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重大”?何時才是“必要”?顯然,該規定只是原則性的規定,并沒有具體的指導意見。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哈爾濱越獄案舉報人稱懸賞15萬元,最后只收到5萬元。記者近日從黑龍江省延壽縣公安局了解到,延壽縣看守所“9·2”脫逃案件三名犯罪嫌疑人被抓獲后,經研究決定,按照懸賞通告,根據貢獻,對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李海偉、王大民和高玉倫的過程中,提供重要線索、協助公安機關抓獲犯罪嫌疑人的13名有功群眾和人員,分別給予相應獎勵并全額兌現獎金。同樣的舉報獎金卻不同,引發公眾對懸賞緝兇制度的爭議。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中國頻頻使用懸賞的方式緝拿兇犯
作為拓寬情報來源,搜集犯罪線索的一種有效手段,懸賞緝兇早已被世界各國的警察機關所廣泛使用,首次在新中國出現可追溯到1983年,公安部全國范圍懸賞通緝持槍殺人潛逃犯王宗王方和王宗瑋(被人們簡稱為“二王”的王氏兄弟)。由于當時中國法律法規沒有肯定其合法地位,懸賞緝兇并未被廣泛使用。1998年《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出臺,在第257條中明確規定:為發現重大犯罪線索,追繳涉案財物、證據,查獲犯罪嫌疑人,必要時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發布懸賞通告。2001年“石家莊3·16特大爆炸案”引起全國震動,公安部懸賞5萬元緝拿兇手,犯罪嫌疑人靳如超從作案到被緝拿歸案時間僅僅一個星期。成效顯著的懸賞緝兇開始在中國各地被普遍使用。2004年,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殺害4名同學。公安部的懸賞通緝令更首次出現在中央電視臺,全國公安機關共接到有效線索1560條。最終,亡命天涯的馬加爵因群眾舉報被捕。
此次“延壽殺警越獄案”3名要犯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歸案,也是群眾的大力協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3名在逃人員殺害獄警后分頭逃竄,在社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對社會公共安全也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脫逃事件后,公安部列出了每人15萬元的懸賞金額。據《新京報》報道,哈爾濱市公安局1.5萬名警力全警參戰,并出動警用直升機,仍有高玉倫失蹤長達9天的“無頭緒”,可見追逃之難。最終,三名逃犯都由群眾提供線索并協助抓捕才歸案。
但懸賞需改進,否則類似哈爾濱越獄案的爭議一直存在
隨著使用增多,圍繞賞金的質疑也越來越多,有四大問題需要明確才能更好使用該制度。
問題一:是否懸賞?法律條文很含糊
在中國當前的法律體系規定中,并沒有具體的法律條文對懸賞的條件有明文的規定,只是公安部曾在1998年施行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的第257條規定:“為發現重大犯罪線索,追繳涉案財物、證據,查獲犯罪嫌疑人,必要時,經縣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發布懸賞通告”。
