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是黨的十八大做出的創新基層黨建工作的重大部署,是踐行黨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是提升黨在基層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處在北京農村改革發展穩定一線的182個鄉鎮黨委、3919個村黨組織、30多萬名黨員,是推動改革、引領發展的“主心骨”,是服務群眾、促進和諧的“連心橋”。北京市委高度重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堅持以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為統領,以“三級聯創”活動為載體,著力完善服務網絡、健全服務機制、壯大服務力量、強化服務保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為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圍繞跟得上完善服務網絡
科學合理的組織設置和組織架構,是基層黨組織做好服務工作的重要依托。隨著郊區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多元化、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方式多樣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為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帶來了“支部建在哪里”的新課題。農村各級黨組織主動適應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形勢,沖破地域、行業、產業和所有制束縛,積極創新組織設置方式,不斷擴大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構建了覆蓋廣泛、功能完善、服務便捷的基層黨建工作網絡,真正做到哪里有黨員群眾哪里就有黨組織的貼心服務,黨組織建到哪里服務就跟進到哪里。
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打破村域界限,在更大的范圍內謀劃布局、配置資源。農村各級黨組織探索設置區域聯合型黨組織,取得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良好效果。房山區霞云嶺鄉黨委打破村域界限,對四馬臺、堂上、大地港、龍門臺、北直河等5個村黨支部進行合并,以四馬臺村為核心成立了第一聯合黨總支,統籌推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懷柔區渤海鎮成立了長城國際文化村聯合黨委,引領該區域民俗旅游向高端化、精品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初步形成了“吃在田仙峪、住在北溝村、游在慕田峪、購在辛營村”的發展格局。
產業發展的最前沿,也是基層黨建工作的新空間。農村各級黨組織緊跟農村產業化發展步伐,大力加強產業鏈黨建工作,實現了基層黨建和經濟發展的互促共進。延慶縣四海鎮黨委以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建立黨支部,帶領農民抱團發展,實現支部建在產業鏈,致富能人聚在產業鏈,農民富在產業鏈。順義區北務鎮黨委根據當地現代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將黨小組建立在農民增收的產業鏈上,成立了“特種養殖、特種種植、特色餐飲、特色垂釣”等特色黨小組。
同樣,村莊社區化管理的全面推行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啟動,要求黨組織與社區建制同步設置、黨建工作同步開展、黨員作用同步發揮。大興區西紅門鎮黨委探索“村居并行”黨建新模式,在興日苑社區開展試點,保留原有村黨組織設置不變,并在回遷社區成立社區黨支部,按樓棟成立黨小組,對黨員實行村、社雙重管理,實現黨員組織關系在村、發揮作用在社區。
黨員流動到哪里,服務就跟進到哪里。針對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中人口流動頻繁的新形勢,農村各級黨組織探索在城鄉結合部、市場、園區等流動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建立黨組織,形成了流出地與流入地密切配合、有機銜接的黨員雙向共管新模式,為流動黨員建起了溫暖的“家”。朝陽區與安徽省桐城市、河南省固始縣等地區簽訂了“雙向共管”協議,有效整合了流入地和流出地的黨組織資源,把流動黨員納入組織管理體系,開展就近服務,確保了流動黨員“流動不流失、離鄉不離黨”。
圍繞用得好壯大服務力量
創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打造一支素質優良、能力突出的服務隊伍至關重要。
農村基層干部處在農村工作的第一線,是做好服務工作的骨干力量。市委和農村各級黨組織認真落實“一定三有”政策,調動了農村基層干部干事創業、服務群眾的熱情。
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是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在2013年全市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各級完善多渠道選人機制,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換屆“公推直選”,通過從機關干部中“派”、從本地致富能人中“聘”、從大學生“村官”中“選”、從外出務工經商黨員中“引”、從其他村優秀村干部中“調”等多種方式,使一大批優秀農村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較好地實現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兩保持、兩降低”目標要求。如門頭溝區選派優秀黨員干部擔任村級黨組織“第一書記”,區、鎮兩級從機關事業單位中,分批選派了33名正科級干部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不斷充實村級帶頭人隊伍,有力推動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雁翅鎮飲馬鞍村“第一書記”李彬制定了“提升生態環境,強化產業特色,突出農游融合”的發展思路,引進實施了中草藥種植項目,注冊特色農產品商標,為村里的長遠發展積蓄了堅實后勁。
