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政府和企業推動下,我國農產品追溯體系逐步建立,但由于處于初期階段,還有很多不完備的方面。因此,借鑒國際農產品追溯方式經驗,對完善我國追溯體系,具有積極意義和作用。
國際農產品追溯方式的主要經驗
在發展階段、消費習慣、生產模式等多種因素影響下,農產品追溯體系相對完善并切實發揮作用的國家基本都是發達國家,且不同國家或地區具體采取了不同的追溯模式。總體看來,國外農產品追溯方式主要有以下經驗。
法律保障完善。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農產品追溯均有一套相對完善的法律體系,覆蓋農產品從生產到零售終端的各個環節,但大多從食品安全的角度,政府僅提出明確的追溯要求及實施期限,具體由企業去實施,政府負責監管和督察。此外,國外與追溯相關的法律會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情況進行修改完善。比如,歐盟在《食品安全綠皮書》的基礎上又出臺了新的《食品安全白皮書》;美國的《聯邦食品、藥物和化妝品法》也經過多次修改,最近一次修改在2011年1月份;日本《食品衛生法》從1947年制定到現在,僅1995年以來就修改了十多次。
全產業鏈追溯。農產品整個產業鏈條的任何環節都有可能發生質量安全問題,因此,國外農產品追溯大多采取了“從農田到餐桌”式的全產業鏈追溯,并且在法律中予以明確。如美國《生物反恐法案》,實行從農場到餐桌的風險管理。歐盟《食品安全白皮書》,牽涉整個食物鏈,覆蓋所有食品部門。而且,歐盟甚至將農產品生產環節的投入品也納入追溯范圍,比如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化肥、農藥投入品,畜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飼料、獸藥等。
追溯與質量保障措施融合。追溯的核心是將農產品全產業鏈的質量安全信息進行批次整理和鏈條合成。發達國家或地區在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的過程中,大多采取了追溯與質量安全保障措施相融合的措施。GAP(良好農業規范)、GMP(良好操作規范)、HACCP(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等質量安全管理技術體系均明確了影響質量安全的關鍵點,并建立了有效的信息采集系統,而追溯同樣需要采集質量關鍵控制點的質量信息,兩者的融合可以解決追溯難以采集質量信息和各項質量安全保障措施難以超越環節的缺陷,實現優勢互補,更有效地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比如美國,基于企業已建立的GMP和HACCP等管理體系,經過第三方認證,便可建立追溯體系。
追溯系統全國統一。在農產品全國流通甚至全世界流通的經濟格局下,各國農產品追溯系統建設大多采取“全國統一”的模式,在節省成本的同時,提高了追溯信息采集和查詢的準確性、及時性、規范性和可信性。雖然國外追溯系統在全國統一建設推進的同時,建設模式并不完全一致。比如荷蘭由協會負責建設推廣,法國則由政府食品主管部門負責國家數據庫的建設和維護,但總體上,國外發達國家統一建設農產品追溯系統,均有法律保障,并由政府親自推進或扶持協會大力推進。
畜產品追溯先行。由于國外發達國家的追溯系統大多起源于“瘋牛病危機”,同時國外肉品消費以“牛肉”消費為主,因此,國外農產品追溯大多從畜產品開始,尤其是從“肉牛”開始,這與肉牛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水平較高,追溯難度較小也有一定的關系。主要的追溯模式均為生產環節通過“耳標”記錄生產轉欄信息,流通環節通過信息采集,明確來源、去向及主體信息。最近幾年,隨著追溯系統的發展和消費者的認可,追溯范圍逐步向種植業和水產業擴展。
以農場或合作社為建設基礎。國外農產品可追溯系統建立的基礎都是大型生產經營主體,由于生產主體規模差異較大,歐美和東亞地區又有所不同。歐美國家追溯系統的建立是基于大型企業和大型種植園建立的,尤其是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成為追溯系統的建立者、實施者和引導者;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或地區在小農經濟條件下,大多基于“農協”建立追溯系統,以減少追溯成本,提高追溯信息采集的真實性、準確性和信息化水平。
處罰明確且嚴厲。明確且嚴厲的處罰是保障追溯系統持續運行的關鍵,國外處罰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法律明文規定處罰,一種是取消政府補貼資金。如美國法案規定,任何人如果故意違反《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有關“摻雜”和“錯誤標簽”食品的規定,將處10年以下監禁或并處罰款;在民事處罰方面,罰金最多則可達到750萬美元。而芬蘭則規定,一旦發生農場畜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或信息記錄缺失問題,政府則會以消減或取消公共補助資金的方式給生產者予以懲戒,而政府補助資金在農場收入中占的比重在四分之一左右。
