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報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1.03
索尼計劃與Netflix合作推出更多4K內容
Netflix首席執行官里德·黑斯廷斯(Reed Hastings)出現在索尼公司在國際電子消費展(CES)期間的新聞發布會上,他表示,Netflix將于今年開始提供4K超高清格式的流媒體內容,這些內容可通過互聯網傳輸到索尼Bravia電視機并進行播放。索尼在推動新一代電視技術上已取得了很大進展,新一代電視技術通常被稱為超高清電視(UHDTV)或4K電視,其分辨率為現有電視的四倍。對于索尼來說,4K電視機的銷售對其電視業務扭虧轉盈至為關鍵,而今年的CES這一產品再次成為熱點。索尼目前已經推出4K視頻下載服務,并提供140部4K電影和電視劇供用戶租賃或購買。隨著Netflix開始提供4K流媒體內容,將再次極大地促進4K電視機用戶的增長。
《時代周刊》TIME
2014.01.02
Netflix電影庫進行跨年微調
新年開始之際,Netflix電影庫進行了一番除舊迎新。包括《泰坦尼克號》《傀儡人生》《壯志凌云》和《勇敢的心》在內的幾十部影片自2014年起將無法在Netflix平臺上點播,一些早期電視劇也在“除舊”名單之上。與此同時,《天使愛美麗》《蒂凡尼的早餐》《憤怒的公牛》《西區故事》等一大批經典影片將正式上線。Netflix做出這一調整的原因在于,適逢年關交替有相當一部分流媒體播放協議到期,新協議又往往選在年初生效。不過Netflix的媒體庫調整并非只在年末進行,2013年5月也曾出現過大批電影內容下檔的情況。上百部電影因為Netflix與各大制片公司的合約到期而被“除名”。
《綜藝》Variety
2014.01.04
中國內地公布2013官方票房數據
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日公布了2013年電影市場數據,全國總票房約218億元(約合35.3億美元),相比較2012年170億元的票房,同比增長27.51%。這個成績再次證明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北美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盡管國產電影產出數量略有下滑,從2012年的745部縮減到638部。2013年的票房數據中,國產影片票房達128億元,占比58.7%;相比2012年的82.73億元同比增長54.32%。進口影片票房90.02億元,占比41.35%,相比2012年的88億元同比增長2.30%。海外銷售影片45部,累計實現票房收入10.6億元(約合1.73億美元),相較上一年的75部下降明顯。院線方面,2013全年國內增加銀幕超過5000塊,截至年底全國銀幕數已超過18000塊。
《廣播與有線》Broadcasting Cable
2014.01.03
“超級星期天”登陸平板設備
FOX體育頻道日前宣布,1月5日NFC舊金山49人與綠灣包裝工隊的比賽將通過iPad客戶端“Fox Sports Go”進行轉播。這是FOX體育臺在平板設備上的第一次直播試水,也是繼FOX體育臺宣布將對重大賽事開放網絡直播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式舉措。2013年10月發布的平板電腦客戶端“Fox Sports Go”支持用戶在線觀看Fox Sports1和Fox Sports2的節目,并允許用戶選擇播放FOX體育臺的部分精選賽事。有消息稱,2014年的橄欖球超級碗冠軍賽屆時也將支持平板客戶端轉播。2013年第47屆超級碗,CBS體育在其網站上進行的網絡直播曾吸引300萬網友在線觀看,相信“第二屏”的加入將吸引更多觀眾關注2014年超級碗賽事。
“《爸爸去哪兒》之所以會火,是因為節目對父子(女)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呈現,恰到好處地觸及現代人內心的溫柔所在,喚起了繁忙的都市人對家庭溫暖的渴求。”
《人民日報》評真人秀《爸爸去哪兒》。
“中國藝術家都短命,包括電影藝術家,一旦成功了,基本上就死亡了,因為沒有一個更高層面的追求。”
