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我國技術創新的主要載體和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以創新帶動就業、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影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因素,探討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本文借鑒和采用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從自組織機制、動態技術創新能力和政策環境三個方面,探討影響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成長的主要因素及之間關系,并針對現今政策環境的一些不足提出建議,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科技型中小企業 自組織機制 動態創新 政策環境
0 引言
信息科學和技術發展方興未艾,依然是經濟持續增長的主導力量,我國目前還不是經濟強國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創新能力薄弱。科技企業的核心內容就是創新。熊彼特指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弗里曼認為,技術創新是一技術的、工藝和商業化的全過程,其導致新產品的市場實現和新技術工藝與裝備的商業化應用[1]。
1 創新的三個方面及其關系
在目前的學術理論中,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研究有王延峰的創新矩陣層次結構[2],李勇的科技型中小企業SWTO分析[3]等模型分析。本文將創新分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環境創新三個方面。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前提,技術創新是環境創新的促成因素,環境變化又會引發新一輪的信息改革,就有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環境創新的循環。在科技中小企業集群中這三個創新是最重要的。從環境變更來說,科技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資金及知識產權保護,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從技術創新來說,不變的技術對于科技型企業是負增長效益,企業只有不斷更新技術才能在競爭中生存。科技企業有自組織機制的特性,用自組織機制的方法來研究自組織機制中的內外因素,可讓企業能更有效的管理。同時,自組織和他組織不同時期不同比重,在一定條件下,需要外界干預才能使企業運行機制往預期方向發展。因此,本文給出三方關系圖如圖1所示。
2 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動態創新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技術創新成了關注的焦點。熊彼特指出,技術創新是指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其中包括了引進新產品,引進新技術,開辟新的市場,控制原材料新的來源。技術創新不僅僅是傳統上的技術變革,而是在生產的各個方面都有可能存在技術創新。技術優勢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動因之一,更是高科技企業的生命線,能夠保持有高水平的技術優勢就必須要有良好的技術創新能力。動態創新是指根據市場機制不斷改進,適應需求,以及在原有技術基礎上加以改革的技術創新。
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發展存在著以下幾種因素。①投入能力要結合創新理念。投入包括人才、資金、信息、設備的投入,科技企業的創新方式從產品角度有研發新產品創新,原有產品基礎上的創新;從企業角度有企業獨立研發創新,企業的合作創新。②反饋機制——動態技術創新的基礎。動態技術創新要求在每一次的技術投入中,都需要有對投入市場之后的反饋機制。對獲取的信息過濾提取,得到有利于企業發展提升的優勢后,再一次循環進入企業的運行機制中,保證了企業能夠在每一次的運作中都能積累一定的技術優勢。③提取技術優勢——提升企業價值。把一次運行機制看作一次系統,那么提取技術優勢就是通過一次次這樣的子系統來實現的。提取技術優勢不同于子系統中的反饋機制,它包含制度創新、設備創新、環境變革帶來好前景等,使企業能夠有更好的收益。根據以上幾點,得到了科技企業的運作機制結構圖。
■
從圖中可以看到,企業有多次創新和過濾機制,反饋機制在每一次運行子系統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在一個個子系統下,技術優勢囊括了所有創新機制,在創新基礎上,企業提出目標,對于科技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次穩定提升的機會。
3 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自組織機制
3.1 科技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的自組織特征。①科技企業創新系統是開放的系統。主要從事高新科技產品的研制、生產、銷售,這個過程中,必須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通過反饋機制進行調整,以適應外界環境變化,創新能力提高。②創新系統的各構成要素的作用是非線性的。系統整體功能大于各構成要素功能機械相加的總和。創新主體上,創新成果是通過個人、群體的各種思想碰撞而成,有協作有競爭,是非線性的。創新動因上,外因素會引發創新,在一定條件也會限制創新。創新過程上,不斷進行市場需求分析,通過反饋機制反復修改設計,從而是非線性的。③創新系統是遠離平衡態的。創新系統中,創新者有不同思維特性,創新知識與物質分布、創新信息與創新機會的分布、創新資源的分布及創新成果在個體與職能部門的分布都是不平衡的。個體之間、職能部門之間都存在差異,差異使這些成員相互競爭,向有序方向轉化。④企業創新受內、外因素影響。內外因素的變化影響企業創新,使創新過程偏離正常軌道,出現漲落。當創新系統處于穩定態,系統能經受內、外漲落沖擊且能吸收漲落和有利信息。當創新系統處于臨界點附近,大的外環境沖擊使系統中的漲落運動引起的擾動達到或超過一定閥值,原有系統結構破壞,要重新配置系統要素,就會出現新的有序結構。
3.2 自組織理論對科技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啟示。①建立企業的自主創新系統。讓自主創新成為自行活動、自我創新的自組織系統,積極與外界進行物質和信息的交流,使企業創新成為開放的自組織系統。②企業創新系統變為能自我發展的耗散系統。耗散結構是形成自組織的必要條件,創新系統具有耗散性,才能成為自組織。首先,企業創新要有開放性,引進負熵流來抵消企業創新過程中產生的正熵流。其次,企業創新要遠離平衡態。處于平衡態會造成企業處于僵死狀態。最后,使企業創新成為非線性系統。物質內在的非線性是耗散結構的微觀特征和其自組織的內在動力。③有效利用漲落使企業創新達到有序。漲落是形成自組織的動力機制,在一定條件下,非平衡和非線性系統通過漲落,使系統從無序變成有序。創新過程中,受到內外因素影響,這些因素成為企業創新中的漲落。因素的積極、消極影響,通過利用漲落機制,形成積極的干擾機制,使系統向有序狀態發展,限制消極的干擾機制,避免企業創新陷入混亂狀態[4]。
