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與王陽明、孔子并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完人,曾國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實現了士大夫“三不朽”的人生追求。古人歷來講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么,“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曾國藩是如何治家的?
曾國藩雖忙于政事,但對治家也很上心,“盡得一分算一分”。關于如何治家,在《曾國藩家書》中,我們看到這樣一段文字:“第一,貴兄弟和睦”;“第二,貴體孝道”;“第三,要實行勤儉二字”。如此看來,曾國藩治家之道的核心在這四字訣——和、孝、勤儉。
中國是一個追求“以和為貴”的民族,國家如此,家庭亦如此。要實現“和”,曾國藩認為需在“忍耐”上下功夫,不同的人在一起,就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處世態度,不同的利益追求,人和人之間最重要的是能包容別人。曾國藩勸誡家人:“吾家讀書居官,世守禮儀,爾當告誡大妹三妹忍耐順受。……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勞忍氣四字上做功夫。”
中國人常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孝是維持家庭和睦、社會安定的一個根本。曾國藩在寫給兒子的家書中這樣說:“爾當體我此意,于叔祖、各叔父母前盡些愛敬之心,常存休戚一體之念,無懷彼此歧視之見,則老輩內外必器愛爾,后輩兄弟姊妹必以爾為榜樣。”曾國藩自己是一個大孝子,他常年在外,對于父母而言,就是擔心他在外面的安危,所以曾國藩經常是家書不斷向父母報平安。曾國藩一方面教育兒子曾紀澤要好好孝順長輩,另一方面也讓曾紀澤充當兄弟姊妹的榜樣。一個大家庭,晚輩的孝順是家庭和諧的根本。曾國藩不僅要求晚輩要孝順自己家人,甚至還要求嫁出去的晚輩也要孝順公婆。曾國藩曾在家書中說:“余每見嫁女貪戀母家富貴而忘其翁姑者,其后必無好處。余家諸女,當教之孝順翁姑,敬事丈夫,慎無重母家而輕夫家。”能與曾國藩這樣的人做親家,還真是一種福分。
俗話說:“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曾國藩一生都在服膺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曾國藩曾對女兒曾紀芬說:“吾輩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后人惜余福,除勤儉二字,別無他法。”曾國藩在勤儉方面是出了名的,他說:“要實行勤儉二字。內間妯娌,不可多講鋪張。后輩諸兒,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諸女莫太懶,宜學燒茶煮菜;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余去年在家,未將此二字切實做功夫,至今愧恨,是以諄諄言之。”曾紀澤娶媳婦時,曾國藩親自寫信給諸弟并曾紀澤,論以教誨新婦:“新婦始至吾家,教以勤儉。紡織以事縫紉,下廚以議酒食,此二者婦職之最要者也。孝敬以奉長上,溫和以待同輩,此二者,婦道之最要者也。但須教之以漸,渠系富貴子女,未習勞苦,由漸而習,則日變月化而遷善不知。若改之太驟,則難期有恒,凡此祈諸弟一一告之。”曾國藩一生官運亨通,卻在家庭生活方面如此勤儉,難怪曾家可以避免“富不過三代”宿命。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