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32歲。因呃逆1wk入院。患者于1wk前因情緒波動后出現頻繁呃逆,同時伴有惡心、嘔吐、眩暈,行走似醉酒步態,向左傾斜,經用阿托品,安定及利多卡因治療未見好轉而入院。查體:T 36.4℃,P 88次/min,R 18次/min,BP 17.5/10.5kPa,神志清楚,語言流利,扶入病室,查體合作,左側Horner征陽性,左上肢肌力V級,右下肢輕癱試驗陽性,四肢肌張力正常,右偏身痛覺減退,左手輪替試驗陽性,左跟膝脛試驗不準,閉目難立征陽性,病理征未引出,頸軟,心肺,腹均無異常。核磁共振報告:延髓背部外側部梗塞,診斷左側延髓背部外側綜合征。經給予甘露醇降顱壓,脈栓通擴血管治療,呃逆逐漸緩解,行走自如,但遺有左瞳孔略縮小左顏面部少汗。
2.討論
呃逆的反射中樞位于第3~5頸髓節段,傳入神經是迷走神經、膈神經及第6~12胸交感神經的向心纖維;傳出神經是膈神經和支配聲門及呼吸輔助肌的離心纖維。有資料認為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呃逆,在病初就出現主要見于延髓附近病變,如延髓背外側綜合征、腦干出血、腦室出血和小腦出血等。延髓外側綜合征是由延髓外側動脈閉塞引起的。延髓外側動脈主要是指小腦后下動脈的延髓支。由于小腦后下動脈支的分布區有一定的變異性,并且供應延髓背外側的分支很多、來源不同,故血管閉塞時梗塞可以發生在延髓的外側部、后部或兩者均受累,其中以延髓下段外側部最常受累。此區域內有:①疑核、迷走神經背核、弧束核、前庭外側核以及三叉神經脊束核等神經核團;②脊髓丘腦束、三叉神經束、繩狀體、橄欖小腦束和紅核脊髓束等纖維束;③有網狀結構及行走于網狀結構中的自主神經,其中以交感神經纖維為主。該病例:①由于影響到前庭神經核,出現眩暈和惡心嘔吐等前庭神經刺激癥狀;②繩狀體受累出現同側肢體小腦共濟失調體征;③至瞳孔的下行交感神經纖維受阻斷,出現同側的Horner征;④已交叉的脊髓丘腦束和未交叉的三叉神經束(核)均在病損區內因而有同側面部及對側軀體的交叉性淺感覺障礙;⑤病變在錐體交叉以上,側肢癱在對側;⑥病變刺激迷走神經背核出現頑固性呃逆。故治療呃逆應找出病因,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