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90年代,工程設計領域掀起了一次“甩圖板”運動,讓工程設計從手工繪制轉變為計算機輔助設計。在這個過程中,二維設計軟件(比如二維CAD)在中國得到了迅速普及,大大提高了設計效率。不過,“甩圖板”只是讓設計工作從純手工變成了借助電腦完成,后期的工程施工、交付和維護依然還要依賴工程圖紙,這不僅造成了浪費(很多設計信息沒有保留下來),而且其效率也很低。近年來,業界開始倡導“數字化設計”,也就是要甩掉圖紙,從設計到工程施工、交付及最后的維護,全部實現數字化。
“經過多年的努力,設計領域已經完成了從手工制圖到計算機輔助制圖這個轉變,下一個轉變就是從傳統的分散式的設計思路向集成了各種數據、各種信息的三維設計轉變。應該說,目前各個設計院、工程公司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這個轉變需要時間,可能會有很多阻力。”河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數字化工程中心主任潘誠告訴記者。
應該說,目前數字化設計已經迎來了一個非常好的時機。首先,從工程設計方的角度看,大多數有一定規模的工程公司、設計院都已經具備應用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工程應用的能力,雖然在整體解決方案方面可能還有待完善,在效率上也有待提高。其次,從三維軟件供應商的角度來看,目前,絕大多數供應商都提供三維設計軟件,并且將三維設計作為戰略重點。
“Bentley公司一方面不斷優化和改進三維設計軟件本身,如采用了新的圖形平臺和新的數據庫等,提高三維設計的效率;同時,我們還與中國本地合作伙伴共同開發更能滿足本地特殊需求的解決方案。”Bentley公司建筑、電力及工廠行業全球副總裁Ken Adamson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本地化已經成為Bentley的一個重要戰略。
值得一提的是,Bentley還推出了一些創新性的技術來支持數字化設計和數字化交付,i-model就是其中之一。i-model是Bentley發布的一種帶有工程信息的信息發布格式,借此可以很方便地瀏覽、查看一個圖形或者模型。
“三維信息模型設計強調對信息的創建、校核及優化。當信息模型被傳遞時,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用,在這一點上,i-model可以將無用的冗余信息去除,簡化模型的表達,從而使數據輕量化。同時,i-model具有自我解釋的功能,即不依賴于任何設計環境就可以被其他客戶端及應用端查看。”Ken Adamson解釋說,i-model技術對信息模型的數字化交付非常有幫助,可以將信息模型完整地進行傳遞和表達,從而避免了過去單純圖紙而造成的理解差異和信息丟失,通過移動設備或通用的客戶端就可以查看完整的信息模型,從而保證了信息的正確性,提高了項目實施的效率。
不過,數字化設計的普及當前還面臨很多困難,其中一個阻力就是中國設計、施工分離的體制,其次是國家層面還缺乏有關數字化交付的標準,另外,在解決方案方面也有待完善。
“目前,設計單位采用數字化設計的主動不足,因為絕大多數業主要求交付的都是二維圖而不是三維圖,也不會為三維設計多支付設計費,而采用三維設計是會增加成本的。這不利于三維設計的普及。”潘誠說。
潘誠認為,實際上,數字化設計的最大受益者恰恰是業主,其次是施工單位,而設計院受益最少。值得期待的是,目前設計單位都在向工程公司轉型,集設計、施工于一體,這將有利于三維設計的普及。
數字化設計的普及當前面臨很多困難,如設計、施工分離的體制,缺乏數字化交付的標準,解決方案還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