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奧斯汀是18世紀英國最為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在極其短暫的一生中為世人創造了流傳千古的經典文學作品,在200多年的時間里,這些作品仍然廣受讀者歡迎。她的作品連續多次榮登暢銷榜之首,很多大眾娛樂性的節目都喜歡用她小說中的故事和情節作為題材。無與倫比的簡·奧斯汀以其獨特的文風和承前啟后的創作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她的作品中,《傲慢與偏見》是最為經典的作品,至今被列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本文將從《傲慢與偏見》的翻譯策略和制約因素人手,研究這部作品至今能深得人心的根本原因。
一、作品評析
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的經典名著《傲慢與偏見》講述了19世紀初發生在英國鄉紳階級的一段愛情故事。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經濟的發展讓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時,金錢至上的觀念在英國社會已經深入人心。在婚姻關系中,經濟因素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傲慢與偏見》中,簡·奧斯汀用帶有嘲諷和調侃的語氣對這一社會現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人們在幽默詼諧的語氣中不免有深深的思考。小說描寫了班納特五個女兒完全不同的婚姻觀,代表了當時的鄉紳階級少女對婚姻愛情的五種不同觀念,本文這樣認為:婚姻不能完全建立在金錢、財產和地位因素的基礎上,但是沒有這些基礎,婚姻也是難以牢固的。所以,婚姻不是為金錢而生的,但是也不能沒有經濟基礎而隨便走進婚姻。理想的婚姻是非常重要的,締結婚姻的基礎是男女雙方的真實感情,當然也離不開一定的經濟作為后盾。出身于小地主階級家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讓富豪子弟達西如癡如醉。但是兩人的財富和地位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達西拋棄了這些阻礙因素向伊麗莎白求婚,但是伊麗莎白拒絕了帥氣又有錢的小伙達西。導致這樣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伊麗莎白對達西有著嚴重的偏見和誤會,但是達西傲慢的態度也讓伊麗莎白極為厭惡。實際上,因為達西的身份和地位造成了他的傲慢,當然,這種傲慢就成為阻礙他和伊麗莎白能走到一起的本質阻隔。如果不消除傲慢與偏見,伊麗莎白就無法接受達西,也就不可能與之有共同語言,更不可能走向婚姻。達西在認識到這一點后作出了巨大的改變,他的一系列為人處世的方法和所作所為漸漸讓伊麗莎白消除了對他的偏見,達西改變了他傲慢的態度,獲得了伊麗莎白的歡心,最后他們走向了幸福的婚姻殿堂。對于達西的求婚,伊麗莎白前后幾次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女性對人格獨立與平等權利追求的表現。在這個角度上看,伊麗莎白這個人物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細細賞讀《傲慢與偏見》,我們可以發現,這部小說整體格調是描寫浪漫愛情的,但是奧斯汀以其獨有的文學語言營造了一個幽默詼諧的氣氛,人們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對作品闡述的嚴肅的愛情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奧斯汀將諸如人生觀、價值觀、婚姻愛情觀以及人生意義的思考融入了這部浪漫的愛情小說中,讓小說具有更深的蘊涵。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特的文筆全方位地描寫了當時英國的鄉鎮生活,基于一定的現實基礎,給讀者展現了一個頗具特色的故事環境,不僅有很高的欣賞價值,還讓人們能更深刻地了解英格蘭民族。在一個家庭中,年輕子女會受到家庭經濟條件以及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當時英國的女子教育在淑女才藝和淑女品德方面是得到社會認可的標準。一個女子,只有具備逆來順受、深居簡出、自我克制等品德,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同。但是《傲慢與偏見》中的主人公伊麗莎白卻恰恰相反,她蔑視世俗,自尊心非常強烈,她敢于反抗和挑戰世俗禮教的束縛。在當時看來,伊麗莎白的行為嚴重違背了傳統的淑女品德,姐姐生病了,伊麗莎白冒著大雨在泥濘的田野上跋涉三英里,最后出現在了那些所謂的“上流人士”的面前,渾身泥漿,儀容散亂;凱瑟琳夫人設宴宴請賓客,伊麗莎白也應邀赴約,趁著這個機會,幾乎所有人竭盡全力地討好凱瑟琳夫人,只有伊麗莎白在那里一言不發,后來當凱瑟琳夫人走過來的時候,她又指責凱瑟琳夫人無理取鬧、不近人情。在當時的英國社會,男人眼中的賢惠女子應該精通琴棋書畫,也就是要精通繪畫、唱歌和各種樂器,只有這樣的女子才符合男人的審美標準,才能獲得男人的青睞,才能取悅男人。但是伊麗莎白對這些都不擅長,眾人所謂的淑女才藝在她眼里一文不值。當眾人要求她當眾展示才藝時,她隨便彈奏了一首曲子應付了事。她認為所謂的才藝就像游戲一樣俗不可耐。通過這些言行,我們可以看出伊麗莎白對世俗禮教的鄙夷,這也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以女性的視角來講述女性對世事的經驗和感受,傳達女性的愿望和意志,表現出鮮明的女性主義思想。奧斯汀一生都倡導女性意識覺醒,是女性主義的啟蒙文學家,她主張女性應該追求權利平等、人格獨立,應該追求女性的尊嚴和地位。她所創作的女性文學為女性主義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幽默語言的翻譯策略及制約因素