如何定義“重大”?何時才是“必要”?顯然,該規定只是原則性的規定,并沒有具體的指導意見。而從當前的司法實踐來看,中國公安機關使用懸賞緝兇可以說帶有相當的隨意性:有的地方的原則是涉及命案的方通過懸賞的方式向社會發布;有的地方執行的是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方使用。在海外,懸賞的條件通常比較明晰,美國“正義賞金項目”的名單針對反恐,禁毒獎勵計劃給提供毒販信息的舉報者發放獎金;而歷史遺留案件則是澳警方設立懸賞的主要標的(在幾十年之后仍然沒有辦法破案,警方才會列出懸賞),2012年,墨爾本的警方就針對一個30年沒有告破的華裔無姓女士被殺一案,發出了懸賞。
問題二:多少賞金?可大可小說不準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懸賞緝兇滿足了人類內心趨利的本性,懸賞的多和少某種程度上就是辦案機關誠意的體現,但其在法律條文中也沒有明文的規定。學界的主流觀點是,賞金的多少應與案件性質及抓捕難度聯系最為密切。中國公安部通緝令分為A級和B級,按照慣例,“A級”(公安部認為應該重點通緝的在逃人員)懸賞金不少于5萬元且不封頂,“B級”(省級公安機關請求,由公安部發布)賞金不少于1萬元。
不可否認,由于案件的復雜性,即使性質相同,由于發生地方的不同、時間的差異、社會敏感度的不同,賞金住往會發生很大的差異。但司法實踐中,這個差異成了公權部門關起門商議后一個可大可小的數額了。據《華夏時報》報道,2006年廣西玉林市博白縣公安局刑偵大隊副大隊長在追緝一盜竊電纜的犯罪團伙時中槍犧牲,玉林市公安局給出10萬元懸紅,發動群眾全力追捕重大犯罪嫌疑人梁博勇。而2005年同是發生在廣西玉林的一起命案,犯罪嫌疑人唐方良一次殺死了3人,上了公安部的A級通緝令,難道說這起案件不重大、影響不惡劣嗎?懸賞金額卻只有1萬元。
問題三:能否兌現?公權機關一張嘴
根據中國《合同法》相關規定,公安機關發布的懸賞廣告其實是一種合同,是向社會上不特定人發出的契約,只要某人完成了懸賞廣告中的指定行為,公安機關就應當履行承諾。否則,就要承擔違約責任。然而,現實中,由于懸賞機關開出的懸賞條件比較籠統,對于線索的實際價值、與最終破案的因果關系等并沒有詳細規定,因此,現實中獎金如何發放完全是懸賞機關說了算,拒不兌現獎金、兌現獎金打折等“賴賬”情況時有發生。
2003年,湖北省曾發生一起特大持槍搶劫運鈔車案,湖北警方懸賞20萬元向群眾征集案犯線索,鼓勵舉報案犯蹤跡。然而,案件告破之后,協助破案的8名群眾只獲得總額為6萬元的獎金。獎金由20萬縮水為6萬,引起一片嘩然。公安機關解釋說,群眾舉報線索雖然對破案有價值,但警方還得通過大量的偵查手段,才能鎖定案犯。
問題四:如何分配?毫無規章可依
此次哈爾濱越獄案的懸賞緝兇中,同樣的重大殺人案,同樣喚來武警實施抓捕行動,高玉倫舉報者湯某獲15萬,王大民的舉報者李某的賞金卻由15萬“縮水”為5萬。“延壽殺警越獄案”賞金的分發情況讓輿論頗為不解。根據延壽縣公安局10月19日在其官微發布的懸賞獎金分發認定說明,李某是兩個“提供有價值線索”的群眾之一,此外參與15萬獎勵金分配的還有“協助抓捕”的兩名群眾。“根據貢獻”,給予李某5萬元獎勵金,似有理有據。
這正是懸賞資金的分配標準、分配方式及分配程序問題,尤其是當出現多個提供線索的行為人,而這些線索對于緝拿兇犯、定位兇犯都起到作用時,如何分配懸賞金對懸賞實踐者進行按功行賞就會相當的突出,然而這一切在在中國當前的法律體系規定中毫無提及,無章可依。如此一來,分歧自然容易產生。此案中,李某認為武警根據自己的舉報抓到了逃犯王大民,開始期待那15萬元的懸賞獎金,“老婆有心臟病、腦梗塞等病,一直想給她做手術都沒錢;另外想給兒子買輛出租車,讓他跑出租;家里的那輛農用拖拉機已經用了三四年了,爬坡很吃力,需要換個新的農用拖拉機。”如果有清晰的制度,便可在緝拿的通告中詳細說明哪種行為獎勵多少。比如,提供線索獎多少,參與抓人獎多少,提供線索后又參與抓人獎多少,直接抓獲后扭送公安機關獎多少等等,并且事后嚴格依制度分配獎金,就不會發生分歧了。
說到底,懸賞緝兇就是拿納稅人的錢去獎勵協助辦案機關的群眾。這些錢使用的標準是什么,具體獎多少,怎么分配……納稅人都需要有科學、合理的細化制度。否則,誰能保證,作為手段的賞金與緝兇的目的之間不會存有巨大的灰色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