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海大學是臺灣第一所基督教背景的著名綜合大學,也是臺灣第一所使用“大學”名稱的私立大學。東海大學前身為13所中國大陸的教會學校,于1955年延續大陸教會學校傳統在臺復校,由美國紐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撥款建立。創校以來,東海大學一直秉持“超越”和“開創”之精神和理念,并順應未來人文化、知識化、國際化、科技化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致力于將學校打造成為一個以教學為主、教學與研究并重的高等教育學府,其勞作制度、通才教育、圖書館開架制度等,在臺灣教育史上都是創舉。為深入了解東海大學在辦學理念、發展特色、院校治理等方面的情況,本刊對東海大學校長湯銘哲教授進行了獨家專訪。湯銘哲校長是知名的生理學家,1987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生理學博士學位,專精于腎臟生理學與細胞及分子生理學。湯校長在臺灣成功大學從教20余年,曾擔任成功大學醫學院執行副院長及教務長,2012年參加臺灣東海大學校長遴選時脫穎而出,獲聘為東海大學第八任校長。湯校長以重視“人性尊嚴”的教育為己任,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為人生之大樂。此外,他在文學、音樂及美術方面也有很好的造詣,有“詩人校長”之美譽。
關鍵詞:臺灣東海大學;博雅教育;綠色大學;辦學特色;人才培養
一、創建以博雅教育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湯校長,很高興您能接受我們的采訪。首先請您結合東海大學的發展歷程,介紹一下學校的辦學特色。
湯銘哲:東海大學是于1955年由美國紐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UBCCC,以下簡稱聯合董事會)撥款設立的。20世紀初,基督教新會曾在中國大陸先后創辦了13所頗負盛名的基督教大學,后因戰爭被迫停辦。1950年,臺灣教育界與熱心教育的教會人士聯名向成立于1932年負責襄助過去13所基督教大學的聯合董事會建請一本過去培養青年的精神,在臺灣創辦理想大學。1952年,聯合董事會秘書長芳衛廉(William P. Fenn)博士來臺與臺灣教育界及宗教領袖討論設校條件。芳衛廉博士建議聯合董事會對于在臺設立基督教大學的構想予以支持,并主張該大學不應是大陸任何一所教會大學的翻版。他說:“這是一個開始,我們有機會去創立一個不同形態的大學。”所謂不同的形態,具體包括七個方面:這所大學應造就具有獨特眼光并能投入生活的人,它不是制造白領階層的大學;學生對其生活環境應保持自覺,以避免陷入象牙塔,流為士大夫;該大學應落實民主觀念,學生需具備生活思想;課程不需以技術為導向,而應著眼于寬闊格局;避免嚴格的分科,搭配純樸而不矯飾的校舍;保持小規模型態,學生人數500至600人;師生全體住校,教職員必須全職,且應為基督徒,學校為他們提供最佳生活條件。1953年6月,聯合董事會派美國奧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前神學院院長葛蘭翰(Thomas W. Graham)博士為該會代表,協同芳衛廉博士來臺成立建校籌備處及董事會,推舉杭立武博士為籌備處主任及首任董事長。經過多方考量,臺中市西屯區大度山被選定為本校校地,并定校名為“東海大學”。
創校的時候,東海大學是一個小型的文理學院,最大的特色就是博雅教育。如方衛廉博士最初提出東海大學一定要變成一所非常特別形態大學的那樣,東海大學的博雅教育有其特別之處。一方面,東海大學最初設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創造一個能自由尋求真理的學術園地,使大學生懂得生活的態度、民主的精神,這使得東海大學從設立的時候就形成了民主自由的氛圍。另一方面,在課程教育之外,東海大學推行勞作教育以建立“完人”的教育訓練。開展勞作教育是東海大學在臺灣各大學中率先倡導、最具開創性的教育舉措,其最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于課業之外,同時獲得品德的熏陶,并逐漸培養負責、合作、忠誠、勤勞諸美德。該措施自推行以來,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
從建校到1979年,東海大學都保持小班制教學,且一半以上的課程采用英語教學。早期的校友們出國的非常多,且有杰出的表現。他們都認為,東海大學給予他們最好的就是博雅教育。1979年之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東海大學沒有了來自聯合董事會的財源。之后,東海大學自給自足,學生數目逐年增加,現在已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
二、充分發揮系院校三級治理功能
《世界教育信息》:促進院校治理、完善大學制度建設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臺灣著名的私立大學,東海大學是如何促進院校治理的?
