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的女兒樂樂今年6歲,跟豆豆一樣大。第一次見到樂樂時,我曾經一度懷疑自己教育豆豆的方法有問題。因為與豆豆相比,樂樂實在是太有規矩了!
那天,我和閨蜜帶著孩子們一起逛商場。樂樂一見我們,就很有禮貌地打招呼:“阿姨好,豆豆好!”走路時,她一直拉著閨蜜的手,不緊不慢地在后面跟著;而豆豆走路時,一到地面比較滑的地方,就會半蹲下來,讓我拉著他滑著玩。逛商場的時候,樂樂主動說:“媽媽,家里的玩具很多了,我不應該再要玩具了?!背燥垥r,她規規矩矩地坐著,一句話不說。而豆豆碰到喜歡吃的菜,就大聲仰著脖子來一句:“真美味呀!”有時候因為動來動去,還會把杯子碰倒。
我好奇地請教閨蜜:“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呀,太厲害了!”閨蜜拉著我的手,興奮地說:“你一定要買《巧虎》,太管用了!《巧虎》的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會教孩子如何養成好習慣。而且,它還有一些很好玩的游戲、兒歌、玩具。只要是巧虎說的,樂樂都照著做!每次她看巧虎時,我就能騰出時間干點兒別的事!”
聽了閨蜜的話,我也給豆豆訂了3個月的《巧虎》。豆豆很感興趣,尤其喜歡跟著巧虎一起唱歌跳舞。有一集講有個小朋友不愛吃飯,于是飯飯先生帶著一幫蔬菜走掉了。看完那集《巧虎》后,我趁機教育豆豆:“你如果不好好吃飯,飯飯先生就會走掉哦!”豆豆猶豫了一下,馬上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戳?個月的《巧虎》之后,豆豆開始脫胎換骨,而我也似乎找到了一條教育孩子的捷徑。
然而一次出行,讓我打消了續訂《巧虎》的念頭。周末,我和閨蜜帶著豆豆和樂樂一起去歡樂谷玩。我突然發現,兩個孩子驚人的相似:走路都是規規矩矩的,不會蹦蹦跳跳;吃飯不說話,大口大口地吃;過馬路的時候,會很自覺地拉緊大人的手,站在一旁等著……仿佛是一條流水線上加工出來的兩個半成品。
一路上,我開始認真地觀察起樂樂,發現她似乎生活在框框里,沒有生氣。明明是第一次坐纜車,可是她既不興奮,也不敢站起來看,因為巧虎教過她這樣做很危險。站在山頂,她不是好奇地看風景,而是在琢磨算術題:“這座山高3000米,我的速度是每小時1000米,那我要爬3個小時……”雖然上幼兒園的孩子會做除法令我吃驚,但是感覺卻很怪,這是一個孩子該做的事嗎?記得豆豆第一次爬上頂峰時,他蹦著沖山的對面喊:“大山哥哥,我來啦!我叫豆豆,豆子的豆……”喊得嗓子都啞了。
回家后,我跟著豆豆仔細地看了幾集巧虎,發現巧虎在教導孩子的時候,是采取重復的洗腦法,比如教導孩子不要亂跑,不僅有兒歌反復唱,還會播放巧虎亂跑引出的各種事件,配套的書和材料也是同樣的內容。短期是很有效,但長此以往,卻會讓孩子習慣于學習模仿,失去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會受到限制。
我開始有意識地減少豆豆看巧虎的次數,更注重在生活體驗中,讓豆豆去學會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他閱讀的興趣。比如,我給豆豆找了一本跟吃飯有關的繪本,講了一個好玩的故事:每個人肚子里都有一個火車站,里面有很多小精靈在工作,把食物運送到胃、大腸、小腸,再拉到馬桶里……我對豆豆說:“如果餓肚子,小精靈就沒有辦法工作,他們一睡覺就會打呼嚕,所以,你的肚子會發出咕嚕咕嚕聲。如果冰淇淋吃太多,那火車軌道就會被凍住,沒法往前開。如果食物不好好咀嚼,那大塊的食物也會砸傷小精靈哦……”這種循循善誘的引導,比起《巧虎》里面的飯飯先生會跑掉,不知道要豐富多少倍。樂樂會摸著肚子,想象小精靈們是怎么工作的,還會舉一反三地編一些小精靈們的故事。比如,小精靈們說話都用精靈語,所以豆豆聽不懂;如果運送食物太累,還會躲在火車站里偷偷懶;精靈們還分了幾伙,一伙是紅精靈,一伙是黃精靈,一伙是藍精靈……
平心而論,《巧虎》是一套優秀的早教產品。比如內容全面,年齡分段精確,結合了兒歌、舞蹈等有趣因素,有書和玩具等配套產品,還和親子樂園合作,寓教于樂。但是,哪怕它再好,再有效,也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我們不能把孩子扔給它就不管了。為人父母,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因為,只有父母豐富生動的引導和啟發,孩子才會有廣闊的視野、無限的創意,更重要的是,留住屬于他們自己的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