量是否滿意。基礎教育質量要以素質教育為價值取向,以“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基”為主要追求,以課堂為主要陣地,以教師“教”的質量為主要支撐,以校長為主要負責人。近年來,江北區教育質量提升與評估的實踐主要包括三點:強化質量意識,提升辦學效益;推進“四大行動”(校本教研建設行動、課堂文化建設行動、學科教育價值落實行動、教師專業發展建設行動),全面開展“卓越課堂”整體建設;完善質量監測運行方式,提升教學過程監控效能。目前,江北區在建立和完善基礎教育質量保障的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困惑和問題包括:如何形成系統的區域評價體系,學校內部質量保障機制還不足,缺乏專業隊伍支撐區域開展質量監測,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如何轉變職能。今后,江北區將進一步突出課堂教學改革在質量提升中的關鍵地位,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構建基于合作的校本研修方式;思考質量監控工作與評價工作的科學發展。
(五)大數據時代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趨勢
龔春燕院長介紹了大數據時代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的趨勢。英國的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被譽為“大數據時代的預言家”。他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指出,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一切皆可“量化”。重慶市教育評估院研究了腦科學、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測量學、心理測量學、教育統計學、信息技術科學等各個領域,著力于把復雜的測評分析及報告技術轉化為易操作、能為教師教育教學構建監測評價信息化平臺的技術。在此基礎上,建立全面、海量的教學質量監測評價大數據庫,把監測和評價融入到日常的教與學中,建立一套完善的學校教育質量監測評價體系。這項工作由學生、家長、教師和學校管理者共同參與,通過科學、專業的方式,動態了解學生的潛能與學習成效,掌握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狀況,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補救教學中的不足,準確掌握教學效率,為改進教材和教法提供參考,為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培訓、教育科學研究、學習日常管理提供科學依據,進而實現對教學過程的改革。
五年來,重慶市教育評估院在數據獲取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第一,數據采集方式多樣:采用圖像識別技術,實現紙質數據采集自動化;采用網絡問卷填答方式,解決教師數據采集時間分配問題;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數據清理自動化。第二,綜合素質評價平臺采集常態數據:為實現對學生成長、教師教育教學的實時跟蹤和過程性評價,著力研發了學生、家長、教師、學校管理者和教育專家共同參與的學生綜合素質電子評價平臺。第三,定期采集數據:從2009年到現在,共進行了四次監測。第四,建立監測信息平臺:為提高監測效率,重慶市建立了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數據庫,同時自主研發了信息化監測評價平臺,減少了人力和物力投入。為了使評價結果具有針對性和準確性,科學的分析方法和完善的指標體系至關重要。通過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挖掘和提煉,重慶市教育評估院構建了監測工具庫,建立了一系列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礎上,編寫了分析軟件,撰寫了近千份學校和區縣報告,數十萬份學生成長報告。最后,龔院長指出,大數據將使個性評價漸行漸近。
編輯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