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目前的小資情調不同,咖啡、咖啡館在歷史上的名聲本是不同意見的辯論、是新事物融入社會時裹挾著的新觀念。這在《咖啡館的文化史》一書中有過清楚的記載。
陳磊創辦新咖啡的初衷有些相似:他希望借助咖啡館這一休閑的形式,為創業者提供場所、理念、交流和其他各種軟性服務。
互聯網人的創業彎路
2012年5月2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頭條播出了以《創業服務業:新業態迸發新活力》為題的專題片,時長不過三分鐘的視頻讓國人第一次大范圍地接觸“創業服務業”這個名詞,也讓陳磊堅定了涉足的決心。
陳磊出生于1979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與互聯網相關的工作。在圈子里待了十幾年,自詡是本城第一批玩互聯網的人。
因為工作需要,陳磊經常出差到京上廣深等地,每次都有新感觸:“北京、杭州的業界人士有創業的熱情和時刻推銷自己的欲望,每次在北京開完會,大家都會互留名片,推廣自己的產品項目,尋找合作伙伴。”而陳磊對中關村幾家創業咖啡館印象深刻:許多年輕人點一杯咖啡,就能大談一天的理想和創業計劃。在車庫咖啡里誕生了墨跡天氣、飛速流量等創業典型。
陳磊有心復制這種創業咖啡的模式,不敢說徹底改變濟南創業圈子相對閉塞的狀態,“至少會有積極的影響”。
“我對咖啡和咖啡館的經營都是外行,但卻有一個明確的理念。”陳磊認為商業性咖啡館主要追求經濟效益,同時倡導一種文化內涵,比如星巴克代表著某種情調,上島和兩岸則重視商務氛圍,而創業咖啡館可能不需要星巴克的調性或上島的裝修,它強調一種人脈圈,資源聚合的氛圍,是“對接資本,孵化創業”的模式,是“孤獨中前行,將創業服務進行到底”的理念,“如果要拔高的話,還可以提升到社會責任感之類的高度。”
創業咖啡館=辦公場所+孵化器+天使投資
2013年3月,濟南首家創業主題咖啡館“新咖啡”成立,新咖啡位于山大路百腦匯,藍白的主色調,簡單的裝修,整個咖啡館面積不小,被劃分為好幾個不同的區域,有投影、有音響。“與牛人共餐”幾個大字在“牛人坐班區”非常顯眼,“咨詢氧吧”的地上鋪著五顏六色的懶人沙發,還擺著滿滿一架子書,布置得干凈利落。
記者注意到,咖啡館內每個桌上都擺放著一個筆記本,幾乎每個本子上都留下了顧客的信息。有的人留下了創業項目信息,有的人則咨詢了一些有關創業的問題。“這是跨越時間和空間以及自己固有人脈圈子的交流,工作人員會定期收集本子上留下的信息,方便以后的顧客查詢。”
每個周末,新咖啡定期舉辦“思享匯”沙龍,“思享匯”的寓意為:思想碰撞與分享之地匯聚群智力量。每一期選取不同的課題,例如如何選擇互聯網的營利模式,如何與營利較高的行業做營銷對接,各行各業的朋友在一起交流意見,拓展理念,在微信平臺各自作展示,他們思想的交匯有利于幫助彼此打開新的視野,激發新的靈感。
“創業是個永恒不變的話題,我們就是通過咖啡館搭建平臺,為這些創業者提供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創業初級階段的困難。”
陳磊將咖啡館定義為“新型的創業服務機構”,別人卻覺得它是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陳磊解釋說,新咖啡不是創業與餐飲的跨界,真正的商品其實是知識、信息、經驗、人脈、資本等,通過偶遇、講座與沙龍等來體現。
與普通的咖啡館相比,新咖啡等創業咖啡館將整個創業服務串聯起來,不僅為創業者提供了價格低廉的辦公場所,還具備創業孵化器的作用。目前,新咖啡甚至具備一定的投融資能力,因為在行業浸染多年,陳磊比普通人更容易接觸到風投等資本,這對創業者來講是必不可少的。
做一個“有門檻的新圈子”
3月16日,新咖啡創立一年。陳磊更新了一條長微博,他簡明而虔誠地總結了一年來遇到的機會和問題,對創業初衷、盈利模式、人力資源等分條縷析的解析,也規劃今年將引進準入機制,做一個“有門檻的新圈子”。他提到另有其他三家創業咖啡館正在籌建中,自己的總結算是給后來者介紹一點經驗和教訓。
其實,據中國創業咖啡聯盟發起人董建強統計,在近五十家創業咖啡館中,盈利的不超過10%,做到盈虧平衡的約30%,60%處于現金流虧損狀態。“有一半以上創業咖啡館還沒有解決生存問題,未來一兩年倒掉很有可能。但不會影響創業咖啡館這個業態向前發展。”董建強說。
實際上,新咖啡也面臨這種局面。始創時,陳磊和合伙人投入大約60萬,開業一年,雖然沒有明細,但經營狀況并不很好。合伙人有其他產業支持,陳磊自己也忙于新媒體的推廣以及與傳統行業的結合。
當然,陳磊開辦新咖啡也不是以賺錢為目的的。他希望人們別把創業服務僅僅理解為投融資服務,還有人力資源、營銷、項目設計、創業輔導及培訓、商務合作等服務;也別把創業服務的平臺僅僅理解為咖啡館,還包括微信、QQ群、網站同樣是對接創業需求和供給的平臺:“創業咖啡館是一個城市創業氣氛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