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經期痛經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身心疾病,而有效的預防與護理是治療該疾病最佳方案,患者可借助中醫療法、理療、精神心理、飲食、運動等方法來緩解與預防痛經。
【關鍵詞】女性痛經 護理 預防
痛經指的是,女性在經期前后及過程中腹部出現和行經有關聯的疼痛,癥狀明顯的話可影響女性正常的生活與工作。有調查數據顯示,女性中存在痛經癥狀者占48.1%,其中有9.8%的痛經患者在經期需要借助藥物并臥床休息以緩解疼痛,并且在調查中發現有過痛經經歷的女性占81.2%。所以,對痛經的女性來說,預防與護理工作非常必要。
1、一般預防與護理
一般預防與護理涵蓋三個內容:飲食習慣、體育鍛煉、精神心理。筆者將對其做詳細論述。
第一,飲食習慣。由于女性經期痛經與飲食習慣有一定關系,因此,在預防及護理痛經的過程中,應合理調整飲食習慣,以提高預防與護理的效果。具有痛經習慣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應適當吃一些含有高碳水化合物及維生素E的食品。
第二,體育鍛煉。對月經量較少的女性來講,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可加快子宮內膜的剝落速度,有助于經期健康;可緩解痛經病人子宮發生痙攣的程度,有助于提高痛經的治療效果。但是,在行經期間的參加體育運動也有講究,一般情況下適宜參加慢跑、打拳、體操、乒乓球等項目,并且還應適當縮短運動時間,減少運動量,通常以感到疲勞為最佳強度。
第三,精神心理。由于痛經患者的體質、精神狀態、個體痛域等各不相同,因此疼痛程度也有很大差異。針對原發性病人來講,其應先擺脫心理負擔,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給予其疏導與心理安慰,緩解病人的焦慮與抑郁癥狀,加大衛生宣傳力度,讓年輕病人了解更多的心理衛生信息。針對疼痛程度輕微的病人來說,在經期應盡量臥床休息,并在小腹位置放置暖水袋,確保子宮肌肉處于松弛狀態。特別是對青少年女性來說,其身體正在快速發育之中,常常因為精神壓力大、學習負擔重等原因,導致情緒不穩定、精神不集中,這就是因其子宮收縮始終處于不協調狀態的原因。
2、理療
在預防與護理女性經期痛經方面,可使用的理療方法有很多種,針對不同的痛經人群及癥狀應選用與之相對應的理療方法。①推拿按摩。護理人員可用雙手掌的根部揉搓患者腰部,用拇指依次按壓病人的關元、腎俞、肝俞等穴位數秒鐘,接著揉按患者的命門等穴位,一直按壓到患者腹部微微發熱,然后再按揉患者的三陰交、太溪等穴位。②激光照射穴位。需要用激光照射的穴位有子宮穴、三陰交穴等,照射時間為每個穴位4分鐘左右。從月經中期開始照射,每兩天照射一次,一個療程為5次。③電熱神經法。使用電熱刺激神經時,每次時間為25分鐘左右,每天2次左右,累計10次為一個療程。④灌洗陰道。針對已婚的痛經女性來說,可使用熱水灌洗陰道。
3、藥物治療
針對痛經十分嚴重的女性來講,如果一般療法與理療都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話,可適當選用一些刺激、鎮靜解痙藥、鎮痛藥進行治療。①硝酸甘油,在痛經發作時,可在腹部貼上一份硝酸甘油貼,每天貼一貼,直到痛經癥狀完全消失。②2.4mg的β受體阻滯劑沙丁胺醇,每天吃3次。③前列腺合成酶抑制劑:每次行經之前就來時服用該藥,連服3次左右,效果好并且十分安全。④性激素。服用避孕藥以有效抑制排卵,并刺激子宮內膜快速生長。⑤解痙止疼藥。比如索米疼片、阿托品、顛茄、舒樂安定片、安定片、阿司匹林等。
4、中醫護理
在西醫角度來看,預防與護理原發性痛經,用鎮靜、止痛類藥物,可快速緩解痛經癥狀,但是療效短,并且副作用很大。從中醫方面來講,女性經期痛經的主要原因是氣血不暢、氣為血帥,氣滯血瘀、氣行血行。因此,可采用針灸與中藥療法對其進行與防護及護理。
第一,針灸。借助針灸療法,以體針為主,搭配艾灸及耳針,實、虛兩證,療效顯著。
第二,中藥。借助辯證施治檔案堆患者進行預防與護理。①血瘀氣滯類型。可用核桃仁、香附、五靈脂、延胡、赤芍、川芎、當歸各9克,枳殼、烏藥、丹皮各6克,甘草3克、紅花5克。丸劑:得生丹、加味逍遙丸。②凝滯寒濕類型:白芍、牛膝、當歸、涪陵、白術、黨參各9克,丹皮6克,桂心、甘草各3克。通常使用的丸劑是艾附暖宮丸。③血虧氣虛類型。白術、白芍、茯苓、黨參、當歸各9克,甘草3克、川芎6克、熟地12克。丸劑:人參養榮丸、婦科金丹。用藥方案:在經期或者經前服用,每天1劑,分早晚兩次服完,每月累計服用6計左右,通常情況下服用兩個月左右。
總之,制定女性痛經的預防及護理方法,應依據患者的痛經持續時間、開始時間、疼痛性質、年齡、病史等因素,仔細檢查、綜合分析。另一方面,預防女性痛經應從行經之前就開始采取措施,直到經期過去之后才能取消預防與護理措施。尤其對是中年女性來說,不要覺得自己暫時沒有痛經癥狀就輕易放松警惕。所以,中青年女性應該做好個人衛生工作,采用正確的預防護理方法,如果出現痛經癥狀,就需要及時進行檢查并配合治療,以免耽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參考文獻:
[1] 張凱. 痛經的經方研究進展[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1(06)
[2] 李海霞. 痛經的中醫治療研究[J]. 吉林中醫藥. 2010(12)
[3] 王芳. 痛經的中西藥治療研究概況[J]. 新疆中醫藥.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