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是身體健康的信號。每次排完便,都要回頭看,了解大便情況。身體出現問題時,大便的表現很直觀:太臭、太干,太硬、太少,出血、腹瀉以及發生便秘。
糞便的性狀與腸道功能息息相關。腸道會對糞便水分進行重新吸收,正常運轉狀態下會吸收1350毫升水分,當腸道運轉加速時,則水分吸收量減少到500毫升,而當腸道蠕動減慢時,水分吸收量增加到1450毫升。
正常的大便為堿性,且在結腸存留時間越長,堿性越低,酸性則升高。稀便是酸性的,可刺激肛門周圍皮膚疼痛。食用辣椒或飲酒可引起肛門直腸反應性充血,使痔瘡急性發作,造成排便困難,增加大便在腸道內的滯留時間。在排便的過程中,屁是一大“助力”。結腸內氣體約100毫升,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氫和少量氧氣,其臭味主要來自甲烷和硫化氫。一個人消化功能不好時,大便往往很臭。如果處于太空船等密閉空間內,持續多日不停放屁而不對空氣加以妥善處理的話,屁中含有的可燃性氣體不僅會令身處其中的人們中毒,還會引發爆炸或火災。
有幾個因素關系到排便是否順暢:腸內氣體可使結腸輕度膨脹,幫助蠕動,氣體越多腸的活動度越高,腹內還可察覺微細的噼啪腸鳴,氣體過多時使腸壁擴張,牽拉神經從而導致疼痛;將糞便推向遠段結腸的蠕動,每日持續2~3次,以每分鐘1~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進到左半結腸,到乙狀結腸貯留;由胃結腸反射或體位反射而引起結腸總蠕動,以每小時10厘米的速度推進,糞便進入直腸內,蓄積足夠數量時(約300克左右)對腸壁產生一定壓力時則引起排便反射。
便秘的準確定義很難下,臨床上前來就診的患者主訴有很多:排便困難包括排便費力、大便干硬、有排便不盡感、梗阻感等,而醫生經常僅根據患者是否存在腹脹/排氣、每周大便是否少于3次以及是否需手法輔助排便,來診斷患者是否存在便秘。簡單概括起來就是3點:大便減少、太硬、太難排。如果這種情形持續6個月以上,就屬于慢性便秘。有些嚴重便秘的患者,一個月排便次數還不到4次。
導致便秘的原因很復雜,比如年齡和與性別相關的生理結構因素。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便秘發病率最高的是30~39歲人群,其次是60~70歲和40~49歲。總的來說,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便秘的困擾,不僅發病率更高,而且嚴重便秘者更常見。
多種藥物也可導致便秘。特別是一些有基礎病又患有慢性便秘的老年人,服用多種藥物時一定要特別關注藥物的副作用。體液補充和纖維素攝入不足、體力活動不夠、生活地點改變或濫用輕瀉劑等,也可導致便秘。
有些病變也會導致便秘,例如痔瘡、復雜性肛瘺、肛門狹窄、結腸狹窄、糞性潰瘍、完全的結腸無動力、直腸膨出、全盆底下垂、直腸前凸、小腸疝、子宮脫垂等,都會導致患者無法正常排便,出現便秘。
在導致便秘的諸多因素中,長期抑制便意最容易被人們忽視。排便反射是一個復雜的綜合動作,它包括不隨意的低級反射和隨意的高級反射活動。人應該尊重自己的自然屬性,不要刻意壓抑。如果一個人經常在有便意的時候強忍不拉,慢慢地,忍便的時間會越來越長,到最后就會演變成“有便也難拉”。
經常有家長反映,小孩尤其是小女孩由于上廁所動作不利落,無法在短暫的課間休息時間內排完便。于是,為了避免尷尬,孩子寧可在校期間不上廁所,挨到回家才排便。有名在校住宿的中學生甚至形成了”每周末回家排大便”的規律,一次拉完一周的便量,豈有不便秘之理?
對于不愿在校排便的孩子,家長應予以積極地心理疏導,幫助孩子克服“畏懼如廁”的心理障礙,平時要對孩子進行排便訓練。同時,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也應針對小孩子的身心特點,延長如廁時間或增加如廁場所。家長要正確地認識小兒便秘問題。如果寶寶尤其是吃奶粉的孩子,出現持續兩周的球狀、硬結大便,且一周排便少于兩次,家長應該考慮更換為容易消化的奶粉,已添加輔食的寶寶則應考慮增加米粉的攝入量。如果情況仍不好轉,應盡快到醫院專科進行檢查,排除先天性巨結腸、腸狹窄、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的可能。
在成年人中,不正確的如廁習慣也會誘發便秘。有些人上廁所時愛看報紙、玩手機,分散了注意力,造成“久蹲便難出”,有些人上廁所半個多鐘頭都無法解出大便。上廁所時要“全心全意想著排便”。一般早晨起床和餐后兩個小時內,結腸處于較活躍的狀態,每天可盡量在晨起和餐后兩小時內培養規律的排便習慣。
多數便秘患者存在膳食纖維素攝入不足的問題。據世衛組織的建議,人均攝入膳食纖維量不低于27克。2000年中國營養學會頒布的膳食纖維每日適宜攝入量為30.2克。而實際上,我國城市人口人均攝入纖維量為11.6克,農村人口人均攝入量為14.1克,還不到推薦攝入量的一半。對于因膳食纖維素攝入不足造成的便秘,通過調整生活習慣,一般都能得到改善。要注意飲食多樣化、不偏食,多吃新鮮蔬果,每天纖維素的攝入量最好保持在25~35克,相當于一斤菜心、一碗燕麥加上一個蘋果的量。
時下許多人喜歡吃“麥片”作為健康食物,這里混淆了一個概念,燕麥跟普通的麥片不一樣。一碗燕麥粥所含的纖維素大概是5克,而普通即食麥片已經去掉了很多纖維素,一般3斤所含的纖維素才能達到這個量。近期的研究認為補水也是緩解便秘的一個關鍵因素,眼下天熱人們失水較多,每天每個成年人水攝入量最好在1.5~2.0升左右。
除了飲食,預防便秘還需要適當運動,特別是老年患者,身體機能減退,胃腸蠕動放緩,運動有助于促進胃腸蠕動。
(編輯 劉哲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