湯銘哲:在大學院校治理方面,大陸和臺灣是不一樣的。東海大學是私立大學,校長對董事會負責,學校管理工作主要由校長負責。例如,在學校財政這一塊,董事會主要負責整個學校的財務和預算,校長則可以利用這些預算來益助學校的運作。在我看來,大學的管理要把握好兩個方面。第一,充分發揮系-院-校三級功能。大學一級的主管部門通常包括教學處、教育處、教務處、總務處(現在還有研發處、國際處等等),主管學術的是各個學院,學院下面有系和所,這樣便形成了系-院-校三級行政管理體系。但基于歷史包袱,或者是過去的文化和習慣,通常會存在院長沒有充分發揮其職能(有名無實),沒有很好地去組織、管理學院等問題,造成校長工作量過大。比如,我們學校有34個系,8個院,若存在上述問題,校長就會非常忙碌。因此,一定要充分發揮系-院-校三級的治理功能,讓院長充分發揮院長的職責。第二,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大學各部門的工作是密切聯系和相互交叉的,比如說教學不應該只是教務長的事。大學制度的建設、院校的管理,一定要相互溝通、配合,共同努力,才會取得最好的效果。
《世界教育信息》:大學校長遴選是院校治理的重要一環。請問,東海大學的校長遴選是如何運作的?
湯銘哲:東海大學校長的遴選在臺灣屬于做得比較好的,跟美國的大學校長遴選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學校會組織一個遴選委員會,東海大學在臺中,而這個遴選委員會的運作是在臺北。遴選委員會要對所有校長候選人進行面談,在這個過程中,候選人的人數和信息都是保密的。通過面談,遴選委員會會從候選人中挑選出兩個候選人,提交董事會,由董事會做最后決定。
三、結合特色開展博雅教育,培養卓越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時代的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高度的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才對于21世紀人類發展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請問,東海大學是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培養卓越人才的?
湯銘哲:對于“卓越”,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我認為,“卓越”就是發揮一個人最高的自己,即每個人要進行自我探索并發揮最高的自我。這樣,對個人而言,能夠實現個體最高的價值;對社會而言,能夠人盡其才。這是我對“卓越”的理解。因此,大學作為幫助年輕人成長、實現個人價值的專門機構,其人才培養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學校的課程或教育內容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在我看來,21世紀的人才應具備三方面素質:第一,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均衡發展;第二,21世紀的人才要懂得創新,并具有國際視野;第三,能夠開展跨領域的學習。一般而言,臺灣高校的專業教育是比較強的,因為臺灣高校的師資水平很高,比較薄弱甚至缺乏的是通識教育或人文教育。很顯然,在通識教育或人文教育方面,東海大學有著特有的優勢,即有著良好的博雅教育的基礎,以及臺灣最好的博雅學院。東海大學每年接收約3000名學生,而博雅學院只收約1000名學生。將來,我們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博雅教育。東海大學的博雅教育是結合學校的很多特色而展開的:首先是住宿教育,即每一名東海大學的學生至少住宿兩年,宿舍里有導師、學長來帶他們,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態度,學習如何做人處事;其次,東海大學很重視體育和藝術,學校有非常多的體育設備,還設置了一些比較有特色的音樂、藝術類的課程活動;還有一個特色是東海大學是一所基督教背景的大學,有自己的教堂——路思義教堂,目的在于透過團契或基督教信仰的參與,讓學生在信仰上面得到比較多的慕仰。
四、培養學生國際觀,提升國際化水平
《世界教育信息》:在高等教育領域,教育國際化已成為一個全球化的顯著趨勢。面對這一趨勢,東海大學是怎么應對的,學校有何戰略規劃?
