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援疆方式中,教育援疆并不是明星,但是,教育援疆卻是意義最深遠的一項援疆工作。據統計,2012年,南疆喀什、克州、和田三地州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年。教育落后是經濟社會發展落后的根源之一。
2011年年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啟動了新疆未就業大學生赴援疆省市培養計劃(下簡稱“培養計劃”)。計劃實施三年,已經有4期共1529名學員在北京市屬8所高校接受語言技能和專業技能的培訓。目前,這項計劃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除第四期50名學員在京學習外,剩余學員都已順利結業返鄉走上工作崗位。
首都師范大學是北京市實施培養計劃的核心高校,是成建制接收和田學員最早和最多的高校,是唯一一個專門成立相應學院負責培訓的高校,是北京教育援疆的縮影。
全方位教育,播種希望的種子
培養計劃怎么搞?目標是什么?這是一項沒有現成經驗可循的工作。
林廣成,現任京疆學院黨總支書記。他坦言,這一批少數民族學員的教育培訓同一般的成人教育或繼續教育培訓有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區別。
沈曉非,首都師范大學京疆學院綜合辦公室教師。他的總結言簡意賅:職業能力、綜合素質、國家認同。他說,這是大家艱辛探索近3年的經驗總結。
職業能力的培養是實施培養計劃的首要目標。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核心在于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自治區大學生培養辦規定,赴對口援疆省市培養的學員必須通過中國少數民族漢語等級考試(簡稱MHK)三級。
惠天罡,學院教學副院長,作為土生土長的新疆人、漢語教學的一線教師,他深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維吾爾族的意義。他說,學員們之所以沒有就業機會,最主要的問題是漢語和普通話的應用能力弱。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何談保障和改善民生!
他說,為了讓學員們盡快達標,學校貢獻了能夠貢獻的一切,付出了能夠付出的一切,尋求了一切能夠幫助的力量。寒假期間,學校專門派出指導小組飛赴和田開展調研和指導備考工作,學校短信平臺每天向學員發送短信督促復習。經多方協調,學校成立了專家指導委員會,配備了專職助教,設置了高度仿真的模擬考試,甚至聯系考試委員會申請了臨時考點。學員們經過學校動員也逐漸認識到了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性,掀起了學習和備考的高潮。
辛勤的付出結成累累碩果,第二期學員MHK考試通過率97.98%。第三期學員由剛來時候三分之二不能熟練掌握漢語,到95.17%通過MHK考試。絕大多數學員實現五證齊全結業(教育學合格證書、心理學合格證書、教育教學能力測試合格證書、漢語言培訓證書、MHK三級考試合格證書)。
此外,北京市屬8所高校結合自身特色,按照培養計劃要求,分別對不同崗位學員進行了醫療、衛生、財會、警務、國土資源等方面的培訓。學員返鄉上崗后,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肯定。
思想觀念的轉變是實施培養計劃的重要目標。
南疆地區相對封閉,怎樣通過環境促進觀念的轉變,首先體現在駐地的選擇上。為了讓學員盡快適應北京、融入到學校的整體學習氣氛當中,學校選定有大批漢族本科生就讀的良鄉校區。少數民族學員在大學校園里被先進的思想文化包圍,自然會逐漸融入其中,從而實現自身觀念的轉變。
這一點,古麗胡瑪·艾則孜和阿達萊提·阿卜杜熱合曼感受最為深刻。她們作為漢語水平和綜合素質優秀的學員代表,被選拔成為《京疆學院學習報》的編輯和記者。她們坦言,剛到北京時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無所事事的觀念。經過一年的學習和鍛煉,她們已經熟練掌握各種多媒體設備,能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采訪和寫作。更重要的是,她們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轉變。阿達萊提說,社會不允許總犯錯誤,不允許情緒化,不允許沒有集體意識,這些都是多做事后才明白的道理。
張彩新,和田地委黨校副校長、和田地區未就業大學生赴北京培訓總領隊。他總結學員的綜合素質的變化時說,大部分學員離校多年,學習習慣、組織紀律觀念淡薄,經過一段時間培訓后,學員的秩序感、紀律感、集體觀念顯著增強。
國家認同是實施培養計劃的深層次目標。
國家認同是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是民族團結的核心定義。加強“四個認同”(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增強學員的國家認同,其意義在一定意義上遠超前兩個目標。
王新明是第三期學員領隊,在和田基層工作16個年頭。他說,實施培養計劃就是意識形態爭奪戰,絕不能后退半步。組織學員到偉大祖國首都,讓他們親身感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感受內地人民的熱情接待,將所見所聞帶回家鄉,發揮種子效應,成為自覺踐行民族團結的積極分子。
學院組織學員到北京中小學校聽課觀摩,感受北京現代化的教育;組織學員到名勝古跡參觀,感受祖國悠久的歷史;組織學員赴工廠企業參觀,感受先進技術;組織學員鑒賞觀摩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記者采訪時正趕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毛猴”的制作課,和同學員們一起跟隨“北京毛猴”傳人學習制作“北京毛猴”。
