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pite the old saying,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ave the same root”, there exist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that excellent calligraphy pales in comparison to inferior painting according to the auction market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we have every reason to believe that calligraphy still has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collection and investment.

雖然自古有“書畫同源”的說法,但是從近年來的拍賣市場看,“好字不如爛畫”的情況還是比比皆是。然而從近幾年拍賣市場的情況來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書法仍然具有巨大的收藏投資潛力。
“神筆”屢創天價
2009年中國書法申遺的成功,使得書法受到了空前的高度關注。在當年的拍賣市場上,宋克的《草書杜子美壯游詩卷》以6832萬元成交,《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成交價1.008億元,1億元1平方尺的中國第一帖《局事帖》成交價1.09億元——創下了中國書法拍賣最高成交紀錄。2010年,北宋黃庭堅書法《砥柱銘》卷以3.9億元落槌,加上12%傭金,總成交價達到了4.368億元,創造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紀錄。
然而,一系列的天價誕生并沒有改變“好字不如爛畫”的情況,部分畫家的畫比書法貴幾十倍之多,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在看到一些書法不為人所了解的現實情況之外,我們更應該看到在目前的書法投資和收藏領域,還有許多不為藏家關注的竅門。
民國名賢匯集
書法是中國獨有的傳統藝術形式,歷來與繪畫并駕齊驅。封建時期,書法的重要性甚至遠遠超過繪畫,因為書法水平的優劣影響到讀書人獲取仕途的資格,而已經掌握政治權利的統治階級所推崇的書風,則直接影響到書法風格的發展。所以,投資書法,其實是投資以書法為載體背后的文化。
書法藝術在歷經數千年的發展之后,在民國時期進入一個特殊階段。中國傳統文化于此時期遭受到西方文化更為直接和全面的沖擊。在復雜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環境之下,從傳統文化中走來的書法藝術并未沒落,其承清末碑學之緒,而又能變古為新,南北兼收,碑、帖互用,走上了自覺發展的道路,創造了新的成就。

以于右任為例,他的早期書法風格階段——楷書是建立在精研六朝碑版基礎上,平易中見奇崛,大拙中見大巧,寫得和諧自然,雍容大度;而在其后來的書法風格轉變上,則有意識地將隸筆乃至行草筆勢運用于楷書,和諧自然。
民國期間,書法家人數之多和身份之復雜,也是前所未有的: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家,既是書法家,又是畫家、篆刻家,作品展現的是種真力彌漫、金石氣息強烈的風格;民國文人,豐富而多彩,蔡元培、陳獨秀、魯迅、胡適……一個個都是風標獨立、個性粲然之人物。他們的道德文章、他們的傳奇經歷以及他們的軼事逸話,都成了后輩心口相傳、書之不盡的永恒話題;孫中山、于右任、譚延闿、葉恭綽等民國政要,雖然他們首先被市場所認可的身份并不是書法家,但卻為書法藝術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為民國書法史上不可或缺的群體。書法是內心情感的展現,是精神活動的內容,政治人物的精神情感也使他們的書法在氣度風格上與常人不同,更為市場所關注。

市場多有“黑馬”
投資書法的另外一大樂趣,就是在書法之外,還能夠發現具有升值潛力的作品。書法市場長期被低估,過去總有一種錯誤的看法——“好字不如爛畫”,實際上真正了解書畫的人都明白,書法對于一個藝術家,無論從修養還是功力各方面的要求都比繪畫高,歷史上好的畫家大多是好的書法家。清代,一本宋拓的價格可能會超過一張宋畫,在收藏家眼里也是它的價值更高。另外,從作偽來說,書法難度遠遠高于繪畫。寫字,如果一筆沒寫好,整幅都要重寫,畫畫,一筆沒有畫好,可以利用很多手段來補救,這就說明書法作偽的難度要高很多倍,投資書法也就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