編劇蘆葦。
“盲目花錢引進那些沒有中國文化元素的‘文化項目’,無異于飲鴆止渴。”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公開演講中呼吁。
“文化多樣性已經跟生物多樣性一樣形勢嚴峻。”
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周鐵東。
“一部電視劇最重要的是劇本,但是最近一年的殘酷現實告訴我們,一個特別火的電視劇最主要的可能不是劇本。”
編劇林黎勝。
“2014年CES的關鍵詞是4K,2014年將成為OLED電視的起步年。”
創維家電事業部總裁劉棠枝。
“眾人只看到購買獨播視頻成功的風光,但類似案例鳳毛麟角,否則不會出現視頻網站發展八年仍無任何一家盈利的狀況。”
業內人士告誡追捧獨播版權的視頻網站。
“我們老說現在互聯網視頻行業有奶就是娘,盡管不好聽,但非常實際。我想找一個劇、一個節目,誰有我就去誰那兒,你沒有,我再怎么愛你也沒辦法。”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馬東。
2億次
1月3日晚間,2014湖南衛視綜藝開年節目《我是歌手》第二季首集播出,該節目的獨家網絡播放平臺樂視網全屏播放量突破2億次,其中移動屏的樂視視頻客戶端播放量首次超過PC,整體占比超過50%。
6.66億元
馮小剛執導的《私人訂制》截止今年1月5日,累積票房已達到6.66億元,超越之前《唐山大地震》6.65億元的個人紀錄。
800億元
搜狐CEO張朝陽透露,近期視頻業發起的第二次版權戰爭將解決國內電影產業的版權問題,電影產業會迎來蓬勃發展,反盜版能給電影產業帶來大概800億元收入。
54種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公告,自2013年7月10日至2013年12月4日,有54種報刊注銷登記。其中,報紙11種,包括《女性時報》《遠東時報》《上海新書報》等;雜志43種,包括《新華視點》《世界通訊》《國際內參》《壹周便利》等。
83.6%
奧維咨詢的調研顯示,有83.6%的消費者未來肯定或可能會購買智能電視,這一結果說明,消費者對于智能電視有很強的接受能力。
4歐元
法國全國電影聯合會宣布,自2014年1月1日起,對14歲以下少年兒童實行電影票全國統一定價,無論是藝術電影還是商業大片,票價一律為4歐元。
120萬臺
北京時間1月8日,索尼電腦娛樂(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總裁安德魯·豪斯在國際消費電子展上稱,截至2013年底索尼PlayStation 4游戲機已售出420萬臺。比微軟較早前在官方博客上宣布的Xbox One300萬臺銷售量多出120萬臺。
2.5億次
1月10日,PPTV聚力公布,截至1月6日晚,江蘇衛視《最強大腦》首播集在PPTV聚力全平臺點播量超過2.5億次。
8套
Dish Network近日發布了一款全新的數字錄像機頂盒,該產品可同時錄制8套電視節目,并支持語音操控。用戶每月支付12美元就可以使用這款可將直播電視和節目錄像推送到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機頂盒。
導演新貴別被“成功”綁架
第六代成為電影導演“分代說”的最后一代。在商業方面遲遲難以占據主要市場地位,讓第六代的影響更多體現于電影理論方面。年輕導演拍片不講路數,也沒多少傳承可言,于是,第七代創作群體的形成變得很困難,王小帥干脆就說,“中國電影導演沒有第七代”。
這是一個誰都可以當導演的時代,也是演員轉行當導演變得很平常的時代,導演的神秘光環被那些票房動輒數億元的新秀們沖擊得支離破碎。“唯票房論”有了正反兩個層面的理解,一方面,票房高成為懂觀眾懂市場的體現,另一方面,票房和電影品質往往形不成正比,也令人擔憂國產片的未來。
除了馮小剛、姜文在市場上還有強大號召力外,第五和第六代導演中更多的是落寞的身影。國產電影進入列強混戰的階段,主導者是越加強大的電影制作公司而非導演。集齊各種賣點的電影,成功幾率變大。但刻意迎合市場和觀眾心理的電影,反而會表現平常。觀眾開始頻繁動用自己的選擇權利,來為影市制造著各種“奇跡”。在這樣的背景下,“無代期”崛起的電影新貴們,機會和風險同樣大,如果被眼下的“成功”綁架,那么他們也很快會成為過去時。
