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關注國家層面、關注社會層面,但最終要落實到人。人是價值觀的載體,人是價值觀的體現,人在接受價值觀又在創造價值觀,人在復制和踐行價值觀又在豐富和提升價值觀,這就是人在價值觀建設中的被動作用和能動作用。總之,人是價值觀建設的中心。只有落實到人,把人置于中心位置,價值觀建設才能找準位置,才能瞄準方向,才能事半功倍。
以人為中心,就要把價值觀建設落實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未來社會發展的一個目標。馬克思主義認為,未來理想社會,不僅有物質的極大豐富、社會分配的高度公平、社會文明程度的極大提高,而且要有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智力、體力和心力的全面提升,也就是人的技能水平、健康水平和文明水平的全面提升。從這個角度看,價值觀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居于核心地位、主導地位,但又必須與人的其他方面的發展相互貫通、相互促進。這啟示我們,價值觀建設不要單打一,不要僅僅就價值觀論價值觀,要與人的自我發展結合起來,與人的自我完善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價值觀融入到人的勞動技能的培養中,融入到職業素質的教育中,融入到身心健康增進中,融入到人的日常需求和日常生活中。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體現價值觀,用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之成為人的發展的一種需求、一種追求。
以人為中心,就要把價值觀建設落實到人的心中。澆樹澆根,育人育心。只有進入人心,才能培植起價值觀。進入人心,要潛移默化,要春風化雨。一是要以理服人。人都是講道理的,也是聽得進道理的。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是中國老話,也是現在仍然管用的話。要形成講道理的風氣,做事說話要在理、合理;是非面前要認理、服理。理,是一種理性,是一種理智。在“理”面前,大家都要心平氣和,決不能誰氣粗、誰耍橫,誰就本事大,誰就行得通。二是要以文化人。人要文氣。所謂文氣,是一種修養,是一種修煉,也是一種氣質。有了文氣,就會少了俗氣和戾氣,就會少了傲氣和驕氣。以文化人,就是讓優秀文化進入人心、主導人心。優秀文化對人的陶冶作用巨大,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要讓這種基因孕育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三是要以德潤人。人無德不立。有私德人才能立,有公德人才能群。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有道德感、有羞恥心。道德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所在、高尚所在。所以,道德涵養是人類最本初的教育,也是第一位的教育。以德潤人,就是要培養人的道德感,將道德置于立身處世的第一準則、第一標準,將道德作為人生的第一修養、第一追求。
以人為中心,就要把價值觀建設落實到人的主體地位上。人是價值觀的承載者和實踐者,價值觀的建設離不開人。人作為中心環節,有效銜接了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有機統一了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有力結合了價值觀的知和行。離開人這個價值主體,價值觀建設只能是空對空,只能隔靴搔癢。人作為價值主體,首先是價值觀的創造者。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都是人民群眾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當代實踐創造出來的。通過人的價值主體創造,價值觀念不斷地豐富、充實,不斷地與時俱進。人作為價值主體,還在于人是價值觀的踐行者。人們經常會問,道德在哪里?道德就在你我他的言行中,就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就在我們自己的身上、腳下和周邊。人的主體地位,體現在踐行價值觀的能力上,體現在踐行價值觀的自覺性上。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強調的是人作為主體要有持久的道德行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這強調的也是人作為主體要有強大的道德行動力。
總之,以人為中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才能抓得準、抓得實、抓得細。
(作者單位:中宣部)
責任編輯:葉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