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國際事務協會最近發布了一份題為《俄羅斯高校國際化的中國因素》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對中國學生赴俄羅斯留學的動力進行了分析。
最近十年,俄羅斯學者一直在研究俄羅斯和中國教育交流的發展階段、中國赴俄羅斯留學生來源的區域和社會構成等問題,甚至提出要吸納中國學生到俄羅斯機構工作,作為緩解俄羅斯人口短缺的一種手段。
關于中國學生在俄羅斯留學的動力、專業和適應性問題,俄羅斯國際事務協會在2002年和2007年分別對在俄羅斯不同城市留學的幾百名中國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此外,2010年俄羅斯遠東大學的學者對10-12年級的1000名中國中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只有90位調查對象(占0.9%)表示愿意到俄羅斯留學。這些學生大多來自中國的東北各省,家庭收入不高。吸引他們的是俄羅斯與中國地理相鄰、學費相對便宜(被調查者愿意支付的學費數額為2000~3000美元)、簽證容易。只有不到1/3的學生談到了俄羅斯高等教育質量高和希望了解俄羅斯文化。中國媒體也證實,選擇到俄羅斯留學的學生普遍學習成績并不撥尖,家庭收入偏低。
全俄社會輿情研究中心對在俄羅斯留學的200名中國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也顯示了相似的結果。他們的赴俄羅斯留學的動力與上述相同,然而有58%的被調查者選擇的專業是希望將來可以從事與俄羅斯有關的工作。90%被調查者認為到俄羅斯學習沒有白費,但其中也有不滿意者。
中國留學生與其他外國留學生一樣,由于不能合法打工,一些人最后放棄來俄留學。2013年夏天,俄聯邦委員會通過的《外國人在俄羅斯權利法》修正案刪除了此項限制,允許持有學習簽證的各國留學生在俄羅斯合法打工。被調查者提出在俄羅斯留學還存在語言障礙。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在一段時間內未廣泛教授俄語。1980-1990年間,俄語教學逐漸恢復。目前兩國關系的不斷拉近和貿易的增長推動了中國的俄語教學,其中既有專業俄語教學,也有大中小學將俄語作為第二外語的教學。在中國高校中,俄語專業的學生數量排在英語和日語之后,位列第三。東北三省、內蒙古和新疆的大學,以及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均設有俄語系、俄語教學基地(黑龍江省有3個)和俄語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以及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