邵逸夫帶走了一個時代
20140107,早晨7點,生于1907年、2014年107歲的影視大亨邵逸夫于香港家中逝世。
邵逸夫的逝世,正式宣告了香港電視業一個時代的終結。借用邵逸夫“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名字,可以將邵逸夫帶走的這個香港電視時代簡稱為“邵氏電視時代”。
邵氏電視時代,特點是娛樂第一。那是一個把電視機當做家庭電影院來用的時代。
男女老幼,“看電視”的意思就是在家看電影。電視新聞?那是捎帶的。在邵氏電視時代,電視明星就是電影明星,沒有新聞主播什么事。時至今日,邵逸夫創辦的香港無線電視TVB也還沒有可與影視娛樂明星比肩的新聞主播。
在臺灣,電影頒獎禮通常由當地的電視脫口秀主持人擔綱主持,但香港的電影頒獎禮永遠由電影明星自己主持,而這些電影明星,基本都是邵氏栽培。邵逸夫的TVB像一座巨大的磁石,吸走了香港絕大部分一流的影視歌明星。
邵逸夫是影視娛樂業的翹楚,說他是華語影視娛樂圈金字塔塔尖上惟一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在邵逸夫之前,沒人比他牛;邵逸夫逝世后,再出不了邵逸夫,因為時代變了,新的傳媒大亨已不是邵逸夫這樣的。
@影評老大爺暗夜騎士:中國電影最怕的不是好萊塢,而是觀眾變得越來越聰明。
@王興東-紫禁城影業:影視編劇自律公約:1、尊重法律法規,反對違規操作。2、尊重深入生活,反對閉門造車。3、尊重傳統美德,反對低俗下流。4、尊重劇本創新,反對抄襲剽竊。5、尊重誠實守信,反對違約失信。6、尊重合作伙伴,反對相互傾軋。7、尊重編劇同仁,反對相煎拆臺。8、尊重國際公約,加強文化合作。
@袖手2000:為什么沒有人做各大衛視熱播劇編劇導演主演分析?女性向和男性向各自的熱門演員列表?草莽劇和正劇的咖司?電視劇行業大部分的成本和競爭力都是人才資源。分眾有差異,差異生差價、生混搭和跨界的空間、生新盈利空間。
@編劇宋秋雁:制片公司往往喜歡自己出策劃案,認為自己更了解市場,這沒錯兒,但往往請的編劇對此策劃案沒感覺,接了活兒硬著頭皮寫,沒有創作激情,沒有靈魂沖動,沒有生命撞擊,編劇就是一位操作手,最終寫得疲憊不堪,寫出的東西經常很難感人。要達到公司策劃案和編劇感情契合并非易事,所以請重視原創!
@編劇余飛:那些鉆著收視率空子,熟悉電視劇常規觀眾的“聰明”編劇和制片公司,為了賺錢博名炮制雷劇和低成本無智商下限的爛劇,誤導、麻痹、毒害的是無力接觸更高層次文化娛樂或無分辨能力的低收入者、無話語權者、孩子們。時代在變,但地攤文學制造者一直堅守第一線。允許他們存在,但不能容忍其成為主流。
@韓寒:四五年前,當我往返各個城市開始為此奔波時,沒有想到過直至今日才能向大家宣布這個消息:我編劇和導演的電影處女作《后會無期》即將開機。這是一個全新的故事,它不改編自我的任何小說。我會和大家分享進程,共見一部電影的誕生。希望此去不經年,后會能有期。
@費明微博:如果你未曾熱愛過文學,就別當導演了,因為它是另一種寫作,只不過它不用文字而用畫面和聲音。為什么這鏡頭下面一定接那鏡頭?是文學決定的。
@引力傳媒:【你不知道的33個數字營銷的秘密】數據永遠都可以幫你挖掘到事情背后的真相,你知道嗎?93%的線上體驗都是從搜索引擎開始的,70%的索引鏈接都是事先安排好的,70%-80%的用戶會跳過付費廣告,80.8%的用戶在移動設備上閱讀電子郵件。
@尼爾森網聯官方微博:【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變革】靜態雜志數字化將更注重讀者體驗:據美國傳媒類雜志《Media Life》網站報道,過去一年中雜志媒體采取了進一步措施將數字和印刷內容進行整合,在未來的2014年,雜志將更多的營造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而非簡單的在線發布或印刷出版。
@網易電視君:【2013電視觀眾口味報告】親情成為第一主流收視元素;全國七成觀眾在看湖南、江蘇、央一;觀眾看軍旅劇不挑演員;中戲的小生北影的妞,“丑帥”的男主,“漢子”樣的女主才受歡迎;歷史正劇真沒幾個人看;周播劇的形式還是不接受;熱播劇的續集觀眾也不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