4 政策環境與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
科技企業自主創新受內外因素影響,內因是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基礎,外因為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提供了外條件。外因素包括政策環境、法律環境、社會服務環境、市場環境和金融環境[5]。目前,與科技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相關的有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知識產權保護。
4.1 財政政策。財政資金規模小且相對分散。中央財政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總規模每年不足20億,難以適應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稅收優惠措施少、政策收益的覆蓋范圍小,部分政策的制定比較粗糙,容易形成對中小企業的歧視;很長一段時間內,財政政策一直向大中企業傾斜,導致中小企業市場競爭條件不平等[6-7]。
因此,加大對科技中小企業的預算投入,各級政府盡快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并加大資金注入量[8]。完善稅收優惠政策,拓寬稅收優惠的覆蓋范圍,加大技術成果轉化、技術開發環節和提供技術服務的稅收優惠[9],考慮科技中小企業分布的區域不均衡,對科技中小企業發展較低的地區更多的稅收優惠。加大政府采購領域和對科技中小企業的傾斜力度,降低科技中小企業參加國家采購的準入條件,優先考慮采購科技中小企業的產品。
4.2 金融政策。科技中小企業融資難,除了科技中小企業具有的資本規模有限、內部財務規模不健全、經營風險大、信譽度偏低等自身缺陷,金融體系不健全是另一個主要原因。銀行為了自身利益,很少對風險大、經濟實力較弱的科技中小企業進行服務;資本市場融資渠道窄,難以通過資本市場公開上市籌集資金;中小企業的信用受到金融政策的歧視,貸款條件較為苛刻。
因此,建議完善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設立信貸擔保機構,提高科技中小企業獲得信貸的機會。加快多層次證券市場建設,加大其上市公司數量,發展科技中小企業股票和債券市場的發展,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政府引導金融機構的信貸向科技中小企業傾向。
4.3 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從企業自身來說,科技中小企業維權意識薄弱,不注重商標保護。從政策來說,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科技型中小企業難以阻止假冒商品濫用企業商標。
從企業方面來說,要對企業商標進行注冊,對產品加上仿冒標簽。政府層面一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科技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二要借鑒其他先進國家的經驗,完善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
參考文獻:
[1]百度文獻.創新[EB/OL].[2013-2-1].http://baike.baidu.com/
view/15381.htm.
[2]王延峰,謝富紀.企業動態技術創新矩陣層次結構模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4(1).
[3]李勇,趙鳴.科技型中小企業SWOT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7):84-87.
[4]孫中紅,田寶國,傅杰,等.基于自組織理論的企業管理[J].商場現代化,2005(450):16-17.
[5]畢克新,王筱,高巍.基于VIKOR法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113-119.
[6]范柏乃,班鵬.基于SD模擬的企業自主創新財稅政策激勵研究[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8,3(30):49-56.
[7]韓莉.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財政政策研究[A].科技管理研究[C].2010.
[8]盧望平,饒文英.淺析我國現有中小企業財政政策體系的缺陷及出路[J].企業家天地,2009.
[9]劉小川.論我國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財政政策扶持體系[J].南京師大學報,2006(6):58-62.
[10]胡舒立.溫家寶: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EB/OL].財新網,2012-09-11.
[11]黃蘊潔,肖新華.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及對策分析[EB/OL].[2013-3-25].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0/88217.html.
[12]袁涌波.知識產權制度對技術創新活動的作用機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4):93-97.
[13]黃亞平,王曉燕.試論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EB/OL].[2013-3-25].http://www.studa.net/qiyeyanjiu/120505/
10570311-2.html.
基金項目:鐘瑞瓊,姜靈敏,蔣吉頻等.研發外包的機理、模式和創新績效的研究,2011年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1B040400015;鐘瑞瓊,姜靈敏,蔣吉頻等,廣東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模型研究,2012年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2B040301026。
作者簡介:蘇珊(1992-),女,廣東廉江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信息學院在讀本科生,主要從事自組織方面的研究;郭韻宜(1991-),女,廣東番禺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信息學院在讀本科生,主要從事數學模型方面的研究;鐘瑞瓊(1979-),女,河北唐山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教授,管理科學與工程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決策分析、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