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官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們目前可追溯的最早的文字記載——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共出現了4000個左右的單字,其中就有“官”字。幾千年來,官員的一舉一動和官場的風氣、生存狀態更是一直伴隨并影響著中國封建王朝的發展和走向。為什么會有官?什么樣的官是好官?官員的職責是什么?先賢哲人的思考閃爍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厘清這些問題、揚棄地繼承先哲的思想,對于今天的我們仍不無裨益。
人們為什么需要“官”
“官”字的甲骨文字形為,上面的“"” (“宀”,mián)是房屋的意思,而“ ” 則是兵符、權印的意思。所以,“官”的本意為藏有兵符、印權的軍政要地,引申為擁有權力的軍政要員、領導者。《說文解字》對“官”的注釋是:官,吏,事君也。古代人認為官吏上要輔佐君王,下要治理百姓,是國家管理中起到上通下達、以實現長治久安的關鍵群體。
【原文節選】
其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總而言之,皆謂之官。——《禮記·王側》
【原文釋義】
諸侯以下的人從三公到士,總體上說,都可以稱之為官。
【原文節選】
故古者之置正長也,將以治民也。譬之若絲縷之有紀,而網罟之有綱也,將以運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義也。是以先王之書、相年1之道曰:“夫建國設都,乃作后王君公,否2用泰也。輕大夫師長,否用佚(yì)3也。維辯使治天均。”則此語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設國都立正長也,非高其爵,厚其祿,富貴佚而錯4之也。將此為萬民興利除害,富貴貧寡,安危治亂也。——《墨子·尚同》
【重點注釋】
1.相年:輩分長。
2.否:不。
3.佚:安樂。
4.錯:同“措”,安置。
【原文釋義】
所以古時候設置行政長官,是用來治理人民的。就好像絲線有紀、網罟有綱一樣,是用來制伏天下淫暴之徒,并讓他們和上司保持一致的。所以先王的書、老人的話說過:“建立國家確定都城之后,就設立天子諸侯,不是讓他驕奢淫逸的;而設卿大夫和三公九卿,也不是叫他們放縱逸樂的,只是讓他們分別承擔不同的職責,按自然均平之理治理天下。”這話說的就是古時天帝鬼神建國定都,設置行政長官,并不是為了提高他們的爵位,增加他們的俸祿,安置他們在那里過富貴淫逸的生活,而是讓他們利用這個位置為百姓興利除害,使貧者貴,少者富,危者安,亂者治。
【原文節選】
官者,事之所主,為治之本也。——《尉繚子》
【原文釋義】
官是處理政事的首腦,是治理社會的根本。
【原文節選】
夫為吏者,人役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無報耶。今吾將致其慈愛禮節,而去其欺偽凌暴,以惠斯人,而后有其祿,庶可平吾心1而不愧于色,茍為是焉,足矣。——柳宗元《送寧國范明府詩序》
【重點注釋】
1.庶可:幸好可以。平吾心:遂了我的心愿。
【原文釋義】
所謂的當官,就是要做百姓的仆人。給百姓做仆人,享受他們的勞動成果,能沒有報答嗎?假使如今我讓他們達到和睦相處、互相敬愛、知書達理,去除他們身上欺騙虛假、恃強凌弱的壞習性,給百姓好處,這之后我才能去享受俸祿。只有這樣做,我的心才能夠獲得安寧,臉上沒有羞愧的顏色,能夠做到這些我就覺得心滿意足了。
【原文節選】
凡吏于土者, 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傭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豈惟怠之,又從而盜之。向使傭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原文釋義】
你知道地方官的職責嗎?他們是百姓的仆役,而不是奴役百姓的。凡是靠種地生活的人,拿出他們收入的十分之一來雇傭官吏,目的是要官吏公平地為自己辦事。現在的官吏拿了百姓的錢,而不好好給百姓辦事的,普天之下到處那是。他們哪里只是不好好辦事,而且還要貪污、敲詐百姓的財物。假若家里雇一個仆人,他接受了你的報酬,卻不好好干活,而且還盜竊你的財物,那么你必然很惱怒而要趕走他,處罰他。
【原文節選】
緣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冶,而分冶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臣》
【原文釋義】
因為天下的廣大,不是國君一個人所能治理的,因此才把它分給百官管理。因此,我們出來做官,是為天下百姓服務,而不是為君主一人服務;是為萬民蒼生工作,不是為一姓一朝工作。
【古今聯讀】
