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涵極其豐富。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包含許多具有持續生命力的永恒哲理和有益于人類文明的精華,對今天的教育事業有著深刻影響。
關鍵詞:儒家思想 ;中國教育 ;私立學校;挪威教育
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然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中國人對教育的強烈追求是其迅猛發展的重要原因嗎?中國于2009年開始參加PISA項目,來自上海的15歲的中學生的各項成績都名列前茅。此外,中國的海外留學生們不僅是完成學業最快的,往往也是成績最好的。這種學習效率是中國軟實力的體現嗎?挪威可以向中國學習嗎?為此,我們需要探尋一位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國哲學家 ——孔子。
一、孔子教育理念源自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在孔子所處的年代,中國連年內戰,飽受蹂躪。孔子的思想是: 只有通過教育,改善人的道德意識,才能達成一個和平與和諧的社會。他自身成為了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東亞各國,他一直是教師們的榜樣。他的主要論點是:每個人都應接受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位置,并盡力完成自己的責任。一旦你盡了自己的職責,便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孔子認為他已經找到了創建和諧的大千社會的適當途徑。人人都可得益于一個和諧的社會。
二、儒家思想在亞洲國家影響深遠
教育的最高目標是雙重性的:個人教育和社會教育。個人的學習有主觀和客觀的維度。主觀學習內容包括學生的德育、智育和體育,客觀學習則旨在發展個人與他人的關系。社會教育的目標是在人類的密切關系中創造和平與寬容。這一目標的達成將十分有助于社會的大和諧。孔子主張全民教育,全民學習。在孔子之后,在中國的傳統官員選拔體制下,原則上每個公民都可以試著通過全國性的某項或者某幾項考試來獲取某種資格,競爭被廣泛的接受。儒家教育的特點體現于這兩個至上規范:持之以恒與謙遜。考試失敗并不可恥,但是放棄是一種恥辱。
孔子的兩名弟子,孟子和荀子,將儒家思想作了進一步推廣。公元前206年,科舉制度得予設立。直至1905年滿清王朝主動宣布廢除,科舉考試作為官員選拔的唯一機制,在中國盛行兩千余年。盡管世人對科舉制度的態度褒貶不一,但數千年來,不僅在中國,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和地區,贏得科舉考試已然成為身份形成的核心。隨著時間的推移,考試制度逐漸現代化,但考試的特點和人們對考試的重視依然廣泛存在著。今日東亞國家的共同點是:都處于知識建構的較高階段,且在經濟都逐漸強盛。
三、孔子教育模式的多樣化充分體現于
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中
孔子講學,形式頗為不拘一格。相傳孔子習慣處處聚徒授業,每到一處就在當地杏林講學。休息的時候,也隨意坐于杏林之上。弟子們讀書之時,孔夫子弦歌鼓琴,頗為自得。另一些時候,孔子則用他事先設計好的各種問題,逐一考問他的弟子們。到后來,孔子干脆帶著眾多弟子們,坐著牛車,周游列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的各種問題想必在這樣的游學中得到合理的處置與排解。由此可見,孔子教學,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不局限于形式、內容和地點,也不局限于弟子們的家庭背景與知識積淀。
孔夫子不拘一格的教學模式在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中也得以充分體現。中國接納外國留學生人數在2011年突破29萬人次,學生構成更加多元化。私立學校作為中國教育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獲得了更大的政府支持與財政補助。在經濟發達的深圳,私立學校數量已占當地學校總量的1/3。據統計,目前中國有12萬所私立學校,擁有3400萬學生,占全國學生總數的22%。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開始,中國教育部啟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0年間,作為改革開放后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一種有益嘗試,中外合作辦學滿足了民眾多樣化教育需求,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促進了學科專業建設,拓寬了人才培養途徑。目前全國經過審批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計1979個,在校生總數約55萬人。其中,高等教育階段在校生約45萬人,約占全日制高等院校在校生總數的1.4%。目前,中國舉辦中外合作項目和機構的高校有577所,占全國高校總數的21%。
四、父母的期望是中國教育發展的雙刃劍
盡管中國教育發展如此快速,但仍然有兩種現狀特別令人擔憂。一是父母的教育動機強烈,以至于一些學生成為過高壓與期望的犧牲品。二是在中國,職業教育不為人重視,而學歷教育舉足輕重。這兩類社會現狀都直接影響了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這個期望從幼兒園開始,一直伴隨著孩子的成長。
學校課外活動是作業輔導,并且這是唯一的活動。當香港試圖進行教育改革,提出要像西方國家那樣做到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時,教師和家長都提出強烈抗議,家長的反應尤為激烈。家長的態度是這個事件的核心,教師的教學是為父母的期望而服務的。父母的抱負,使得商業性的私立學校成為了公立學校的“燈塔”。許多家長樂意為教育質量掏腰包。有調查表明,很多私立學校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和教育質量,因為他們不惜重金招聘最優秀的教師和學校管理者。
五、挪威可以借鑒中國的教育體制特點
挪威可以從中國學到兩點:一是家庭與學校聯系緊密,家長有權利向學校運作提出質疑或建議,以保證學校教育質量;二是私立學校逐步發展壯大,并有機會在學術標準的設立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中國,教育是終身保險,這種動機在挪威這個福利國家卻是微乎其微的。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調查,只有48%的挪威人表示教育具有重要價值,而在歐洲其他國家,這個比例為82%。如果挪威家庭并不看重教育,那么無論是大規模的后繼培訓,還是5年制教師碩士學位的教育制度,對改善挪威的教育水平來說都無濟于事。現在出現了一種趨勢,即越來越多的挪威父母把子女送到國內的國際學校或國外的私立學校就讀,他們更信任這些學校的教育質量。如果挪威希望達到中國學校的學業水平,應采取相關措施,建立具有國際標準的商業性私立學校。這些學校將會給挪威家長和公立學校現身說法,并在提高挪威的平均教育水平上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編輯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