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大氣磅礴,內涵豐富,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習總書記的講話,可以說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新總結,是對建設文化強國構想的新概括,是對全面深化改革時期文藝走向的新定位,也是對未來文藝工作的新部署。這一講話,對文藝界統一思想,凝魂聚力,開創新局,必將產生無可估量的作用和影響。
從學理的意義上講,習總書記的講話,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時代語境下,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豐富和深化了毛澤東文藝思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有力地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在實現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方面,這個講話是繼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后,產生出來的最新的成果。它是我們黨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指導文藝工作的又一綱領性文獻。
習總書記的這個講話,通篇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這種方法和精神,又同當下的時代主題、歷史方位和文藝形勢高度結合起來,因而使所闡述的各種文藝觀念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時代使命感。這篇講話,科學地分析了文藝領域面臨的新態勢、新情況、新問題,系統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和怎樣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一系列根本問題,進一步明確了文藝工作的方向目標、主要任務和基本遵循,同時,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社會主義文藝未來發展的燦爛前景和宏偉藍圖。這篇講話,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它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藝觀之間息息相通的靈魂脈動,感受到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精神正像陽光普照大地一樣,給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藝界和文藝家們,帶來無限的溫暖和熱能。講話中許多透辟犀利、發人深省的闡述和表述,可謂是在新的時代環境與文化土壤中綻放出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絢麗花朵。
眾所周知,把文藝事業看作整個黨的機器上的“齒輪和螺絲釘”,看作黨的事業的一部分,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常識。列寧曾指出,文藝不能成為“與無產階級總的事業無關的個人事業”,而應當“成為由整個工人階級的整個覺悟的先鋒隊所開動的一部巨大的社會民主主義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成為“有組織、有計劃、統一的黨的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毛澤東同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開宗明義就講要“研究文藝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關系,求得革命文藝的正確發展,求得革命文藝對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協助”,以便使“文藝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此,他系統地談了“立場問題,態度問題,工作對象問題,工作問題和學習問題”,談了“為群眾的問題”和“如何為群眾的問題”。習總書記的講話,無疑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思想。他表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這個“重要”二字,不僅賡續了上述思想,而且依據新的形勢和任務把文藝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歷來重視革命文藝“為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不主張“為飽食終日的貴夫人”、“為百無聊賴、胖得發愁的‘一萬個上層分子’服務”。《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結合中國實際,把這發展成“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一個原則。為了體現這個原則,經典作家一直希望“工人階級對壓迫他們的周圍環境所進行的叛逆的反抗,他們為恢復自己做人的地位所作的令人震撼的努力”,“應當在現實主義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希望作家、藝術家深入生活,轉變立場,和人民群眾在思想和感情上打成一片,真正做人民的歌者。
習總書記的講話,極其鮮明地堅持了這一思想,并把對人民的熱愛提高到了對作家、藝術家要求的更新的層次。習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并且指出:“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對人民,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道理,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人民”一詞出現的頻率如此之高,實為罕見。講話把作家“深入生活”具體化為“深入群眾”、“扎根人民”,把社會生活是文藝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唯一源泉的思想,升華凝練到“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這樣的闡釋,就使文藝上的唯物史觀得到更徹底的貫徹,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注入新的活力。
關于文藝批評,學界都知道恩格斯曾經提出過著名的“美學的和史學的”的批評標準。毛澤東也論述過文藝批評的“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文藝家幾乎沒有不以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我們的批評,也應該容許各種各色藝術品的自由競爭”。但“任何階級社會中的任何階級,總是以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以藝術標準放在第二位。”“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不難發現,這些批評標準的設定都含有當時歷史背景的因素。
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也談了“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的問題。但是,他有兩個創新點:一是提出了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這就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文藝批評標準的意蘊和內涵。因為增添“人民的”和“藝術的”兩條,既觸及批評的立場性判斷,又關涉批評的專業性強調,比只談“美學的和史學的”觀點,只談“內容”和“形式”的觀點,是明顯地推進了一步。主張從“歷史”、“人民”、“藝術”、“美學”四種維度和觀點來評判和鑒賞作品,這是一種理論創新。二是提出“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這句話,同馬克思說過的“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有些相似。但是仔細比較后發現,這里把“夠不夠資格”的角度,變成了“審美”鑒賞的角度,把“判斷者”變成了“鑒賞家”和“評判者”,而且把人民“作為”或者說放在了鑒賞家和評判者主體的地位,這不僅有現實針對性,而且會引發一場文藝批評格局的變革。
習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給予了許多新的闡釋,特別是提出了“中華美學精神”概念,強化了中國優秀文藝傳統和文化遺產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中的作用。習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因之,“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優秀作品。這就再一次描繪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的底色、根基與取向,指引我們的文藝理論建設要充滿中國的文化元素和理論色彩,杜絕用西方標準來剪裁和衡量我國文藝和文藝作品的偏差,將“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藝方針確切地落到了實處。我們發現,講話中還涉及了諸如“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質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美的發現”、“美的創造”、“美學精神”等許多美學范疇和詞匯,這不僅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化表述增加了美學光澤,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中國化也給出了不少新的課題。
記得馬克思在探討剩余價值理論時曾說過:“資本主義生產就同某些精神生產部門如藝術和詩歌相敵對。”可以說,習總書記巧妙地發揮了這一思想,并把它用來分析市場經濟對文藝帶來的負面效應。這就是“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并告誡說:“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強調“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這就為我們觀察和剖析當下文藝活動的規律和狀況提供了“顯微鏡”和“望遠鏡”。倘若我們聯系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發展史來考察這些見解,不難發現,這實際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藝術生產”理論,合理汲取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文化工業”理論中的有益因素。這些分析性見解,是從活生生的中國當代文藝現實中概括出來的,是很“接地氣”的。因此,我們有理由說這是中國化的“藝術生產”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批判精神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市場運作與文藝創造、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復雜關系的新的表達。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給我們的理論啟示是多方面的。它必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展現出新的面貌。
(作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責任編輯: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