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那干什么?”“我在等星期六。”“為什么要等星期六?”“因為爸爸會來接我。”“可是今天不是星期六。”……
基望馬圖來到塘底報到的第一天,認識的第一個新伙伴是皮比諾——守在老舊的鐵柵門旁邊向外觀望的一個男孩兒,他正在等著他的星期六。(他的雙親在戰爭時已雙雙離世,但他一直不肯接受事實。)
“塘底”全名叫池塘畔底輔育院,一所問題少年寄宿學校。馬圖來這里擔任級長兼授課。負責安保工作的墨桑叔叔熱情地帶馬圖參觀學校,介紹學校的各種情況。打開幾扇笨重的大門,馬圖居然看到一個男孩兒跪著擦地,他正在接受懲罰——半個月的社會服務令。正感到不可思議的時候,突然聽到一聲異響,墨桑叔叔捂著血流不止的額頭回轉身來,馬圖還沒反應過來,校長勒山怒吼著沖過來,憤怒地把所有學生集合在一起,就襲擊墨桑叔叔的事件對孩子們作出處罰——不用查明是誰所為,直接讓所有人輪流關禁閉,不管你做沒做,不給任何辯解的機會,態度直接而專權……馬圖以為這只是一個突發狀況,沒想到的是,待他真正接觸這群孩子時,才明白自己想得太簡單了。教室里亂成一團,學生們追逐打鬧,毫無紀律可言,一進教室就被絆倒,飛出去的公文包被孩子們拋起來在空中四處丟傳,馬圖被戲弄得暈頭轉向。校長進來呵斥住學生們,又要開始他的處罰方法,馬圖卻用善意的謊言,寬容了這群孩子,在他們驚訝的目光中開始了師生間的對話。
首先,他讓傷人的力基主動向校長承認錯誤,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在把力基送往校長室的時候,聽見校長正在對一個犯錯的學生兇暴地抽打,馬圖決定以自己的方式處理——讓力基去醫務室照顧受傷的墨桑叔叔,直到他康復為止。馬圖讓孩子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理想的職業。教室里出人意料地靜!大家都很用心,答案各式各樣:消防員、牛仔、馴虎員、亡命徒、間諜、將軍、熱氣球駕駛員、戰士……馬圖覺得這群孩子本質都善良可愛,只是缺少更多的關懷。他實在不忍心一個個孱弱幼稚的心靈,遭到校長無情地鞭笞與踐踏。于是申請進行教育實驗,請求校長答應三個要求:取消禁止娛樂的禁令;允許他來懲罰肇事者;允許不透露孩子的姓名。面對這個自負的家伙,校長有意讓他“碰壁”后蘇醒,便含糊地答應了。
偶然的機會,馬圖在寢室里聽到一個學生哼唱著自己編詞的小調,他們用音樂表達內心,自然、快樂而又滿足。馬圖立刻感受到心靈的震撼:他的音樂創作將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來新生!他決定組建合唱團,讓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單調生命深處的熱忱。他自己創作了一些簡單的曲子,因為歌詞頗具趣味,孩子們都樂于接受,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們年輕而驛動的心被美妙的音樂點燃。合唱團進行得很順利,漸趨佳境。馬圖還意外地發現,學生莫朗特別有音樂天賦,常常獨自躲在教室里唱歌,盡管他的個性很孤傲、自卑,馬圖卻沒有因為他打架斗毆而反復懲罰糾纏,反而敦促他回到合唱團。他異乎尋常的音樂天分在馬圖的精心保護和培育下,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美夢化為奇跡。漸漸地,課堂內,操場上,宿舍里,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快樂的笑容,感覺著內心歡樂的震顫。一切都在慢慢地發生著改變,古板的校長也加入了足球隊,甚至爬上辦公桌放飛紙鴿,放飛童真;刻板的朗古盧瓦老師的數學課堂竟然充滿了和諧的音樂節奏,后來他還加入了合唱團,彈起了風琴……
在孩子們解放陰郁封閉的內心,開始較為正常生活的同時,校長因為馬圖的教育成果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準備接受嘉獎、等待晉升的時候,一個電話卻讓一切灰飛煙滅,學校失火了!校舍被燒成焦黑,所幸的是,孩子們被馬圖帶領著去野外游玩,幸免于難。然而,校長把失火的責任推到馬圖的頭上,他被解雇,并被要求立即離開,不得與孩子們再見。馬圖沮喪地走出校門的時候,發現孩子們以他們的方式與自己道別——把留言寫在紙飛機上投到樓下。看著窗口揮別的小手,馬圖會心地笑了,孩子們已經不再冷漠無情,他們都學會了愛與被愛。
故事的結局當然不會就此打住,每個人都會得到最公正的對待,勒山校長被舉報粗暴教學、濫用職權而被撤職。莫朗在馬圖的培訓下已有很好的基礎,被媽媽接走,并去了正規的音樂學院進修。而小皮比諾呢,或許他一直堅守的信念是對的吧,馬圖離職那天剛好是星期六,他追上了馬圖的車……
編輯/廣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