從上述選取的部分典籍中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官員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為了更好地處理社會事物,因此也是社會進步的象征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統治階級為了更好地維護自己的統治,極力鼓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當官應效忠天子的“君為臣綱”的思想因有利于統治者的統治長期占據主流。但是,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進程中,以民為本、以法為本的為官思想也大有擁躉者。從摘編的古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柳宗元在當時的封建統治下竟提出了“夫為吏者,人役也”的觀點,把官與民的關系定位為“仆人”與“主人”可以說是對皇權統治的極大突破。柳宗元的“吏為民役”思想,批判了唯心主義的“天命論”和“天人感應說”,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天人相分說”,較為正確地肯定了人民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宰作用,在社會歷史觀、政治觀和領導觀方面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明清之際的黃宗羲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理論,也是具有民主主義色彩的政治思想,實現了對專制時代的“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和民本主義的成功超越。
但這種超越在專制社會長期處于“邊緣地帶”,沒能形成沖決專制的狂潮,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是我們共產黨人。為民而生的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同根,堅信人民創造歷史、人民是真正英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作為黨的宗旨,第一次寫進黨章。1954年,“為人民服務”這個對新中國政權性質最簡捷、最準確、最本質的表述,寫進了國家根本大法。90多年來,我們黨的黨旗圖案變化多次,而上面代表勞動人民的鐮刀斧頭始終沒有變。從黨的七大到十八大,隨著黨的中心工作的變化,黨章修改了11次,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沒有動搖。
從甲骨文中“官”的釋義我們知道,作為存放兵權、官印重地的“官”從產生之日起就與權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對權力的崇拜而導致的“官本位”文化也一直存在,時至今日仍有市場。有些領導干部視黨和人民賦予的職權以及自己的地位、影響和工作條件為既得利益,不是用這些職權和條件來為黨、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從政看成是謀取個人或小集團利益的工具,想方設法追逐對公共資源的特權,撈取自己的特殊利益。雖然只是少數,但已嚴重影響我們黨的形象。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權為民所賦,提出: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牢記,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任何人行使權力都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自覺接受人民監督。這是我們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都必須牢記的,也是我們黨為鞏固執政基礎和地位必須打贏的一場硬仗。
古人眼中的好官
“清官”可以說是自封建社會迄今,民間對好官的稱呼。“清官”一詞的出現和作為一種官職制度的形成是在西晉時期,該名稱的形成與當時“清談”成風有重要關系。在經史子集中,好官也被稱作“循吏”、“良吏”、“廉吏”等。所謂循吏,就是奉公守法的官吏。“循吏”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專門設有《循吏列傳》。后來《漢書》、《后漢書》直至《清史稿》一直沿襲著這種說法。“二十五史”中有19史設有《循吏列傳》,共涉及循吏240人左右。
【原文節選】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史記·循吏列傳》1
【原文釋義】
太史公說:法令用以引導民眾向善,刑罰用以阻止民眾作惡。文法與刑律不完備時,善良的百姓依然心存戒懼地自我約束修身,是因為居官者行為端正不曾違亂綱紀。只要官吏奉公盡職按原則行事,就可以用他做榜樣治理好天下,為什么非用嚴刑峻法不可呢?