張彩新感慨道,學員從對內地完全陌生,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認同感淡薄,到認可現代文明,認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認可自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逐步認可黨的領導。如果這些學員返鄉后再碰到“三股勢力”的反動宣傳,他們起碼不會盲從,會認真思考,會拿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實和妖魔化的宣傳作對比,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1+1互助成長”,融合創新始終都是進行時
“1+1互助成長”,是京疆學院成立時提出的培養教育理念。
漢族老師和少數民族學員相處確實很難,更何況學員們在家閑居已久,紀律意識、秩序意識相對較弱,思想保守,進取精神不強。惠天罡說,在這種情況下,要首先注意尊重和培養感情。這是他在第一期教學探索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2012年古爾邦節,按照培養計劃規定,不允許放假。授課過程中,惠天罡發現學員們情緒不高,遂精簡課時,隨堂慶祝節日。結果,既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又慶祝了節日,更重要的是增強了相互間的信任,一舉三得?;萏祛缚偨Y說,在教學和相處中要注意在細節上尊重少數民族同胞,尤其是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和禁忌。
怎樣對少數民族學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惠天罡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對少數民族學員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滲入到一些看似無關的方面,通過勵志教育、心理疏導、榜樣作用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讓受教育者自己觀摩、自己感覺、自己思考,最后自覺選擇接受教育。
有一名學員違反紀律,不思進取?;萏祛竿勗挄r提醒他,培訓不僅是為個人,更是為集體、為和田、為新疆;無視集體會影響全班的情緒,受處分、丟掉崗位,進而影響全家的幸福?;萏祛缸プ≡搶W員家里只有他一個男孩的事實,鼓勵他應該努力挑起重擔,而不是虛度光陰。經過促膝長談,該學員幡然悔悟,表示一定改正錯誤。此后,他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通過實踐,援疆教育工作者都發現,大道理一開始用處并不大,學員們理解不了,刻意的、反復的、機械式的宣傳反而會引起他們的抵觸。從他們的根本利益出發,個人利益同國家利益相結合,個人奮斗和家庭幸福相結合效果會更好。
發揮榜樣作用是援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沈曉非說,在京疆學院,榜樣教育最好的例子就是校黨委書記張雪。她很少講大道理,而是自己主動去做,用自己當例子、當教材,讓學員們看到什么是好的,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么好處。這一點,不僅讓京疆學院全體工作人員深刻感受到什么才是援疆工作的標桿,更讓和田學員和隨隊工作人員個個敬佩。負責黨建工作的馬潔說,有的學員積極分子在談入黨動機時直言不諱,就是“要做‘雪媽媽’式的共產黨員”。
學員們在京疆學院培訓接受雙重管理,教學上主要接受北京市委托首師大管理,日常生活上主要接受自治區委托和田培養辦管理。能否實現培養目標,北京援疆團隊和和田管理團隊的合作至關重要,這也是“1+1互助成長”的重中之重。
沈曉非說,和田團隊對學員的了解勝過北京團隊,但由于不是專業教育人員,很難處理教育教學方面的問題;北京團隊教學管理和學生工作經驗豐富,但對新疆問題、民族和宗教問題、學員和隨隊工作人員情況了解不深,工作開展起來也不是一帆風順。
最重要的是兩個團隊根據自身的特點,各自演好各自的角色,同時加強了解溝通,促進觀念融合,實現共同成長,林廣成在接受采訪時說。
王新明對這一點感受非常深刻。
他說,在和田基層多年,由于各種原因,工作中不善于運用人性化的工作方法。有個別學員屢次違反培養紀律和學校規定,按照紀律應予以開除并送回原籍。和田團隊堅持要求執行紀律,但學校不同意這樣做。后來他才想明白,國家培養這些青年,從根本上講是給他們重新走上社會的機會和能力。處理人很簡單,但是,簡單處理并不等于解決這個矛盾,這個人依然存在,依然沒有工作,依然是“三股勢力”蠱惑和利用的重點對象。
這就是“1+1互助成長”的真諦所在,需要的就是那個“結合點”,林廣成總結說,北京方面的教育經驗和和田方面的管理經驗相融合,北京的包容厚德和新疆熱情奔放相融合。大家遇到的都是以往從未經歷過的工作甚至復雜局面。只有互相信任、互相包容、互相幫助、不懈探索,才能解決前進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共同成長的過程。
2013年1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中央新疆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俞正聲來到京疆學院,親切看望了全體學員和援疆工作人員,高度肯定了北京教育援疆工作成績。
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中央正在對培養計劃的實施進行評估,計劃組建數個大型援疆培訓基地;北京市對口支援與經濟合作辦公室正在積極籌劃京疆學院在和田設立分院,建立援疆教育的長效機制,真正做到“1+1互助成長”始終都是進行時。
兩年,是每一期學員在北京培訓的時間;三年,是北京啟動培養計劃至今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時間;永遠,是張雪在第三期學員結業典禮時對學員們的承諾——“母校永遠和大家在一起”。
永遠在一起,這也是北京和中央援疆工作精神的本質。和田和北京心心相依,內地和邊疆血肉相連,漢族和少數民族永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