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甲午之年,也就是人們俗稱的“馬年”。120年前,爆發了中日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史稱“甲午戰爭”。回望歷史,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起,中華民族就陷入了災難之中。甲午以降,民族災難愈加連綿深重,但是,也正是在眾多災難的磨煉之中,中華民族站立起來了。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仍然是日本對中國發動的全面侵略戰爭,可以說是甲午戰爭的延續,由此引發了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并在1945年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如果將視野再上溯千年,中華民族在人類發展史上曾經有過耀眼的輝煌,創造過無數的人類奇跡,至今尚存的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就是中華民族集體力量的典型展示。有人說,西方的“啟蒙運動”帶來了思想解放,而中國封建王朝的“文字獄”卻導致了思想僵化。但是,思想的解放和僵化其實并不以某些人的意志為轉移。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有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有過漢武帝的“罷黜百家”,但是,這些前進路途上的坎坷與挫折卻無法長久阻擋中華思想文化的巨輪滾滾向前。
也有人認為,正是在西方“啟蒙運動”之后,中國的發展才逐漸落后,并且拉大了與西方國家之間的距離,“落后就要挨打”幾乎成了人們的共識。但歷史的情勢卻絕非如此簡單。以中、日之間的關系為例,早在明代,日本的社會發展程度顯然無法與中國相比,但是,倭寇曾經長期肆虐于中國的沿海地區,給廣大的中國民眾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彼時彼地,中國的文明發展程度要高于日本,卻沒有侵略鄰國,可見先進與落后并非是否選擇掠奪擴張之路的唯一原因。
歐洲工業革命之后,西方列強依仗洋槍、洋炮和鐵甲船的優勢,對世界其他地區進行了大規模慘無人道的強盜式掠奪,并且由此加速了自身的發展。這種軍事上的優勢使受害者痛感掠奪者的強大,要想擺脫被欺侮被迫害的地位,只有自己也變得強大起來。由此帶來了眾多“挨打”國家紛紛效仿西方的熱潮,不僅是中國和日本,世界上很多國家,也出現了迅速“西化”的現象。有些人甚至把是否“西化”成功作為評判事物優劣的標準。即以“甲午戰爭”為例,有些人就把中國戰敗的原因歸結為“西化”(當時的時髦名詞是改革)不徹底,而日本戰勝的原因則是“維新”的徹底,也就是“西化”的徹底。這種思維模式有必然的邏輯關系嗎?
自滿清立國,到清朝覆亡,對于這二百多年(甲午戰爭也在其間)的中國歷史發展究竟應該如何認識,如何評價,深入思考者甚眾,因此得出許多不同的結論。其中有幾個問題特別引起人們的重視:其一,中國為什么在這個時候落后了,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二,中國應該不應該按照西方的模式去發展,如果不按照西方的模式(或者是規矩)去發展是不是就該挨打?對于第一個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對落后的評判標準的確定。如果以西方的發展模式作為評判標準,中國的發展不僅僅是落后的問題,而且是仍處于野蠻(或者稱為不文明)的狀態中,沒有民主、自由,只有封建專制。還有的學者認為,是因為明清時期的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被專制的封建政府扼殺而影響了社會的發展。這種觀點雖然已經并不新鮮,但是在許多人的頭腦中還是有較大影響的。這種觀點站得住腳嗎?
