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是社會民俗的約定,是推進社會文明的一個手段。中秋節是濃縮了幾千年儒家文化現代非物資遺產的活化石,它以獨特的血親團圓為基礎,將民族團結和國家一統融合于儒家“團圓文化”之中,造就了東方式的、強大的“思親”“思鄉”文化流。
中秋節的來歷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皓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于《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魂圓,故日中秋。”
有人則認為,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攜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后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日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一個月中間的一天。
《周禮》中出現過中秋這個詞,但它指的不是中秋節,而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漢代有“秋節”,時間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類書里有四時十二節令的記載,也沒有中秋節,但唐詩中已出現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韋莊《送李秀才歸荊溪》)。第一次對中秋節作了明確記載的是南宋人吳自收,他在《夢梁錄》一書中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書里還描寫了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賞月逛夜市的盛況。
月餅圓文化的內涵
月餅是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節日特色食品,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征著團圓和睦,是中秋節這一天的必食之品。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于唐朝開始。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時至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
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于唐朝開始。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后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戀。
漢族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據說起源于唐代。《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日團圓餅也。”經過元明兩代,中秋節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義。經清代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品種上都有新發展。原料、調制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現在,月餅不僅是別具風味的節日食品,而且成為四季常備的精美糕點,頗受人們歡迎。
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并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于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劃,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
明代起有大量關于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后,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中秋團圓”是中華民族血液中流淌的文化音符
在中國文化里,“月亮”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她負載著悠久的神話傳說和深邃的文化內涵,啟示著中國古老的哲學和藝術。中國早期文化源于人們對太陽的陽剛與月亮的陰柔的想象,后羿射去暴烈的九日后,人們對太陽剛烈的崇拜漸漸地被月亮的陰柔所折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陰陽平衡觀。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陰陽魚太極圖被稱為世界第一文化圖騰,它融化在中國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滲透于五千年古國文明的最深處。
月亮乃中國人向往之地,她生來就對中國哲學具有啟蒙意義。嫦娥服下不死藥登月后引發的月下相思、中秋團圓,左右了中國文人思維和文化的走向,吳剛砍伐的月桂樹“樹創隨合”的奇異能力,給中國哲理暗示一種不死的生命精神。月亮的盈虧晦明循環,不僅支配著華夏民族的生產與生活,還給民族注入了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寧靜的智慧品格和天人和諧的追求。
遠古時期,中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據《禮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暮夕月”,每逢中秋夜,國家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大典。中國文化對月亮的崇拜,直接體現在農耕時代依據月亮的圓缺制定的“中國農歷”。中國歷法巧妙地把季節轉換與農事結合起來,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間的中心位置,顯示出人是天地和諧的主題。
中秋時節,每個家庭都對著天上一輪皓月,觀賞祭拜,思念親人,企盼團圓的習俗,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團圓,在血親相思的人性情懷上的文化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一個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時刻作為民族的節日,把追求人與宇宙的和諧,運用到家庭團圓、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上,體現出中華文化的深邃與幽遠。
