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紐約》圖書出版成功,讓布蘭登變得家喻戶曉,也令他成為百萬美元戶,不過他的著裝沒有變,住所沒有變,連拍攝設備也沒有變。“我很享受我現有的生活,我有一切我所需要的。如果我很快樂,為什么要有改變呢?”
美國紐約大街上,布蘭登右手握著一部相機,相機背帶纏在小臂上,沒有相機殼,沒有鏡頭蓋。“你好,介意我為你拍幾張照片嗎?我在經營一個‘人在紐約’的博客。”他走向坐在花壇邊的一個黑皮膚女孩,說話時臉帶笑意。得到對方的同意,他一邊拍照一邊問:“你感到最愧疚的事是什么?”對方聳了聳肩,沒有拒絕回答:“我本該快樂,卻并不快樂。”
——這是布蘭登每天的工作場景,在紐約大街上拍攝形形色色的人,并隨意問他們一個問題,然后將其注解到圖片上,放到社會網絡媒體Facebook上與眾人分享。4年前,因為這一舉動,他成了Facebook名人。每張照片幾乎都有幾萬到幾十萬人點贊,他的粉絲也從最初的幾十人上漲到近300萬。
2013年10月,他從6000余張作品里,挑選出400張集結成《人在紐約》圖像書籍出版,一周后他便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還被其評為“30位30歲以下世界變革者”。這本書開賣之前,便有超過3萬本的預購,不到半年,又賣了25萬本,布蘭登一下變身百萬富翁。
可誰知道,就在出書之前,布蘭登還是個無業游民。2010年7月,他便被老板炒了魷魚,成了失業者。畢業于佐治亞大學歷史系的他,經朋友介紹在芝加哥做期貨交易的工作。“我當時很喜歡那份工作,交易心理、數字變化、人與人因價格所產生的斗爭,都讓我興奮,但我的工作效果卻不能讓老板滿意。”
辭職后,一時找不到新工作的布蘭登,便將周末的攝影愛好變成了“全職工作”,靠著積蓄過活,有點隨遇而安的意味。沒想到,拍著拍著,布蘭登便不再想干別的了。每天,他從紐約布魯克林Bedford-Stuyvesant區乘地鐵出來,到曼哈頓的聯合廣場或中央公園,走到他認為有意思的路人面前問:“介意我為你拍幾張照片嗎?”
“我對與陌生人之間的溝通很著迷。”讓布蘭登自己也沒想到的是,從一開始到現在,他所邀請的對象中三分之二都會愿意接受拍照,并跟他聊天。“如果要給我一條人生建議,你會說什么?”“你目前最大的困苦是什么?”“你覺得自己特別嗎?”……
布蘭登說,他不是記者,不會問問題,只是想到什么,就問什么。不過,他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讓人愿意傾訴。這也許還有另一個原因:每個在紐約打拼的人,都渴望與陌生人親近、交流,說出苦悶,或分享快樂。聊天時,布蘭登總會掏出手機做些簡單的筆記。臨走前,還會把剛拍的照片與對方分享并表示感謝。
最初,布蘭登也就只是這樣隨意地拍照,然后放到網上。他沒有計劃,也從沒想到會有如今《人在紐約》這么大的規模。但漸漸地,他開始意識到,雖然沒有人關注,但自己做的這件事,很有意思,并且與眾不同。他樂在其中。
如今,再去大街上工作,總有人會認出布蘭登,并要求合影、擁抱。他總是大方地配合。“這樣的擁抱,讓我體驗到《人在紐約》對別人的感動和影響。”《人在紐約》也啟發了很多類似攝影項目,除了美國國內,國外也出現了《人在印度》等類似作品。
對于別人是否侵權、是否足夠認可他,布蘭登都不在意,他甚至拒絕了眾多商業合作機會:“我不會讓商業的成分大于藝術的成分,因為一旦這個比例失調,我將會失去我的觀眾。”布蘭登更在乎有多少人能看到這樣的作品,并將它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