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感是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中產生的,語感的提高又能反過來促進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邊讀邊思中觸發語感,在品詞析句中發展語感,在拓展延伸中提升語感。
[關鍵詞]小學生;語感;培養
小學語文新課標提到:語文教學不要過于強調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要通過語文教學和語文實踐發展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整體感悟能力,語感好的學生能迅速產生對語言的理解,實現情感的激發、意境的領悟。語感是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中產生的,語感的提高能促進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語文教育的目的。
一、在邊讀邊思中觸發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自古以來朗讀始終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在朗讀實踐中培養語感是重要的渠道。但是“讀”是要在讀中有思維的參與,邊讀邊思考,實現每讀一遍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悟,這樣的讀才是有意義的讀,這樣的讀書實踐才能讓學生獲得快樂的體驗。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在朗讀中思考的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教師還要給學生大量的閱讀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訓練閱讀能力。
例如,在上《槐花五月》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粗讀課文一遍,然后讓學生思考:課文分成幾段?分別寫了槐鄉的哪些景、物、人?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讀課文,解決問題。接著出示問題:“美麗的槐鄉和好客的槐鄉人在文中是通過哪些詞語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齊讀課文,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感悟作者寫槐鄉之美的方法。然后再出示槐鄉的圖片,感受直觀的形象,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領悟,有感情地讀課文。最后,教師可讓學生們蓋上書本,結合作者給我們創設的槐鄉情境,放飛想象的翅膀。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可通過充分的閱讀體驗,思考教師創設的問題,實現思維的發展,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語感的培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在品詞析句中發展語感
文章是由字、詞、句組成,通過字、詞、句表達意思,傳遞情感。因此,品讀文章總是從這樣的基本單位著手,走進文章,獲得閱讀的快樂,實現與文本的情感交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字、詞、句的品讀,特別是抓住文本關鍵詞句的賞析,品出文字的豐富內涵、使用技巧,帶領他們融入文章的深刻意境,獲得閱讀體驗,提高閱讀能力,培養閱讀興趣。通過這樣的閱讀品味,提高學生閱讀的自覺性,在多樣化的閱讀實踐中,發展語感。
例如,在學習《肖邦》這篇課文時,課文中有一句“當時他才39歲”,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品讀的:“小朋友們,現在我們把句子中的‘才’字去掉,大家再讀讀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覺?”學生讀后,說到:“我覺得意思不一樣。”“我覺得‘才’字在文中,表達出了對這位天才的音樂家英年早逝的痛惜。”“我比較著讀了一下,覺得去掉‘才’字,表達對肖邦的死就像跟說一個不相干的人一樣,缺乏感情……”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筆者通過一個字的增刪引導學生品讀,他們不僅讀出了關鍵字在文中表達的意義,領悟到關鍵字在文中的不可或缺性,而且學生在反復比較閱讀、反復品味中,品出了文章的意境,發展了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三、在拓展延伸中提升語感
優秀的文章總是能使人在閱讀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在字里行間蘊藏著無窮的意味,讓人越讀越感覺到意境深遠,情感豐富。作者為了拓展文章的空間,往往還在文中留下空白,讓讀者自己去感悟、去想象,達到“此時無字勝有字”的妙用。對于文章的這些閱讀空間,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善于品味,指導他們大膽發揮想象力,讀出無字的文章,發展語感。還可以通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文章進行拓寫練習,將自己的理解、頭腦中的想法表達出來、寫出來,這樣的過程不僅能提高學生表達、寫作的能力,更能提高他們的語感。
例如,《孔子游春》這一篇課文第二段,描寫泗水河畔優美的景色時,使用了省略號;第八段,孔子闡述水的特點時也使用了省略號。在這兩個地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思維的作用,延伸拓寫一兩句,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體驗,發展語感,而且能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另外在讀了這篇文章后,教師還可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體會,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也是一種培養語感的活動。
總之,重視語感教學既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學自身特點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方法,以有效的引導,增加學生的語文實踐,培養他們的良好語感。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