【重點注釋】
1.《循吏列傳》:是《史記》的第五十九篇列傳。記敘了春秋戰國時期五位賢良官吏的事跡。其中,孫叔敖與子產,仁厚愛民,善施教化,以政寬得人和,國泰而民安;公儀休、石奢、李離,皆清廉自正,嚴守法紀,當公私利益發生尖銳沖突時,甚至甘愿以身殉法,維護君主和綱紀的尊嚴。
【原文節選】
太史公所謂循吏者法立令行,能識大體而已。后世專尚慈惠,或以煦煦為仁者當之,失循吏之義矣。——蔡鍔《曾胡治兵語錄》,曾國藩語
【原文釋義】
司馬遷所說的循吏,是遵從法度執行命令,能識大體的人。后來只崇尚仁慈,有時讓和樂仁慈的人擔當這個職務,這就失去循吏的真正意義了。
【原文節選】
古云有治人無治法。余為進一解曰:無治法,有治心。但求不負此心則聽訟必無大枉。——汪輝祖《學治說贅》
【原文釋義】
古人說,治理老百姓沒有固定的辦法。我在這里替它加一個注腳,那就是,沒有固定的治理方法,但應該有治理好的決心。只求不辜負這片用心,那么處理打官司的事就一定沒有大錯。
【原文節選】
居官者每覺官不如意,民不稱心,鮮有念及我負此官、此民者。若每日從消受得過著想,事事求有益于民,并恐有累于民。小民受一分恩,即寬自己一分之譴責。不然,幸免參處,難免折福。消受得過四字,良心也,亦公道也。——業鎮《作吏要言》
【原文釋義】
當官的人常常感到官職不如意,百姓不稱心,卻很少想到自己有辜負官職和百姓期望的地方。如果每天都能從“消受得過”著想,每件事情都力求有利于老百姓,時時擔心讓老百姓受累。老百姓每受一分恩澤,官員就減少一分對自己的譴責。否則,即便僥幸逃過被參劾處分,也難免折福。“消受得過”四個字,是良心,也是公道。
【古今聯讀】
好官的標準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司馬遷的標準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戰國、秦及漢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標準。到了“獨尊儒術”時期,推行教化又成為好官的標準。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難考核,從三國末年開始,根據司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為為官標準,清官也就逐漸成為好官的代名詞。清官比之于貪官而言,畢竟對人民有益,為人民做好事,對社會歷史起過積極作用,也更為人民所稱道;他們廉潔奉公、公正執法的一面,對今天的法治建設與廉政建設,仍不乏學習、借鑒意義。
我國歷史上,曾涌現出一大批敢于為民請命、剛正不阿、不惜丟官罷職的直臣廉吏,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被百姓譽之為“閻羅包老”的包拯和敢于責備皇帝的海瑞以及抗旨斬殺弄臣的袁可立。這些出于公心不惜觸怒當朝天子和權貴的行為,是有直接丟官殺頭危險的,遠比清代異族統治下一些漢人官員靠吃糠咽菜和穿破舊官服的“豆腐湯”、“南瓜胡”等表面作秀的儉約拘謹更為難能可貴。
重德還需重績
我國古代官職結構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品位性職類,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另一類是承擔兵刑錢谷、監察考選等實際行政職能的官員。對于第二類官員來說,具有超強的領導才能和能力,是在重視德行基礎上必須具備的。因為,好官壞官是對為官的品行判斷,是一種價值判斷。這種評判以良心為依托,以德行為準繩。但對于影響一方人民幸福與否的官員而言,僅僅實現道德上沒有大的瑕疵是遠遠不夠的,平庸、碌碌無為,對個人而言,充其量影響自身的發展和家庭的富裕,對官員而言,則有可能影響數以萬計百姓的生計。
【原文節選】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寬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斷矣。”子貢執轡而問曰:“夫子未見由之政,而三稱其善,可得聞乎?”孔子曰:“吾見其政也。入其境,田疇盡易,草萊甚辟,溝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盡力也;入其邑,墻屋完固,樹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寬,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閑,諸下用命。此其明察以斷,故政不擾也。以此觀之,雖三稱其善,庸盡其美乎?”——《孔子家語·辯政》
【原文釋義】
子路治理蒲邑三年,有一回,孔子路過,走到蒲邑境內時,稱贊說:“做得真不錯啊,子路!恭謹敬慎而又有信用。”走到城中,孔子又稱贊說:“做得真好啊,子路!忠信而又寬厚。”到了子路辦公衙府內,孔子又稱贊說:“做得真好啊,子路!明察而又有決斷。”子貢聽了很奇怪,手握著韁繩問孔子說:“先生您還沒有看到子路的政策與成效,卻三次稱贊他做得好,能聽聽為什么嗎?”孔子說:“我已看到他如何理政了。走到他的境內,看到耕地都得到很好的整理,雜草都徹底鏟除了,田間的水道也加深了,這就表明他恭謹敬慎而又有信用,所以他的百姓才會盡力去做。走到城里時,看到垣墻和屋宇都完好牢固,樹木長得很茂盛,這就表明他的政令忠信而又寬厚,所以百姓才不茍且懈怠。走進他的衙門,那里清靜悠閑,下面辦事的人都很效力、服從命令,這就表明他明察一切,而又非常果斷,所以他的政令沒有擾民。從這些方面來看,即使我連續三次稱贊他做得好,又怎能將他的好說盡呢?”
