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中國排球的記憶,都從上世紀80年代女排姑娘勇奪五連冠時開始。今年父親節時上映的電影《金色時光》,卻讓這份記憶的源頭拉長,定格在1951年。那一年,新中國成立了第一支男排國家隊,本該成為航空工程師的李安格應招入選。30年后,正是這個在排壇上歷經坎坷的前國手,用他的100多項發明創新,讓中國女排一次次崛起,走向榮耀。
男神放棄航空投身排球李安格的故事始于1951年,即將從北洋大學航空工程學院畢業時。他躊躇滿志準備為航天事業貢獻終身,半路卻殺出個程咬金。一封來自剛成立的新中國體委的調令,將他對航空的一腔熱血澆滅。
體委關注李安格多時了。年輕時的李安格是校園里毫無爭議的風云人物,他有一張男神的臉——相貌堂堂,濃眉大眼,眼神深邃,唇紅齒白;是教授們心目中的優等生;還顯露出了過人的排球天賦:他曾代表中國隊參加過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排球賽,并取得優異成績,運動帶來的陽光感透過半個世紀前的黑白照片,撲面而來。面對調令,他只能選擇服從。但他不曾預料到,這張調令將為中國排球事業做出多大貢獻。
和中國排球同成長
李安格成為新中國專業運動員第一人,擔任男排的二傳手。在新中國體育事業奮斗路上,挫折的浪頭一個接一個打來。
1950年代初,新中國百廢待興,新成立的國家男排隊面臨許多問題:所有隊員都不是運動員專業出身,他們選拔自各個大學,對排球只抱著興趣和強身健體的心態;沒有經過系統訓練,身體素質比不過身強力壯的歐美隊;沒有經驗豐富的教練團隊,更沒有大賽經驗。水平可想而知。
而國際環境也相當惡劣。中國不只政治上處處被孤立,體育比賽也被限制,國際排聯首先就拒絕中國男排的加入。經過多方奔走,這支剛剛成立的隊伍爭取到了第一場國際賽事:在柏林舉行的第十二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但隊伍一上場,就遭遇觀眾的噓聲。客場作戰,環境壓抑,全隊都沒發揮出應有的水準。士氣受挫的隊伍最后僅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績。
這是一場丟臉的比賽,隊友中有人消極評價。狼狽回國的男排在國內遭遇了第二次噓聲。
當時,國人都專注于大生產,工人、工程師才是最光榮的職業。光打球,能有什么前途?李安格穿著球服走在街上,路人中總不乏鄙夷的眼光,甚至有人指指點點,叫他“球痞子”。本該造飛機光宗耀祖,他卻打球“混日子”,父母對著他唉聲嘆氣,親朋好友見了他直搖頭。
比賽失利的陰影,卻被這些聲音驅散了,李安格心底的斗志被激起。他決定用理科生的辦事風格來解決問題:中國人沒有老外的強壯體格,力量跟不上,只有走技術創新才能拯救男排。反復看比賽錄像后,他認為快速球才是取勝法寶。
新技術很快得到了驗證。1953年底,中國男排在前蘇聯比賽,全隊用頑強的拼搏精神和快速球戰術以3比2贏了對方。當裁判吹響哨子的那一刻,中國男排隊員和教練們緊緊擁抱在一起。忍了快三年的憋屈感,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
男兒有淚不輕彈,抱頭痛哭的隊員們卻贏得了全場觀眾的掌聲。李安格越發確認了自己未來要走的路:用心鉆研新技術,讓球隊取得更好成績。
對生活充滿希望
一紙調令,又在最躊躇滿志時擺在李安格面前。
新中國建國后,婦女意識高漲,眼看男排打出了自己的路,成立女排也成了迫在眉睫的事。1954年,李安格被調任擔當新成立的中國女排主教練。
