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甲子之年的王晶,想必早已過了“憤青”的年紀,如今卻這番口無遮攔,究竟唱的是哪一出戲?
10月16日,王晶在微博宣布與支持占中的黃秋生、杜汶澤、何韻詩絕交,揚言不再聯系。這出“絕交記”,引來看客無數。一時間支持、謾罵,各種聲音將王晶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
已近甲子之年的王晶,想必早已過了“憤青”的年紀,如今卻這番口無遮攔,究竟唱的是哪一出戲?
其實這遠不是他和同行鬧別扭打嘴仗的頭一次。1990年代中,他就公開批評王家衛拍戲拖拉,壟斷行業資源;2000年,他發文質疑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評選規則,指摘時任金像獎主席的吳思遠假公濟私,在香港影圈更是掀起過一陣大浪,因而得罪了一票同行,導演爾冬升甚至氣到在媒體放言“讓他去死”;最近幾年,王晶在多種場合批評周星馳貪財忘義,為人不端,絕對是新近冒起的“向太”陳嵐之前,最大的“倒周”派領袖;2012年,因為港姐評選的不同意見,王晶又和三十年交情的老友陳百祥撕破臉皮,在媒體上對罵(相形之下,最近的“絕交”動作,反倒斯文體面得多);2013年,他在微博發表公開信諷刺亞洲電視高管王征,“懇求”他從娛樂圈“滾得遠點”,此后又和于正袁珊珊及其粉絲們舌戰,至今還不時在網上揶揄挖苦這兩個后輩。
實際上,跟同行們拌嘴已經算是禮貌克制,要是到王晶的微博上瀏覽一圈,才會發現此公尤愛吵架,有些“普通網友”留言指責,他老兄必定睚眥必報,回復全是污言穢語。
但是,市井老粗般罵街,不過是王晶諸般武藝中的一項。和很多同代香港影人學歷不高不同,王晶不但是大學畢業生,而且是高材生,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在《明報周刊》連載上的《少年王晶闖江湖》,寫人狀物筆鋒緊湊,文白交雜,除了有大量影壇八卦,更是寫清了這40年的香港電影工業史,十分耐讀,比他近年的電影更精彩。而在微博上,除了那些三字經“國罵”,即便是和同行齟齬的諷刺短文,遣詞造句也都相當典雅老辣,明顯有舊學功底。他批評孔慶東的文字恰可見一斑:“孔慶東是中文系教授?不會吧!《論語》教我們什么是‘仁’,《禮記》教我們什么是‘禮’。言論如此不仁無禮,怎把孩子交他調教!吹噓仇港心態,撕裂族群,鄙人無法茍同。”
二
王晶1970年代進入TVB,80年代初轉戰影壇,自編自導的《花心大少》《青蛙王子》《精裝追女仔》等一系列愛情喜劇接連賣座,但同時“王晶喜劇”也開始被指責為“低俗”“廉價”“屎尿屁”“剝削女性”,這類批評此后一直伴隨著他至今。
進入1990年代,王晶的商業娛樂片成績再上層樓,他執導的一系列周星馳喜劇和周潤發賭片多次刷新港臺新馬的票房紀錄,《鹿鼎記》《九品芝麻官》《賭神》等在今天已經被視為港片經典。而他名下的李連杰動作片、劉德華英雄片等,盡管商業戰績稍遜一籌,但《新少林五祖》《龍在江湖》等,也算一代影迷的集體回憶。
而作為策劃及監制,王晶也是彼時香港電影幾次轉軌的關鍵人物,他出品了《赤裸羔羊》《玉蒲團》《滿清十大酷刑》等名聞遐邇的三級片,又打造出了“教壞一代人”的《古惑仔》系列。邱淑貞、鄭伊健、舒淇因而由他捧紅。
30年來,關于王晶電影的爭議從未停歇,批評者說他是爛片制造者,只會炮制快餐電影,尤其是他的作品誨淫誨盜,社會影響惡劣。而面對傳媒及評論界的這些批評,王晶也一貫強硬,堅持認為電影就應該娛樂通俗,滿足觀眾所需才是電影人的第一任務。
早年間,王晶間或通過媒體的訪問表達意見,較少回應影評人。新媒體時代后,他在網上直接和批評者正面交鋒,互相問候對方老母,也算蔚然一景。
不過,大炮脾氣的背后,王晶并不乏自省。他在微博里自承“我不敢和徐(克)杜(琪峰)兩位比。真心自愧不如……2000年和2001年改任行政人員,之后再執導筒,便一直回不了十足狀態”……