對于清朝的滅亡和共和的出現,又應該如何評價?兩種制度,一種是延續了兩千多年的舊制度,另一種是剛從西方借鑒過來的新制度,這兩種制度的更替,應該也是“西化”進程中的一個插曲。更替的結果如何,顯然不能一概而論,有利有弊。而政黨的出現,當然也是“西化”的結果。中國有了這么多“西化”的產物,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后的西方“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在思想界的樹立,更是加速了中國向現代化的轉型。但是,許多人同時感覺到,中國作為向西方學習的學生,卻仍然受到西方老師的欺負,遭受到的侵略和壓迫也是日甚一日,和推翻帝制前并無多少不同。
與中國不同的鄰居則有日本。在世界古代發展的歷史上,日本曾經是中國的學生,這個學生從中國的優秀文化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有一點卻是他始終沒有學到的,就是中國人對于和平的熱愛,不論是強大時還是弱小時,主動侵略別國的事情在中華歷史上極為罕見。也可能是日本疆域太小,而日本政治家的野心又太大,因此導致了他們不斷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發動侵略。與中國人不同的是,在他們的眼里,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別人的東西也是自己的,如果別人不是拱手相讓,就應該搶到自己手里。以此類推,中國、東南亞和其他地區的廣大疆域和資源當然成了令人垂涎三尺的肥肉,這就是當年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根本原因。甲午戰爭是如此,“九一八”事變是如此,“盧溝橋”事變更是如此。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也在不斷探索奮發圖強的道路,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當時人們對于頭腦中能夠考慮到的方法都進行了實踐。最后,以毛澤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完成了最終的實踐,建立了新中國。在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對于國家的發展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在實踐過程中也產生過這樣或是那樣的錯誤。但是,有一點是必須提到的,再也沒有哪個國家(不論其強弱)敢于貿然欺侮中國了。
甲午之戰已成過往,120年后的今天,我們要思考的問題首先仍然是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人要走什么路?中國要向何處去?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已經思考了一百多年。從鴉片戰爭以后的“西化”實踐中,中國確實學到了許多外國的優秀文化,從送子弟們留學到辦洋學堂,再到廢除科舉,建立現代教育體系,這一系列做法帶來了人們的思想解放,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但是,歷經百年后,當回頭再認真反思一下我們今天的教育成果時,卻發現教育出現了問題,青少年們在這種教育體制下知識的獲得并不在少,但是,信仰和道德的培養卻頗有欠缺之處。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和“西化”的傾向不無關系。
為什么鴉片戰爭我們戰敗了,甲午戰爭我們也戰敗了,而抗日戰爭我們卻勝利了呢?因為我們在戰敗的時候沒有喪失信仰,我們堅持的信仰最終支持我們戰勝了本來很強大的日本侵略者。有人說,日本的戰敗是因為有美、蘇的參戰,我們認為,不論美、蘇是否參戰,只要中國人的信仰沒有喪失,日本侵略者遲早都會失敗,只是美、蘇的參戰加速了日本的失敗而已。如果今天日本再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我們的子弟還能夠像祖先一樣為了信仰而不屈不撓地拼死抗戰嗎?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卻可以借鑒。我們從“西化”中得到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呢?
千百年來,我們祖先信仰的核心是愛國,俗話說:“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甲午戰爭時,清朝政府雖然腐敗無能,但是,眾多的愛國志士明白,我們愛的是中國,我們為之獻身奮斗的是祖國。一個人如果沒有了祖國,他就是一個永遠的流浪兒。無論是富有還是貧窮,無論是強壯還是羸弱,只要你生長在中國,你就是一個中國人。其他的國家可能更富有、更文明,也可以給你他們的國籍,但是,歸根結底,中國才是我們的根。這就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有的最根本的信仰。
甲午戰爭的硝煙早已遠去,新中國的建立也走過了六十多年的歷程,對于以往的歷史,有些已經被人們遺忘了,有些卻還記憶猶新。被遺忘的,無非是燈紅酒綠、歌舞升平,而記憶猶新的卻是深刻的歷史教訓。在歷史上,日本侵略者曾經使華夏大地陷入苦難的深淵,這樣的教訓中國人民是不會忘記的。同樣,歷史的發展也證明了一條真理,凡是侵略者都不會有好下場。
歷史意味著過去,更昭示著現在和未來。縱觀從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但是我們今天已經在創造新的輝煌,因為大多數中國人和世界各國人民都是熱愛和平的,熱愛自己的祖國的。只要這個信仰不喪失,那些妄圖顛覆的陰謀詭計就不會得逞,不管他有多么強大,都會被戰勝,也許會有暫時的失敗,但是,歷史決不會倒退,勝利總是屬于正義者的一方。這就是我們對甲午戰爭的思考,也是對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的基本判斷。
(作者: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譚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