(一)作者和作品的創作背景對翻譯策略的影響
出身于鄉村小鎮的奧斯汀接觸最多的就是那些牧師和中小地主,當時英國鄉村舒適而恬靜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她的作品中幾乎沒有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內容。但是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她有著獨特而敏銳的洞察力,她用細膩的文筆描繪著身邊這個小世界,刻畫了英國鄉村紳士淑女間的愛情和婚姻。但是奧斯汀的作品卻以小見大,揭示了整個社會的普遍現象。作品格調輕松,語言詼諧幽默是奧斯汀作品的重要特點。譯者只有在譯本中傳達出了作者的這種快樂思想,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譯作。所以,我們就要注重幽默語言的翻譯策略。翻譯是文化的傳遞,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幽默習慣是完全不同的,要想翻譯出原文中的幽默語言,就必須對源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中的幽默語言有著相當的了解。對于這部18世紀的經典小說,全世界許多文學家甚至是讀者都感嘆作者對人性的深刻調查,對文中所運用的不著痕跡的諷刺藝術更是嘆為觀止。在作品中,奧斯汀對身邊的細微生活進行了描寫,沒有大事件,也沒有大人物,但是充滿嘲諷意味和幽默情趣的人物對話給讀者帶來了無限的歡樂。奧斯汀常常用嘲諷與反諷制造幽默效果,這種方式讓人物的錯誤和荒謬性得到了極大的強化。在字句的結構上,作品體現出了鮮明的冷幽默效果,也展現了奧斯汀語言運用的深厚功底,但是這樣的語言卻給翻譯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奧斯汀的幽默不僅僅是語言的幽默,更多的則表現在文化幽默方面,但是如果不熟悉18世紀英國的社會狀況,讀者便很難了解到作品的幽默之處,然而目的論給這種幽默文學的翻譯指明了道路。翻譯幽默文學就是要實現翻譯目的,而不需要字斟句酌地直譯。翻譯策略是基于翻譯目的而產生的,是為了實現源文本與目標文本間的交流而存在的,只要能讓讀者感受到原作的幽默效果,什么樣的翻譯策略其實并不重要。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對人物和事件總是用諷刺的筆調去刻畫,但是嚴密的邏輯性讓這些幽默都可以直譯出來。例如對凱瑟琳夫人的描寫,奧斯汀將她描寫成一個自以為是、極端粗魯傲慢、漠視窮人的一個形象。但是柯林斯卻以能與凱瑟琳夫人共進晚餐為榮,對于這種機會他認為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描寫到凱瑟琳夫人檢查肉塊時,就讓人感覺到無限的諷刺意味。譯者只要直譯過來,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都能理解其中的幽默意味。王科一將這一段的最后一句譯作“是否持家節儉、不濫吃濫用”,然而孫致禮則將其譯作“是否不顧家里條件,將肉切得太大”。如果從幽默的角度分析,孫譯要比王譯更準確。作為讀者,“把肉塊切得太大”這一修辭手法產生的幽默效果更強。對于這種情景幽默,只要直譯,都可以達到目的。然而,一旦遇到非情景幽默,就要采用歸化和加注等方式進行翻譯,這些關注目的語文化的描寫靈活性更強,不適合直譯。
(二)并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
主流詩學對譯者的翻譯行為在一定的歷史和文化條件下影響非常深刻,這種影響表現在很多方面,關系到譯作主題和人物設定,翻譯方法、譯作行文技巧等。譯入語文化會不斷操控翻譯行為,對翻譯行為從文化層面上進行分析,進一步擴大翻譯研究的視角,對翻譯活動中的“不忠實”現象進行準確的解釋。
一直以來,翻譯界就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爭議不斷。支持異化翻譯策略的人認為應該保留源語文化,在源語文化的基礎上潤色,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但是支持歸化翻譯策略的人則認為目標語文化才是翻譯應該關注的,應該讓譯文更符合目標語讀者,避免文化沖突和歧義的產生。然而,翻譯必然要反映原作的風格和思想,不同文化環境下的作品必然有其特點,所以,翻譯中必然會用到異化策略。20世紀是歸化翻譯的時代,21世紀則是異化翻譯的天下,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必然會促進這一現象的產生。孫譯本在翻譯《傲慢與偏見》的時候就采用了很多異化翻譯。這種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使得讀者在欣賞作品的時候更能了解18世紀英國的風土人情,更能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也方便讀者深刻體會奧斯汀的創作風格以及獨特的藝術魅力,給讀者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三、結語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18—19世紀著名女作家奧斯汀的杰出作品,作品以英國鄉村紳士與淑女之間的愛情婚姻故事,展示了18世紀英國女性在婚姻和社會中的尷尬地位和生存困境。作品講述了富豪子弟達西和柯林斯對伊麗莎白的求婚以及不同的遭遇,展現了女性意識的覺醒,謳歌了女性對獨立人格和尊嚴的追求,表達了奧斯汀自己獨特的婚姻愛情觀念。為倡導女性意識覺醒,推動女性主義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直接有力地支持和推動了女性解放運動的興起。本文通過對《傲慢與偏見》翻譯策略和制約因素的分析,欣賞了奧斯汀作品的女性主義思想和非凡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