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并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治理”一詞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出現了多次,成為與改革、發展、市場等一樣的高頻詞,這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對發展規律有了新的認識。當今中國的發展進入到攻堅克難階段,必須在多個領域進行突破性改革,這就需要國家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既是對多年來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總結和運用,更是對未來發展面臨的各種嚴峻挑戰的積極回應,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治理道路選擇的自覺和自信。
只有集中力量不斷發展才能治理好中國
現代社會面臨的重要課題,就是要解決好治理難題。社會上的各種矛盾和沖突需要國家及時干預和宏觀調整,集中力量制定政策并重點解決突出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按照七屆二中全會“動員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生產事業,這是一切工作的重點所在”的要求,集中力量做好恢復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的工作。治理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是極其困難的。毛澤東曾經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一切奮斗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短短數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模式,才使中國實現了亙古未有的大變革。
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發展,一些人的價值判斷改變了,各種矛盾和沖突也逐漸增多,增加了社會治理的難度。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成為引導中國發展的思想動力。1989年10月,鄧小平在一次會見外賓時強調說:“我們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只有發展社會生產力,國家才能一步步富強起來,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1992年鄧小平還提出,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這就是指比較成熟和完善的國家治理體系。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短短十多年后,在1992年的世界發展報告中,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就指出:當整個世界經濟處在蹣跚徘徊之時,中國的經濟卻強勁地增長。這一消息令十幾年來一直矚目中國發展的各界人士再次震驚。在即將進入21世紀之時,中國已經建立起獨立的和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僅僅用了半個多世紀時間,不僅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而且建立起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國家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科技實力明顯增強,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領域的許多方面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在新世紀新階段,為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黨中央先后召開七次全會,分別就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制定“十二五”規劃、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等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和部署,并取得了一系列宏觀治理的成果。既要改革發展,又要穩步前進;既要大膽實驗,又要抓頂層設計,成為不斷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人們公認,這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民主不斷健全、文化日益繁榮、社會保持穩定的時期,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實惠更多的時期。”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上中等收入國家。面對近年來復雜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認真貫徹落實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在國家治理層面保持了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要發展,更要穩定的發展,“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保持穩定是國家治理的突出特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必須把握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認清穩定是發展的內在要求。正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指出的:“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而“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治理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不僅要看經濟發展的數字,而且要看社會和諧與穩定的程度,要看國家制度的現代化程度。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如何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系,并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如何全面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如何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積累、持續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如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如何統一協調行動,集中力量有效應對境內外恐怖主義的威脅,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等等,都直接反映治國理政的水平,特別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新中國六十多年、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史進程說明,轉型社會中形成治理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通過不斷探索和發展,來完善和提升國家的治理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從實際出發的治理道路
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艱難轉型的過程,需要從轉型期國家治理的實際問題出發,需要結合這個國家現代化的性質與國情來理解。黨的十八大將“求真務實”鄭重地寫進了《黨章》,確定為新時期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表明了從實際出發的治理思想的一貫性。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精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不僅在經濟建設中要始終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也要始終牢記初級階段;不僅在經濟總量低時要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經濟總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記初級階段;不僅在謀劃長遠發展時要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記初級階段。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是農業大國,從毛澤東開始就明確提出處理中國問題首先要處理好農民問題。治理中國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十一屆三中全會啟動了中國農村的改革,解決了溫飽問題的農民開始了奔向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明確提出了三個“最需要”:農業基礎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最需要加快。從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五中全會,到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都先后提出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建立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方針政策。從2004年至 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都相繼提出了“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按照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2011年、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更是具體提出,要“發展城鄉一體化供水。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要“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黨的十八大報告還進一步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則要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必須固本強基,始終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了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并且明確提出,“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倍鳛閲抑卮髴鹇缘木┙蚣揭惑w化協同發展,也包含著從實際出發,以城市群建設為載體、以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為重點的深度統籌城鄉一體發展的內容。這些政策都一再重申了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性,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黨和政府統籌城鄉發展的全面治理的指導思想。
不可否認,在改革過程中,會不斷出現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目前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還在擴大,城市就業壓力繼續加大,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還在加劇。這些問題如任其發展下去,勢必導致經濟問題轉變為社會政治問題。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耙谌w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薄氨仨殘猿肿吖餐辉5缆?。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p>
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離不開治理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了一種新的治理思維,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治理道路選擇的高度自信。2013年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習近平說:“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么復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黨中央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一系列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思想,正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的科學回答。
(作者: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北京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傳播基地研究員)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