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乾隆十三年開始,乾隆皇帝掀起了一場懲貪風暴。乾隆廢除了雍正時期的完贓減等條例,也就是在一年內補齊了貪污挪用的公款,就可以免死,減罪一等。乾隆皇帝規定,貪污白銀滿一千兩即判處斬首,用多少錢也買不回這條命。這還不算,《清高宗實錄》中記載:“其未完銀兩著落各家屬追繳,并查家產變抵。”就是說,把貪官殺掉了,還要追查家屬財產,把所有家產追出來才罷手。
乾隆二十二年,云南總督恒文按各地慣例為皇帝準備“土貢”,就是找一些土特產做節日的貢品。當時云南以產黃金聞名,恒文想進獻幾個金手爐,結果省政府經費不夠,他就讓部下去辦,也就是說,以購買之名勒索了部下幾百兩銀子。這件事被揭發后,恒文被賜自盡,給恒文買金子幫過忙的云南巡撫、布政使、按察使一并被革職,與此事有關的其他56名州縣的地方官,也都受到了處罰。這件事情在《清高宗實錄》中有詳細記載。
乾隆皇帝嚴懲貪官是明智的選擇,保證了清朝在繼續向上的軌道上行進。
從乾隆二十四年到乾隆四十五年,這二十一年確實是一個全盛時代:國勢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不過,到了乾隆五十五年,情況已經大不一樣了。這一年8月22日,內閣學士尹壯圖上了一道折子,他說,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出現了巨額財政虧空,這與議罪銀制度有關,應該廢止該制度。議罪銀制度就是根據官員犯罪情節的輕重以多少不一的銀子來免除一定的刑罰。
乾隆皇帝認為憑自己的英明,能夠把該制度的弊端降到最低程度,“令尹壯圖指實覆奏”,下諭旨讓尹壯圖拿出真憑實據。尹壯圖回復說,如果皇上不相信,可以派信得過的人一同前去各地密查。乾隆皇帝根本不相信尹壯圖所說的,非常生氣。如果真的暗訪,難保沒有一兩個省會有虧空,那時皇帝的面子往哪放?
為避免這種情況,朝廷先派快馬提前五百里通知要去密查的地方,結果可想而知,尹壯圖一行人只查了山西大同,糧倉銀庫“絲毫并不短少”。識趣的尹壯圖趕緊承認錯誤,懇請回京治罪。實際上,大清王朝此時已經腐敗透頂了,乾隆卻一直沒有清醒的認識,他已經自大到失去了反思能力。
想當初,乾隆中前期,反貪力度那么大,省級以上大臣被以貪污罪名查處的多達三十幾個,其中被斬首的有二十余名。在懲貪這件事上,乾隆皇帝作出了明智的選擇,使得政治紀律保持了嚴明的狀態。可當乾隆皇帝進入晚年,大清腐敗已經發展到觸目驚心的程度,別人都看得清清楚楚,為什么乾隆皇帝卻視而不見呢?原因不是別的,正是長期執政的乾隆形成了一種“權力幻覺”。越到老年,乾隆的心理定式越強化,他認為大清形勢總體良好,連續爆發的多起貪污案不過是一個指頭,不會影響大局。他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支撐權力的正面信息,最終乾隆成為自己權力的俘虜。
智商很高、一向英明的乾隆皇帝就這樣走向了昏庸,這只能說明,沒有制度的保證,只靠個人的自覺,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會走向自己的反面。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