回憶錄里的王晶和娛樂版面里的王晶其實頗為不同。不少人知道他和爾冬升、吳思遠、周星馳交惡,但在回憶錄上點評“業務能力”時,他對這些仇人都毫不吝嗇送上贊詞,比如他在一章中詳細道出了周星馳和他決裂的內情,狠批其為人,直言后期的合作只是“互相利用”,但另一章里,他又稱贊周星馳真是“好有才華”,至今仍是他心目中“華人影壇第一人”。而同為電影世家子弟的爾冬升,王晶和他幾十年一直明爭暗斗,兩人時常在作品里互相影射嘲諷,后來更因“炮轟金像獎”事件而勢不兩立,但王晶行文,從不掩飾對爾冬升執導的《癲佬正傳》《新不了情》《旺角黑夜》的喜愛。更有趣的是,爾冬升的兩位哥哥,姜大衛和秦沛,則分別是王晶在回憶錄里承認的“個人偶像”,以及他心目中的香港八九十年代最佳男演員。
三
香港影壇長期有“戲班子的義氣”,師徒、拜把關系是行業內的運行規則。“七小福”故事人人皆知,張徹和吳宇森的傳承也是影迷熟知的掌故,而王晶之父王天林座下,就有杜琪峰林嶺東兩大高徒,尤其是杜琪峰對王天林的孝順忠心,不但不輸王晶,在同行角度而言更猶有過之——王天林年邁之后,杜琪峰為了給“阿叔”解悶,特邀他玩票演戲,結果締造出了《黑社會》里令人難忘的老派黑幫當家“鄧伯”。
王晶成名之后,多次澄清“父親不是我師父”(而是TVB的另一位名牌制作人劉天賜),“林嶺東杜琪峰才是”。但不言而喻,王天林的名導演身份,以及長期主政明星薈萃的TVB電視劇的地位,還是給王晶帶來了極為豐厚的資源和人脈。
因此,王晶從一開始起點就高,舍我其誰,上手就是大公司大明星大制作。此后不但擔任導演編劇,更在永盛、嘉禾、中國星等主流電影企業擔任過重要的策劃、監制職務,還自組過最佳拍檔、晶藝、影王朝等公司,算是香港影壇數得著的老板及制作人。不過,反過來看,這何嘗不是一道紙枷鎖?或許,當年走文藝言情路線、拿過大獎的王天林黯然離開電影圈,無奈委身電視界的家庭經歷,甚至也構成了王晶此后追求商業優先的一個心理動機。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及王晶電影太過輝煌,成功帶來了強烈的信心和話語權,但獎項上、輿論上“王家衛贊,王晶爛”的氣候自然也帶來了心結,而到了香港影業衰落之后,只愛電影或許也只會電影的王晶依然“開工”,先后用三級片和古惑仔電影試圖“救市”,但同業及輿論仍然熱衷批評的狀況,無疑更讓他產生了某種失衡失落感。循著這條線索,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新千年之后,王晶變成了影壇的一尊大炮,口無遮攔,樹敵連連。
王晶是那個香港電影“盡皆過火、盡皆癲狂”時代的旗手,那時的港產商業片,憑借高效的拍攝速度、流暢的影像技法、豐富的題材類型、奪目的明星形象,以及市井的粗鄙趣味和多元的意識形態,占領了華人通俗文化的制高點。王晶的成功源于此,但局限也在此,港片大浪退后,他成了遺老,守在當初的世界不出來也出不來——當然這樣的香港影人遠不止他一個,但作為領袖級人物,在中國電影業狂飆突進、好萊塢大片船堅炮利的大局面里,他(以及劉鎮偉黃百鳴們)也就成了香港電影“炒冷飯”和“濫而爛”的代名詞。不過,《大內密探靈靈狗》《財神客棧》《大上海》《澳門風云》先后在“國內”大賣,其實證明,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趣味,即便打了若干折扣,在今天的中國市場依然受歡迎,哪怕透著一股分明的“過氣的氣息”——看看這些“中國味”“歷史味”十足的電影主題,精神上和當年TVB電視劇熱衷于金庸小說、熱衷于神州傳奇多么的近似,你就會明白,和現實狀況一樣夾生的“國際化大都市”題材,并未而且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得了鄉土的、傳統的中國故事,以及為什么當杜汶澤們言必稱“大陸”,支持“占中”的時候,王晶們會說“國內”,反對“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