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雷在新年的第一條微博上寫道:“《一代梟雄》,一個建筑師的故事。娓娓道來,四平八穩,中等偏上的作品。可惜不雷,遺憾……各位多指教,新年快樂!”一個可惜,一個遺憾,道出對這部戲的自信。只是,看了三分之一后,觀者最大的感受也可以用“可惜”“遺憾”兩詞表達。
孫紅雷是這部劇的最大看點,也是最大賣點,那么多衛視買這部劇,圖的也都是這位“大腕”小熒幕回歸之作的噱頭。孫紅雷和巍子的對手戲奉獻了這部戲一半以上的精彩度。
因為是三年后的小熒幕回歸之作,孫紅雷對這部戲很是重視。他參與了造型設計,主角何輔堂的好多衣服都是他專門從日本購置的,還參與了陳數造型的設計。拜他的積極參與所賜,“這部電視劇貢獻了賞心悅目的畫面,男女主角的服裝造型沖破了年代劇一貫的土氣?!边@是網絡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評論。
在孫紅雷的建議下,主角的背景由沒什么文化的本地土匪變身為海歸建筑師;在他的建議下,劇本增加了闖蕩上海、越獄等情節;他還刻意為角色設計了時下很受歡迎的“呆萌”特點……雖然主演參與劇本創作的案例很多,但這部劇的劇本被大量觀眾吐槽、詬病,以至于孫紅雷闊別熒屏已久的“強勢”回歸,強勢得有點說不清楚了。
《一代梟雄》根據葉廣芩的小說《青木川》改編,有改編之名,卻幾無改編之實,80%的情節被改動。海歸變土匪,原本是個有趣的點子,但因為劇本的薄弱,洋與土沖撞出的不是火花,而是濃濃的違和感。導演余丁說,這部電視劇幾乎是邊拍邊改,邊改邊拍。這就解了劇情跳躍、人物性格模糊的疑團。大量精力用在劇本的修改上,難免忽略細節,以至于出現“降龍十八掌的穿越”和“小德子的成長之謎”這樣嚴重的失誤,對于普通觀眾來說,明顯的硬傷比薄弱的劇本更難忍受。
看得出主創們想拍一部氣質獨特的作品,劇中不時出現的西部風格音樂和精致的畫面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遺憾,沒有好劇本,細節有硬傷,這一切都似無基之樓,外表再華麗,又有什么意義呢。
余丁回應吐槽
聽說我的小說《青木川》被改成電視劇《一代梟雄》。青木川鎮不識幾個字卻崇尚文化的草莽土匪魏輔唐變成了歸國留學生,地名、人名、情節全變了,完全成了一個嶄新的內容。青木川的人問我怎地便變成了這?我說我也不知呢。不知這電視和我的書是怎樣一種關系?迷惑中。(出自《一代梟雄》原著《青木川》作者葉廣芩)
電視劇版本改動了原著的80%,可以說是一次重新創作。做如此之大的調整,是因為原著敘事緩慢,矛盾不夠激烈,現在的電視劇,戲劇沖突不突出的話,會帶來一些收視和商業上的問題。
小德子這個角色第5集出場時看上去五六歲,第12集出場,已經是6年過去了,竟然是同一個演員,這個硬傷太大了吧。告訴我,為什么6年來小德子一直不長個呢?
這是個硬傷,我作為導演要負一定責任。拍戲時是跳著拍的,一時疏忽就出現了這種錯誤。而且因為那段戲很重要,不能隨便刪除,所以讓觀眾看到了這樣的硬傷。我也無法解釋什么,這是一個遺憾,是一個問題,我要負一定責任。
主線劇情模糊不清,人物性格混亂,主角何輔堂一味耍帥扮酷。
這個戲對我來說,最大遺憾就是劇本。后期改動比較大,編劇一直跟著劇組,幾乎是邊拍邊改,邊改邊拍。我并不贊成這種創作方式,但因為要配合孫紅雷的檔期,時間比較緊,只能這樣。劇本沒打磨好。所以存在故事情節轉折太硬,有些地方嚴重跳戲的問題,我在拍的時候盡力去彌補了。但只是彌補,達不到創作的最佳效果。
注水嚴重,拖沓的要命。
我承認剪輯上還留有很多余地,如果當初狠下剪子的話,效果應該會更好。但我很反對電視臺為趕進度,把三集剪成兩集播放的做法。這樣很不尊重創作者,如果電視臺確實要改動,可以給導演提建議,讓導演自己剪輯,而不是在沒有講好的前提下,胡亂刪選內容。
造型太時髦,不符合史實。
我們從一開始就想拍一部有特殊氣質的年代劇,用西部風格演繹中國梟雄,所以把主角的背景改成海歸,造型、音樂和拍攝都做了特別的設計。背景音樂加入了一點藍調,充分運用了口哨和打擊元素。孫紅雷的背帶褲和燙劉海都是基于這個創作前提。
孫紅雷惡意賣萌。
他以往在電視劇里的形象都是硬漢,這次是他沉淀了三年重回小熒幕,作為演員,肯定要把這三年的積淀展現出來,何輔堂這個角色顛覆了他以往的硬漢形象,賣萌是他在創作上的挑戰創新,我認為給這個人物增加了看點,他把握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