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核心命題、永恒課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發展中國家就適合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進行了不懈探索。大多數國家經歷了長短不一的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期,從而成功地開啟了本國工業化進程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然而,僅有13個國家(地區)實現了由中等收入經濟體向高收入經濟體的跨越,其余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長期躑躅不前,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開放以來,持續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使中國實現了人均收入由低收入國家成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當前,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能否成功應對發展動力持續減弱、產業結構轉型艱難、公共服務有待完善、貧富差距有待控制、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凸顯等一系列深層次挑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3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會見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外方代表時明確指出:“我們正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因素很充分。我們對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抱有信心。中國不會落入所謂的中等收入國家陷阱。”他直截了當地宣告,再過幾天的三中全會,將“提出綜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簡稱“《決定》”)以全面深化改革來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強調把發展建立在生產率提高和成果公平分享之上,為中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新的科學指南。
厘清市場與政府作用的邊界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于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供給,打破原有模式的桎梏,挖掘新的動力源泉和相應增長機制。發達國家基本壟斷高端產業,新興發展中國家低端產業發展迅速,且伴隨著中國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在低收入階段所擁有的比較優勢正逐步衰減,以要素驅動為主要動力的“排斥性”經濟增長難以為繼,中國經濟正面臨缺乏原創性創新的“熊彼特困境”,迫切需要構建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的內生機制。
《決定》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意味著政府需通過自身改革盡可能減少對資源配置的直接干預,推動現代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和市場規范逐步構建,保證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從而讓市場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加有效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
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和增長動力轉換,具體來講,就是將由過去以投資為主、工業為主、更多依靠外需轉換為以消費為主、服務業為主和更多依靠內需,由以往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和模仿國外技術,轉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和創新驅動。這需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構建更加完備的市場運行體系和更加公平的準入與禁入機制,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政府需尊重市場經濟規律,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促進各類企業在市場競爭壓力下形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內在動力。
二戰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經濟體的共同特征恰恰是經濟發展和轉型中既有“有效的市場”也有“有為的政府”。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對經濟發展的“主導”和“引導”保障了經濟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說明一個經濟體經濟增長僅僅依賴市場對資源起配置作用是遠遠不夠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意味著對政府作用的完全否定,而是要求政府更加有為地利用“有形之手”,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同時,產能過剩、城市病嚴重、耕地占用過多、生態環境保護等現實經濟問題,很大程度上都與政府干預過多有關。因此,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將市場機制能夠更加有效調節的交由市場調節,而政府則管住、管好它應該管的事。
轉變政府職能就是明晰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使之與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的要求相適應,在不斷提高宏觀調控科學性和政府治理有效性的基礎上優化政府效率效能,逐漸將政府職能聚焦于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方面,更加注重教育、就業、醫療等民生事業的建設,實現政府工作重心由經濟導向向民生導向轉變,實現政府職能由發展型政府向偏好公共服務的民生型政府的轉變,構建更加有效、責任、法治、服務的現代政府。合理的界定和厘清政府與市場、政府的治理邊界,也就從根源上杜絕了中國陷入政府失效、市場失靈同時存在和相互牽絆的可能。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充分發揮和政府引導作用更好發揮也必將加速中國經濟增長由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乃至創新驅動的轉變。
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保障人民起點公平和激發人民積極參與經濟活動的關鍵,是實現中等收入國家經濟社會在中等收入階段得以持續增長的基礎。反過來,收入分配格局的扭曲不僅會造成由有限居民消費能力引致的國內有效需求的不足,還會引致國內產業結構對國際市場需求的嚴重依賴。同時,勞動者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受制于較低的收入水平而無法得到持續的提升,進而影響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排斥性”經濟增長引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凱恩斯困境”,進一步說明了實現經濟有效發展不僅有賴于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基本條件,同時也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相協調的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要素的共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社會領域改革的深入推進,民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但也必須注意到,收入差距有待進一步控制、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弱等社會問題依然突出,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
《決定》提出,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地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差異性與社會發展公平性相統一。以更加公平的財政稅收政策和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及公共服務來提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消費需求動力,在更能夠體現包容性的經濟增長效率、社會發展效益和分配正義原則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為只有在做大“財富蛋糕”的同時分好“財富蛋糕”,并以分好“財富蛋糕”為目標做大“財富蛋糕”,“財富蛋糕”才能越做越大、越分越好。
構建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必須堅持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基本原則,通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規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來統籌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的綜合改革;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提供制度保障;加速實現人們對平等教育機會、穩定就業崗位、公正收入機制、完善社會保障、健康生活狀態、安定社會環境等美好愿景;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權利,努力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需求。
生態文明制度保駕美麗中國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人口多,底子薄是中國的現實國情,但是,經濟增長對資源的嚴重依賴和資源利用效率過低正使中國的資源需求不斷增加和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大規模資源消耗和對外資源依存度不斷攀升使資源和環境硬約束已經成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主要障礙,中國由此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沼絕不是危言聳聽。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對生態產品的需求愈發迫切、愈發高端,既要溫飽更要環保,既要小康更要健康,生態環境質量已然成為人們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工作時表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通過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來充分發揮制度的引導效應,并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使官員、企業、個人堅守生態底線,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
通過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不但能夠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存量結構調整,更能引領新興產業發展,實現增量結構優化,并且是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的有力舉措。因為只有在考量經濟增長績效時必須計入生態成本,才能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過程中經濟市場化與綠色發展的雙重均衡。堅持在生態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生態,是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和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的有力舉措,有利于推動我國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社會和諧,就是要‘兩座山’,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直面問題、攻堅克難,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高度自覺,這種自覺來自35年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深刻總結,來自對基本國情和形勢變化的清醒認識,來自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自信。2014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同工商咨詢理事會代表對話會特別強調:“對中國而言,‘中等收入陷阱’過是肯定要過去的,關鍵是什么時候邁過去、邁過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發展。我們有信心在改革發展穩定之間,以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就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科學指南。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報刊社)
責任編輯:習 "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