【原文節選】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舉而加焉,指而使焉,條其綱紀而盈縮焉,齊其法制而整頓焉;猶梓人之有規矩、繩墨以定制也。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居天下之人,使安其業。視都知野,視野知國,視國知天下,其遠邇細大,可手據其圖而究焉,猶梓人畫宮于堵而績于成也。能者進而由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不炫能,不矜名,不親小勞,不侵眾官,日與天下之英才,討論其大經,猶梓人之善運眾工而不伐藝也。夫然后相道得而萬國理矣。——柳宗元《梓人傳》
【原文釋義】
那輔佐天子,做天下宰相的人,推薦人才,委任職責,發出命令,指派任務,整頓綱紀,進行增減,統一法治。這就好像梓人有正方圓和定曲直的工具而繪制出圖樣似的。選擇天下的官吏,使他們適合自己的職務;安置天下的老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看了國都就了解了郊外,看了郊外就了解了諸侯國,看了諸侯國就了解了整個天下。那些遠近大小的國事,可以根據手中的圖本來研究了解。這就好像梓人在墻上繪畫官署房子的圖樣而完成工程一樣。把有才能的人提拔上來,并充分發揮他的本領,使他不必對任何人感恩戴德;把沒有才能的人辭退,讓他休息,他也不敢惱恨。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虛圖功名,不親自去做那些微小瑣碎的事情,不干涉眾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才一起討論治理國家的根本道理。這就像梓人善于運用眾工匠而不自夸手藝一樣。這樣以后,做宰相的道理才算懂得,各諸侯國才得到了治理。
【古今聯讀】
品行高尚固然重要,擁有高超的領導能力和干事創業的熱情,對于官員來說同樣不可或缺。由于關涉自家江山,我國古代的君主對官員的業績如何非常重視。北宋纂輯的類書《太平御覽》卷二百七至二百九對官員瀆職該如何處罰有詳細記載。比如,群臣不正,人道不和,國多盜賊,人怨其上,則責之司徒;山陵崩陁,川谷不通,五谷不殖,草木不茂,則責之司空……這些是對司徒、司空等官員進行問責的“規定”。
我們黨歷來重視對黨員領導干部的績效考核,先后出臺了多個考核規定。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視察時以緬懷與崇敬的心情創作《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一詞,既寫出了“百姓誰不愛好官?”又細細道出了為官的標準。在習總書記看來:無論“暮雪”還是“朝霜”,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好官始終心系群眾,時刻惦記著群眾的安危冷暖,不計個人的得與失;好官還要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有無畏的英雄氣概,不懼艱難,不畏險阻。好官須是有道德修養的官,是清正廉潔的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好官是有責任感的官,是有事業心的官,是敢于擔當的官。具有了這些條件,才能稱得上是合格的領導干部。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