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坐在我對面,講述美麗的愛情,時不時問我“是不是太冒險了”,語氣滿滿的忐忑。
在我身邊,充滿了這樣害怕冒險的人。姑娘們過了20歲,就會傾向于在非常愛卻不穩定的男友與不反感但具備結婚條件的相親對象中間選擇后者。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大多數中國男女青年的愛情觀還停留在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層次,僅僅比找個異性暖被窩、生孩子的生理需求高出一級。過了這么多年,走了這么一小段路,你還敢嘲笑自己的爺爺奶奶們第一次見面就洞房,第一次上床就懷孕?
整個社會的安全感缺失,折射在愛情上,是捕獵型選手充滿整個愛情市場。每個人都在尋找心儀的獵物,而這個尋找過程,有著嚴格的程序化管理與標準化流程,與愛情相悖。
愛情是隨意的,見到一個人,除了姓名性別,其他一概不知,卻認定前生與他相識,一見鐘情既不是異想天開,也不是耍流氓,而是愛情最美好的形式之一。為了愛,不顧一切地完成一件過去沒有勇氣完成的事,學習鋼琴,為了彈一首歌給他聽;學習烘焙,為了做一只獨一無二的生日蛋糕;減肥,為了輕盈地奔跑在探望他的路上;周游世界,為了心里藏著一個人,走遍萬水千山。
如果你是一名捕獵者,以上純屬浪費表情,找到條件好的、撲倒,然后一輩子吃喝不愁,偶爾閑愁,其他的想法都是多余。即使他的條件差強人意,也會被當作潛力股來培養,讓他去為了所謂兩個人的未來拼命賺錢,在30歲不到的時候,所有夢想都被掐死了。
在中國,弱智的韓劇總能讓人哭得稀里嘩啦,因為它讓苦逼的捕獵者意外邂逅華麗麗的愛情,開始一場過山車式的冒險,時間一到,大家皆可全身而退,盡享榮華富貴。
停留在為生存而擇偶階段的人們,只喜歡虛偽的冒險。
愛情什么時候才可以不排斥冒險?當我們將它看做是一場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的需要,而不僅僅是提供生活必需品的途徑。
一位名叫Jack Hyer的美國男青年花費四年時間,周游26個國家,剪輯了一段求婚錄影,送給他的女朋友Rebecca。他說:“我曾經經歷過很多的冒險。我曾經騎在大象和駱駝的背上旅行,我曾經徒步到達過地球上最低洼的山谷,也攀爬過不少最高的山脈。但是,愛上了Rebecca才是我人生中最美的冒險經歷。”
愛情給予Jack最重要的東西不是房子車子孩子,而是勇氣,環游世界的勇氣,他為愛而去冒險,冒險卻豐富了他的人生。
為愛而做一件事,表面上是付出,其實是借了愛的翅膀飛翔,即使減肥這種聽上去很低端的“事業”,你最終獲得的健康與苗條也是誰都拿不走的。
有許多時間去進行一場長途冒險,是年齡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如果足夠年輕,甚至可以像Jack一樣,為了在一起而冒險離開。人類最高級別的安全感來自于自我價值的實現,即使失去愛情,我們也不會一無所有,因為在擁有愛情的這段日子,我們成就了更好的自己,這才是愛情的至高境界:進可攻,退可守,生命從沒有白白浪費。
愛情并不負責為我們提供一張年老時安穩的床鋪與盡職的看護,那是養老院的職權范圍,它只為了讓我們經歷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在愛情里面找到過去從未正視過的那一個自我。如果你以這樣的目的去愛,最不好的結局只是沒有在一起,而從不存在愛情的失敗。愛情怎么會失敗呢?那場華麗的冒險,我們身披獸皮,手拿弓箭,走過叢林,經過沙漠,懂得了馬鈴薯的一百種做法,懂得怎樣去愛,懂得走出悲傷的捷徑。冒險的樂趣從不在于結局,僅僅思考結局的人,是生活的苦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