當前我國農產品追溯存在的問題
我國目前主要有兩大農產品追溯系統:一個是農業系統,從農產品生產環節入手建設追溯系統;一個是商務系統,從農產品流通環節入手建設追溯系統。從追溯品種角度,我國的農產品追溯主要集中在“肉”和“菜”兩個方面,結合國際農產品追溯模式和國內農產品追溯現狀,我國農產品追溯系統建設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追溯法規不到位。與國外農產品追溯有法律保障不同,從法律角度看,我國目前沒有一部專門針對農產品追溯的法律。在“法律”層面,《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作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兩個大法,均未要求建立農產品追溯系統;唯一提到追溯的是《動物防疫法》,第十四條要求“加施畜禽標識,實施可追溯管理”。在“條例”層面,只有《生豬屠宰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第十九條提出“生豬定點屠宰廠應當建立質量追溯制度……”在“部門規章”層面,《畜禽標識和養殖檔案管理辦法》《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農產品產地證明管理辦法》《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均提到建立追溯系統。在國務院發的各種“通知”中,也多次提到要建立農產品追溯系統,但均沒明確具體的建設要求和懲罰措施。最近,商務部門從推進“肉菜追溯”的角度,出臺一系列規范和標準,但離法律還比較遠,約束力有限。
追溯鏈條不完整。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堅持的是“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原則,各職能部門從自身分管環節出發,建立了一系列追溯系統。比如農業部門圍繞生產環節,建立了四個追溯系統,分別為全國種植業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農墾追溯體系,四個追溯體系追溯模式、數據庫、信息采集標準皆不相同,根本無法互聯互通。商務部門從屠宰、流通環節入手,建立了“肉菜流通追溯體系”,又獨自確立一套追溯模式、信息采集標準和中央數據庫。不同追溯體系彼此分割,成為一個個“信息孤島”,這與國外“全產業鏈”追溯和全國統一追溯的模式截然不同。
追溯機制不協調。在“分段監管”模式下,“部委追溯”導致的結果就是“環節追溯”,在農產品追溯過程中,難以發揮協調聯動作用,也不易統一追溯標準和信息采集標準,影響了追溯工作的開展。
當前我國肉菜追溯還處于試點階段,存在各種問題是正常的,但對于試點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解決,否則,追溯體系覆蓋面越大,后期完善的成本將越高。
完善我國農產品追溯體系的措施
借鑒國際農產品追溯的經驗,結合我國農產品追溯存在的各種問題,目前,我國農產品可以從以下方面完善追溯體系建設。
出臺追溯法律。根據目前的農產品追溯現狀,建議由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牽頭,負責制定一部專門的追溯法律,明確追溯模式、責任劃分方式,統一追溯標準、財政補貼標準,確定數據采集內容、數據采集方式,制定嚴厲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懲罰措施,為基層追溯建立部門和執法部門開展肉菜追溯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解決農產品追溯建設阻力大、建而不用、使用難以持續或設備挪作他用的問題,為追溯系統高效建設和持續使用保駕護航。
打通追溯鏈條。在“分段監管”的模式下,在整合目前各追溯系統的基礎上,打通追溯鏈條。首先,整合各系統的追溯軟件,尤其是信息采集軟件,實現信息采集的互聯互通,防止信息的重復采集;同時,要創新信息采集方式,通過中間件或接口的方式,實現追溯系統與企業管理系統的對接,防止企業同時運行兩套系統,提高信息的采集效率,降低信息采集成本。其次,建立全國統一的數據庫,在現有數據庫的基礎上,通過開發中間件,打通各個數據庫,實現全國、全產業鏈農產品追溯數據的集中化,開啟中國農產品追溯的“大數據”時代。建議由食品安全委員會負責建立并維護全國統一的數據庫,保證數據安全。
理順追溯機制。在現有追溯機制的基礎上,實現追溯數據的“統一采集、統一傳輸、統一存儲”,建立“數據共享、平臺單設”的追溯機制,基于全國統一的數據庫,各部委根據自己的監管職責,設置功能模塊,研發應用平臺,利用數據庫開展智能化監管,對數據進行集中利用,自動發現存在的各種潛在問題,鎖定問題產品的來源、去向和責任人,服務于企業召回和政府確責。同時,即使發布各種食品安全問題,也要將食品安全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降低食品安全問題的危害程度和危害面。
(作者:新疆吐魯番地區開發性金融合作辦公室主任,博士后)
責任編輯:許 "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