長期以來,農村基層干部“端的是泥飯碗,干的是硬任務”,面臨的卻是“收入低、沒奔頭、退無?!钡痊F實問題。全市各級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積極拓展農村基層干部發展成長空間,探索建立村黨組織書記養老保險、離退職補貼、困難救助基金等制度,使農村基層干部實現了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養?,F年82歲高齡的劉福海,在通州區永樂店鎮新西莊村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1年。在收到離任補貼后,他激動地說:“各級黨組織沒有忘記我們這些老黨員、老書記,現在每個月能領到1400元生活補貼,感謝黨組織對我們的關心和照顧。今后我會多支持村里的工作,發揮余熱,多做貢獻。”
黨員是黨組織的細胞,只有激活每一個細胞的服務功能,黨組織才會更有服務力、戰斗力。全市農村各級黨組織嚴把入口關,加大在青年農民、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等群體中發展黨員力度,推廣外出務工人員入黨“雙聯系雙培養雙發展”機制,探索破解黨員隊伍老化問題,促進了農村黨員隊伍結構不斷優化;突出純潔性,加強黨員經常性教育管理,推廣“黨性教育+技能培育”的“雙育”培訓模式,完善黨員活動日、黨性定期分析、民主評議等制度,增強了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注重搭平臺,健全黨員立足崗位創先爭優長效機制,加強黨員承諾制、黨員責任區、黨員先鋒崗、黨員志愿服務、黨員創業帶富等載體建設,廣泛開展“雙培雙帶”工程,農村黨員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參與意識不斷增強,服務作用更加突出。在海淀區四季青鎮田村,每名黨員都有固定的聯系服務對象。村黨總支深入開展黨員聯系戶活動,每名黨員聯系10戶左右的群眾,堅持做到群眾家有病人過去看看、家有糾紛出面勸勸、家有急活幫著干干、有事沒事常去轉轉,把服務送到了群眾的心坎上,受到群眾的普遍好評。
黨代表是黨組織與黨員群眾溝通聯系的重要紐帶。農村各級黨組織大力推進鄉鎮黨代會常任制和黨代表任期制工作,建立健全黨代會代表聯系黨員群眾、黨代表提案提議等工作制度,暢通了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拉近了黨員干部與基層群眾的距離。通州區潞城鎮黨委試點推行黨代表服務圈建設,組織代表開展駐室接待、走訪調研、提案提議、學習研討、述職匯報等“七大活動”,不斷深化黨代表任期制,使黨代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圍繞能長效強化服務保障
基層黨組織配置資源的能力有限,許多問題僅僅依靠其自身力量難以解決。這就需要上級黨組織在基層下達“過河”的任務的同時,切實指導幫助其解決“橋”和“船”的問題,為基層黨組織開展服務提供保障。市委和農村各級黨組織嚴格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堅持重心下移、權力下放、資源下沉,建立健全人向基層走、錢向基層投、政策向基層傾斜的工作機制,為基層黨組織開展工作、服務群眾創造了條件。
加大資金投入強保障。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離不開必要的基層黨建工作經費保障。我市建立健全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投入的基層黨建工作經費保障機制,不斷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黨費向農村基層使用的傾斜力度。我市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村級組織工作經費保障制度,為每個村發放8—15萬元不等的村級公益事業補助資金,并不斷完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有效化解了基層黨組織因無錢辦事而服務功能弱化的問題。嚴格按照黨員年人均不低于200元標準核定基層黨組織工作和活動經費,并建立了合理的經費增長機制,保證了基層黨組織活動正常開展。
加強陣地建設強保障。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是村級各個組織和黨員干部開展活動的主要陣地,也是為村民提供文化、教育等公益性服務的必要設施。農村各級黨組織堅持科學規劃,充分整合資源,推進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強化了服務黨員、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功能。同時適應信息化發展形勢,加強黨建網站、黨建微信微博、黨員手機信息平臺等網絡黨建陣地建設,使基層黨組織的管理服務更加便捷高效。朝陽區農村地區堅持“建組織、建陣地、建服務體系”相結合,建成了469個黨員服務中心(站),通過開展黨務政策咨詢、傳播黨建理論知識、辦理黨內有關業務、開展黨員便民服務等,為黨員群眾營造了溫馨的“紅色家園”。
深化結對共建強保障。市委和農村各級黨組織深化“三進兩促”、高?!凹t色1+1結對共建”等活動,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和“兩新”黨組織與農村黨組織結對共建,促進了城鄉基層黨組織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構建了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市委發動75個市直機關單位與89個經濟發展薄弱村開展結對幫扶,引導強農惠農政策和資金向后進村傾斜,協助后進村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門路,增強了后進村的“造血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順義區連續19年開展“一助一”結對幫扶活動,550多家單位累計出資出物4.3億多元,在推進鎮村經濟發展、加強新農村建設、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密云縣開展城鄉黨組織“雙結對”活動,突出“共建新農村、真情惠農民”主題,全縣100多個縣直機關黨組織與村黨組織結對共建,1674名縣直單位黨員與農村黨員結對,已幫扶困難群眾7100多人。
服務恰如春潮涌,攀登正未有窮期。我市將緊抓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契機,堅持把服務作為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鮮明主題,進一步深化“三級聯創”活動,努力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為深化農村改革、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提供堅實的組織基礎、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作者:市委農工委書記、市農委主任)
責任編輯: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