數千年來,每當皎潔的明月懸掛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時波瀾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緒翻涌翩躚,無論你在地球上多么偏遠的角落,只要你發現有人在此時吟唱唐代名相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你就能從他那凝重的臉上,看到那烙有中華民族印記的血脈團圓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蘊含著民族情感的寧靜與淡淡的感傷。
“中秋望月”的文化輻射能力和經濟能量有多大
盛唐時代,中秋祭月被唐太宗指定為固定的國家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的家國同慶“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宏大氣勢,中國人的思親圖騰也從單一的吃“月餅”逐步演化為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慶典活動。豐富的慶典活動,打造出血親團圓、民族團結的祥和氛圍,顯示了中華民族對團圓的期盼以及團圓的凝聚磁力。
中秋節作為民間節日盛行于宋朝,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中秋佳節,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掛彩,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舉家登上樓臺,擺上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共同賞月敘談,祝福遠方的家人。這就中國最早“團圓經濟”,有了這個強大的經濟載體,“中秋望月”才真正具有自身的經濟輻射、文化傳播的功能。
中秋節在儒家文化的滲透下,在的濃墨下,祭月的成分,祭祀的色彩也漸漸地淡去。月色的朦朧、嬌美引發歷代文人雅士無限遐想,中秋明月高懸出恰恰成為天涯海角的游子們的精神依托。著名詩人王維寫下了“獨在異客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絕句,記載了華夏民族獨特的思鄉“情節”,揭示了人類最純真、最本源“天人合一”的思親“圖騰”。從此,“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成為傳承東方文明“紅絲帶”,無論你漂泊在天涯海角,“思鄉”就是你的民族印記。
淡淡的月光世界塑造出中國人的審美境界和意趣。面對柔潤晶瑩月色,我們傾訴著一切的煩惱郁悶、歡欣愉快、人世憂患和生死別離,似乎在這里我們的一切情感都能得到寄托。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感,賦予中秋節新的文化內涵,理清了民族文化傳承的內在脈絡,將中華文化的增長基因有效的注入中秋團圓節日之中。
唐宋時期,文化的繁榮使文化第一次從藝術家獨立的心理享受,走向了大眾,為市場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節日“探親經濟”,這也是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中秋團圓經濟。把文化融入到經濟之中,以強大的經濟為載體,增強儒家文化輻射能力,使中國儒家文化呈現出的短暫繁榮景象,也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儒家文化承載著中華古老的哲學思想和強大綜合國力,影響著世界。改變了東方。
“團圓文化”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胎記
月亮的盈虧晦明,循環不斷孕育了中國哲學對生命不息的精神追求。月亮的柔和與寧靜,模糊了人們的視線,但卻為中國文化提供了含蓄、清逸、淡遠、寧靜的藝術境界,塑造出中國人性格和感情上的陰柔。儒家文化的溫、良、恭、儉、讓,實際上就是民族內向性格的表象,它在用含而不露、溫文爾雅去塑造君子的理想人格的同時,也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月亮盈缺循環的超穩定因子,也成為中華民族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落后挨打的思想癥結。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文化的交融主要表現在各種民族對普世價值觀的認同和吸納。我們盤點中國傳統文化不能脫離這個前提,我們在強力吸納現代文化的精髓的同時,還要推介和輸出自己民族獨有的、具有人類共享意義的價值理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能體現儒家文化精髓的“天人合一”理念,已將人性中最具本源意義上的血緣相親,深深地浸透于中秋月圓之時,血緣團圓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胎記”,也是對人類本性文化的貢獻,它將有力地促進人類的和諧與進步。
傳統節日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禮和儀式,它承載著民族文化的血脈延綿不斷,流淌出民族獨具的、寧靜致遠的精神氣質,雖然它沒有太多的驚人之舉,但它卻深深嵌入民族的血液之中,支配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唐代大詩人李白通過月亮抒發了人生的短暫和自然的永恒的感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以及眾多文人墨客對月亮的吟唱,為“中國月亮”賦予厚重、幽遠的文化內涵,它能讓中國人感慨千年,至今仍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市場穿透力,恰恰印證了血脈相思的人類普遍認同,預示著“團圓文化”將由中國走向世界,成為構建和諧世界的文化預設。
中秋節是濃縮了幾千年儒家文化現代非物資遺產的活化石。我們只有站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高度,才能把傳統文化中最具有傳承活力的文化精髓,根植于市場多元文化的沃土之中,不斷創新儒家文化的表現形式。我們還要發揮文人墨客的自有創作熱情,以藝術的手法不斷賦予“中秋望月”時代內涵,幫助人們找回“中秋望月”的現代感覺。我們也只有把傳統節日儀式與民族文化、市場文化、國際文化的傳播方式接軌,才能在市場文化的平臺上,培育出具有民族文化印記的、具有強大市場輻射能力、具有人類普世價值的“中華團圓文化”。
(編輯 朱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