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的豆豆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就是常常愛告狀,總說同學打她。作為成長營的老師,我沒有立即處理,而是選擇繼續觀察,等待時機。
有一天,幾個同學在玩耍,無意中碰到了豆豆的眼睛,她大哭不止。涉及眼睛是比較危險的事,而且告狀的現象愈演愈烈,已經阻礙了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動性,是時候集中處理這個問題了。我決定用心理劇的方式再現情境。
我發現,豆豆一直停留在打鬧現場,任由高年級男生在她身邊穿梭和揮舞玩具,對可能發生的碰撞等危險置若罔聞。她一直哭喊著“打我了”,其實是男生們無意中碰到她的,她混淆了“碰”與“打”的概念。
面對這樣的局面,同學們的反應各不相同。大部分人表現得不喜歡豆豆,因為她在玩耍時不知道躲避,被撞以后又告狀;也有人覺得,她“怕碰”,還愛告狀,想“離她遠點,免得連累自己”;個別同學覺得,她哭起來很好玩,沒事的時候可以玩“招惹她哭”。
經過進一步溝通了解,我才知道,因為豆豆個子矮小,媽媽很擔心她會受欺負,經常問她:“班里有沒有人欺負你啊?”“老師管不管啊?”還教她:“別人打你,你就大喊大叫嚇唬他,去告訴老師!”
這讓我想到了鄰居家的兒子壯壯,一個小學3年級的學生。去年暑假,壯壯媽把他送到我的成長營來上課,兩周后便怒氣沖沖地給我打來電話,用了兩個小時訴說孩子受傷了,要求對方給看病賠償。我心中狐疑,發生這么大的事,為什么沒人向我報告?而且,壯壯根本說不出對方的名字。
第二天,我看到了被壯壯指認的偉偉。他的額頭有一道寸長的劃痕,而壯壯的傷則是一塊比米粒還小的破皮。聽說“打架”,偉偉和其他同學都很詫異,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鬧著玩呢”!
通過心理劇呈現,我發現,偉偉拍了拍壯壯的肩膀,想邀請他玩游戲,而壯壯卻錯誤地理解為偉偉在“打”他,出于自我保護,他反手打了偉偉。偉偉繼續試圖拉他玩,壯壯以為偉偉又要打他,便做出了更嚴重的“回擊”。偉偉糊里糊涂地被打了幾下后,最終放棄拉他入伙。而壯壯則認為,自己打贏了偉偉。但是,回家后,細心的媽媽還是找到了兒子“被打”的證據。
豆豆和壯壯都是因為家長過度強調“自我保護”,而把精力太多投入在防御上。
對年紀小的豆豆來說,告狀可以嚇唬同學,使自己感覺強大;媽媽整日忙于工作,告狀可以獲得女性老師的關注,找到媽媽的感覺。她覺得,告狀是件很好的事,便喜歡有意無意地尋找“被打”的機會。只是,她不知道,自己會因此被排斥。
壯壯年齡大,遇事靠“告狀”來解決,受到的挫折更多。為了應付媽媽“不被欺負”的情緒和要求,壯壯每天精神高度緊張,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不知道相處半個月的同學的名字。而老師為了不強化他的告狀行為,不去理會,他只好靠自己的方式解決,對同學進行兇狠地“還擊”。如果未被及時發現和糾正,長大后很可能對別人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甚至犯罪。
其實,孩子們告狀大多集中在“被打”“爭東西”“違反規則”等方面。違反規則的報告通常是孩子在表現,“我知道正確的規則是什么”,向權威傳達“我做對了”,期待獲得肯定、表揚和關注。對此,要區別處理。
一是正常心理發展的過程,對于這部分兒童要給予肯定,但也要注意,表揚過度會強化告狀行為,養成不良習慣,影響人際關系;
二是要看孩子是否缺乏父母對他的正確關注,家長需要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孩子的好表現才能長久穩定。
對于“被打”“搶東西”的告狀,家長要擺正心態,建立安全意識,比如別人打鬧時,你要注意躲開;然后,引導孩子細致地理解“打”和“碰”、“有意”和“無意”等概念的區別;最后,建立物權、你我等邊界概念。孩子是在交往中學習和鍛煉,家長不要介入到孩子的關系中,給孩子思考和實踐的機會。另外,有些愛告狀的孩子是由于嬰兒時期觸覺發育不夠,肌膚比較敏感,導致“怕碰”而告狀,需要做覺知適應性訓練。最后,對于家長靠自身難以改善的情況,要盡早及時向專業人員求助,避免情況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