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墓村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雁翅鎮。2013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第39期學員近30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太子墓村進行調研。據該村村支書介紹,該村有221戶人家,其中農村戶口為170戶,總人口470人,有耕地500畝,人均才一畝地,全部種了蘋果樹,年人均收入8000多元。通過調研,我們感到,當地的發展未來還需要政策層面的不少支持。
村里的年輕人問題
如今,全村占人口四分之一的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的黨員有60人,其中50歲以下的不到三分之一,40歲以下的只有5人。村支書和村長的年齡漸大,學歷較低,需要有合適的人接班。但是,村里的年輕人長年在外打工,并不合適接班。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確保農業后繼有人。要制定大中專院校特別是農業院校畢業生到農村經營農業的政策措施。要構建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
我們認為,在引進外來村官的同時,重點應當放在培養農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來做村官,把他們培養成能夠長年留在當地服務的合格的接班人。這樣不僅有利于造就新型農民隊伍,而且能夠為農村培養好的帶頭人。
習近平同志在2006年4月30日所寫的《強班子帶村》一文中指出,村級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選準配強村級黨支部班子,切實把那些政治素質好、品德作風正派、處事公正公平、勇于創新、能帶領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能人選進班子,培養一大批優秀的農村基層干部。這既是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的基礎,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我們認為,由于現在農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因此,要培養一大批優秀的農村基層干部,就要著眼于吸引這些年輕人回農村并加以培養。就北京市目前的情況來看,可以考慮把他們集中到高校進行為期兩至三年的專門培訓,培訓完成后,發放培訓合格證。經過這樣的培訓之后,這些年輕人應當也完全能夠勝任目前大學生村官的日常工作,而且他們如果能夠在村里進一步得到群眾的信任,完全可以接任村支書或村長的工作,踏踏實實地把自己村里的工作做好。
據了解,太子墓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收入每月為3000元左右,還得支付較高的生活成本,而在村子里工作則可以跟年老的父母在一起,不用租房住,生活成本會降低很多。如果真能這樣做,村里的年輕人將樂于競爭這樣的培訓機會和崗位。
生態保護地區農村和農民的困難與出路
太子墓村是退耕還林的生態保護區域,以前的小煤窯、小工廠不能搞了。現在太子墓村的經濟發展,主要靠種植蘋果樹。由于耕地面積有限,蘋果樹齡漸老,增產的難度很大,單純依靠蘋果生產,農民增收的難度也很大。農民們也期待經濟轉型。
對于當地的農民來說,如果不能用土地換城市戶口,那么他們對于土地流轉也是有期待的。因為在其他地方已經有先例,農民的土地流轉出去后,流入方會吸納農民就業,農民除了土地流轉收益外,還能獲得一份相比以前并不低的就業收入。但是,太子墓村的這一輪土地承包期只剩下14年,在土地流轉方面沒有吸引力,因為土地流入者的經營期短,期望收益少。因此,除非在土地流轉政策中增加延長土地承包期的政策,使得土地流轉后,其土地使用期限不低于30年,否則土地流轉的政策也難以有利于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總的來看,按照“以反哺富村、以反哺強農、以反哺利民的新思路”,如果北京市財力許可,可以嘗試給太子墓村這樣的生態保護區域的農民根據其自愿進行土地換戶口,換為城市居民戶口的農民,如果沒有就業的,一律納入低保。其土地由北京市政府統一以招拍掛的形式進行流轉,流轉土地的使用期限由北京市政府重新規定,而土地的流入方應當優先安排當地農民培訓就業。這樣一來,既改善了農民的生活,使其安于保護生態,又促進了土地流轉。如果土地流轉不出去,可以仍然交給已轉為城市戶口的當地農民種植果樹,收入歸辛苦勞作的農民,讓農民得實惠,而不是從農民的土地那里得到更高的收益。在這樣讓利于民的同時就可以要求他們采取有機種植方式,不破壞環境,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安定和諧。
最后,由于生態保護區在工業發展上受到限制,碳排放水平低,因此,還可以考慮利用國內外方興未艾的碳交易機制,為生態保護區的農村謀取利益,而這是人員素質和外界聯系條件都較差的農村本身做不了的,需要有關部門提供條件予以幫助。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蔡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