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了全面深化的新時期,社會心態整體上趨于成熟自信、開放包容,人們的行為更加理性平和、務實進取,積極向上,健康的社會心態正在逐漸形成。與此同時,浮躁、焦慮、冷漠、懷疑、觀望等負面社會心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2011年,社會心態的培育被歷史性地寫入“十二五”規劃,其中把“弘揚科學精神,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疏導,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探索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有效途徑,積聚團結奮進的正能量,是當前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
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共同價值理想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凝練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鮮明標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社會思想道德觀念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參照系統,有了這個參照系統,社會成員就可以在對照中覺察和體悟自身思想行為的正當性與道義性,從而形成普遍的價值共識和心理認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提升社會總體思想道德水平、引領社會思想行為發展方向的主要途徑。良好社會心態的形成需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用核心價值觀引領整合多樣化社會思想意識和社會心態,引導人們堅定理想信念,培育共同價值理想,共筑精神支柱,積極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動實踐中。
形成合理社會期待,把個人夢與中國夢有機統一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論述,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描繪了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美好藍圖。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對當下和未來抱有美好希望,是一個社會形成積極健康、奮發向上的心理狀態的重要基礎,這也是中國夢被廣泛認同的心理基礎。中國夢本質上是人民的夢,個人夢與民族夢是有機統一的。但是,由于社會現實的局限,所有的社會群體和個人不可能都抱有同樣的希望,這些希望也不可能同等地得以實現。因此,引導形成合理的社會期待至關重要。每個群體和個人,從自身的現實條件、未來現實可能出發,合理設定奮斗目標,合理采取實現手段,合理享受努力成果,合理援引評價標準,是一個社會形成良好心態的現實基礎。要引導人們從現實可能性出發,形成對于自己、對于他人、對于社會、對于國家的合理期待,使得中國夢與個人夢同頻共振、共同綻放。
注重自我心態調節,保持積極健康精神狀態
健康社會心態的培育,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思想和行為中。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引導人們注重個人心態調節,才能在推進改革中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就需要每一個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切實加強修養,不斷提高境界。加強心理認知調節、心理感情調節、心理品行調節,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要引導群眾學會自我調適、自我激勵,讀立志之書、交陽光之友、做有德之人,不斷鞏固健康的成功觀、財富觀,通過營造自我“小環境”增強內在精神動力。要引導群眾學會“換位思考”,凡事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著力克服急功近利、貪大求全、炫富斗富、小富即安等不健康心態。
鼓勵廣泛社會參與,增進社會認同和社會信任
廣泛而深入的社會參與,是消除人們在人際關系上的疏離感、隔膜感和拒斥感,促進人們形成較強社會責任感、社會認同感和社會成就感的重要途徑。中國夢的實現更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參與,在共同參與中形成的寶貴社會認同與社會信任,更加激勵人們去克服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并在創造的過程中體現人生價值,從而推進改革進程。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可利用時間、可支配財力和可采取方式日漸豐富多樣,社會參與意愿也明顯增強。要順應這一重大社會變遷,健全完善各種措施機制,鼓勵群眾在工作之余把剩余時間精力投入到社會救助、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公共生活之中,為他們進行社會參與創造必要和便利條件。一方面,群眾可以從這些社會參與中獲得一定程度的社會榮譽感,增強自尊自信,另一方面,通過多樣化的社會參與,也能夠獲得對社會現實狀況的深刻體認和感悟,從而形成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態。
建立社會心理疏導機制,形成整體工作網絡
心態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是要落到“心”上,建立一種良好的社會心理疏導機制至關重要。針對社會結構變化導致部分群體歸屬感降低,企業改制、城市拆遷、貧富差距拉大引發的社會問題和心理失衡,工作生活壓力加大導致人們的心理負擔過重等情況,要加強心理疏導工作,培養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讓國家發展的宏偉目標不再只是高高在上,而是照進社會現實,照亮人心。要積極變“堵”、“禁”為“疏”、“導”,提供宣泄和釋放消極情緒的渠道。社會心態的疏導離不開具體的可操作性指導,可以通過建立免費的心理急救熱線,在社區、學校等場所舉辦免費的心理健康講座等多種方式普及心理知識,引導人們克服因信息不對等而造成的焦慮,克服習慣性思維方式帶來的惰性等。同時,還可以以專門的心理衛生機構為龍頭,由綜合性醫院、社區醫療機構、學校及其他的社會組織開設的心理治療機構和咨詢中心等組成,建立心理衛生整體工作網絡。
加強社會支持系統建設,做好相關工作保障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為“社會人”,農村、社區、家庭等基層社會組織承擔的社會支持功能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但是,相應的社會支持系統并沒有建立健全,從而使得每一個社會個體生活壓力、心理壓力難以緩解和釋放,這也是社會心態失衡的重要原因。加強社會支持系統建設,就是為人們在實現中國夢的努力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撐與保證,解除后顧之憂。為此,要強化農村、社區等基層組織的社會支持功能,為群眾提供生活幫助、價值引導、心理撫慰和文化滿足,由此為培育良好社會心態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同時,也要強化家庭的社會細胞功能,發揮家庭對其成員的感情支持、行為養成、道德培養、心態塑造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
(作者單位: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責任編輯:許 "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