他把打造一支排球冠軍的夢,從男排那里帶到了女排訓練營。一起帶來的,還有男排的快球戰術。但這是一場失敗的移植:教練意圖與隊員接受能力有出入,男女體質有差異,女排姑娘們沒法在短時期里把技術琢磨透,加上隊員之間配合缺乏默契,李安格的教練生涯才開始兩個月就迎來與八一隊的比賽。
國家隊最終以2比3輸給了對方,主教練承擔了所有責任,他的訓練方式一并受到質疑,最后變成對他能力的否定。幾個月后,李安格結束主教練生涯,在北京體育學院任教,從事排球學術研究。
于事業,這是壞事;于生活,卻是好事。他終于有時間照顧家庭。
妻子是國家籃球隊運動員錢幽萍,繁重的訓練和比賽任務迫使他們將婚事一延再延。拖到第十年,兩人終于完婚。
幸福的小家庭在1968年遭遇厄運。命運賜予了夫妻倆一個天生智障的女兒,孩子的智商永遠停留在3歲水平。
李安格的樂觀性再次發揮作用。他在不能從事自己最愛的航天設計工作時,不曾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在排球事業不順時,沒有放棄過夢想和希望;在面對智商女兒時,他也不會抱怨命運不公。一個永遠3歲的孩子,她的心永遠澄凈,“我們從不認為她是負擔,女兒就是我和夫人的開心果。”
帶領中國女排崛起
樂觀面對一切的精神,讓李安格送走了最糟糕的時光。他始終沒有放棄對排球技術的創新,1980年代的日本,電視劇《排球女將》風靡一時,劇中的絕招“晴空霹靂”無法實現,李安格的絕招卻實實在在地幫中國女排在現實里奪冠了。
1977年后,國際排協對排球規則進行了一次重大變革——攔網時觸手不算一次擊球。這個規則的改變讓李安格異常興奮,因為中國隊擅長的“快攻”只能在發球時發揮作用,而規則一變就多了一次擊球機會,在反攻中組織快攻和得分的機會也大大增加。于是,1979年,李安格創造出單腳起跳打快球的扣球技術,簡稱“單腳背飛”,并寫出了科研論文《女排發展“快速反擊”新技術、新戰術的設計和實驗》。
很快,“單腳背飛”技術在全國女排中得到了普及推廣。當時執教中國女排的袁偉民教練找到了李安格,邀請他出任女排的技術顧問,全面推廣他的新技術、新理論。
1981年,李安格隨隊到香港參加世界杯亞洲女排預選賽,中國女排對陣世界三強之一的日本女排。比賽一開始,女排姑娘們就捕捉到了機會。當時,孫晉芳一個背后平傳球,日本隊員見其后面無人,以為傳球失誤,就未加防范。正當她們準備拍手相慶時,周曉蘭打破常規從3號位“單腳背飛”追上了球,一記猛扣,出人意料地把球扣過了網。
這一擊讓對方球員蒙了,她們甚至沒看清球的飛行軌跡。同樣的失分接二連三發生,日本隊一敗涂地。依靠李安格的新技術,中國女排第一次在國際大賽上亮相就贏得了滿堂彩。也誕生了中國女排的第一代黃金球員,如陳招娣、郎平等。
一輩子,兩個夢
靠著頑強的拼搏和精湛的技術,女排姑娘一舉奪得“五連冠”,但盛極必衰,1988年中國女排兵敗漢城,此后一路下行。隊員們青黃不接,體委再次找到李安格,要他培養后備力量。60歲的他組建了少年女排希望隊,寄望有一天把冠軍再奪回來。在這支隊伍里,果不其然走出了日后的黃金二代,馮坤、張蕊蕊等一批世界名將。
但創新,依然是李安格最引以為榮的回憶。他創造出“雙快錯位背飛”、“串平錯位夾塞”、“多重掩護快攻戰術”等上百種新技術、新戰術,出版專著及集體編寫的教材21本,42萬字的《現代排球》于1996年以珍品書身份出版,并被日本引進。
他的另一個夢想是音樂。86歲高齡的李安格依舊活力四射,并在電影《金色時光》里實現了這個夢想,足以心安。對排球冠軍的渴望,卻很難停止。曾經同他一起戰斗的隊友早就各奔東西,當年培養出的冠軍女將侯玉珠、郎平、周曉蘭等,多數在退役后選擇了移民海外。只有作為男排第一人的他,繼續守望:面對昔日弟子“鐵榔頭”郎平率領的年輕一代,李安格伸出手:“只要中國女排需要,我還會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