湯銘哲:國際化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課題。21世紀的學生一定要有比較好的國際觀,培養學生的國際觀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讓學生出國,但這個是非常昂貴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吸引外國學生或教師進來,讓學生在校園里就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氣息。從某些方面來看,東海大學在建校的時候,是臺灣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學,因為那時的教師主要來自外國,教學語言是英語。后來,隨著早期外國教師的退休和學生數量的增加,東海大學的國際氛圍越來越淡。但是,我們還是有一定基礎的,目前,東海大學外國教師的數量還是比較多的,占全體教師的5%~10%。為了進一步促進東海大學的國際化,我校上一任校長就開始籌備建立國際學院,提出要開設一個針對本科生的全英語授課的課程。這個國際學院從2014年開始招生,我們打算把國際學院的國際化教育與博雅教育結合起來,我想這一定會成為東海大學未來的特色。
五、創建在線課堂平臺,推動教育資訊化
《世界教育信息》: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請問,東海大學如何通過教育信息化促進學校的進一步發展?
湯銘哲:大陸的提法是教育信息化,在臺灣則被稱作教育資訊化。目前,臺灣政府方面也越來越重視資訊化教育。例如,臺灣教育部門去年成立了資訊室,并現在將推動臺灣MOOC計劃作為工作重點。
線上教學已是全世界的趨勢,未來年輕人的學習一定會走向資訊化、信息化,東海大學也非常重視這一塊。通過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系任教授的東海大學校友,我們了解到MIT現在在做edx,而且做得很好。因此,從今年開始,我們會跟MIT合作,先把基礎物理課程的edx平臺建立起來,再把其他課程逐漸納入到這個平臺。通常,做這些事情需要合作,我們正在思考合適的合作單位。
六、以綠色發展為方向,
深化與大陸的交流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東海大學一直與大陸保持著密切的交流與合作。未來,對于進一步促進兩岸之間的教育交流合作,您有何看法或建議?
湯銘哲:東海大學跟大陸的很多學校,包括“985”、“211”大學,都建立了很好的交流合作關系。而且,很多學校希望跟我們交換學生,現在,東海大學大概接收了400名大陸學生(包括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其中,本科生大約有150名,交換生近200名。我想,未來的交換生會越來越多。除了這種學生的交流,還有很多來東海大學的觀光客。很多人來到東海大學,都會覺得我們的學校非常漂亮。剛才我提到的路思義教堂,幾乎成了東海大學的一個標志。我們學校還有很多牧場,還有一個乳品小鎮。很多人都喜歡去那里喝牛奶、酸奶,或吃冰棒。另外,學校還有一些合作、聯合科研等項目,比如福建農林大學與我校開展的科研合作。在科研方面,永續環境、永續社會、永續經濟,也就是綠色發展是東海大學最重要的一個亮點和方向。因此,東海大學定位為綠色博雅大學。我想,未來會有很多學校對這個感興趣,臺灣和大陸的合作交流一定會繼續。
我認為,臺灣和大陸的合作交流是共榮共利的。在合作交流過程中,臺灣高校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師資方面,比如東海大學70%~80%的教師是從國外回來的,而大陸在這方面的比例還比較低。師資多元化有助于學校的多元發展。
此外,就目前看來,大陸來臺灣學習的學生比臺灣去大陸學習的學生多,但不見得將來還是如此,因為大陸的市場很大,也許將來很多臺灣人才都會跑到大陸去。我相信,未來的發展會越來越好,但是要怎樣做才能夠讓雙方得到最大的好處,讓海峽兩岸和平發展,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編輯 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