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建筑業的飛速發展,需要日趨完善的建筑技術,由于框架結構以其抗震能力強、整體性好及堅固耐用而適用于各類工程中,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應用也更廣泛。本文針對框架結構的特征加以介紹,對鋼筋和模板這兩項重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討論,并介紹了正確的施工技術,最后闡述建筑工程框架結構的施工方法,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為建筑工程框架結構施工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建筑工程 框架結構 施工技術
0 引言
目前,我國的建筑工程項目在不斷地大型化和復雜化,因此在施工設計上就有了更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建筑企業不斷追求框架結構實施質量的優化和企業效益的提高。如何保證框架結構的施工質量變得尤其重要,以下加以論述。
1 框架建設的具體特征
在豎向構件以及構成方面,高層建筑對重力以及載荷進行了逐層的累積,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較大尺寸的柱體和墻體對其進行支撐,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對工程框架結構施工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另外,地震載荷以及風載荷等荷載還需要建筑的構件進行承受,并且這些載荷在特性方面呈現非線性的豎向分布,同時對建筑高度的敏感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地震載荷為例,如果建筑的層數較少,建筑的高度較低,在對建筑荷載進行考慮的過程中,一般情況下只需考慮恒定載荷和部分動載荷,并且不會對建筑物的墻體、柱體以及樓梯等結構進行認真的掌控,對于其他的構件來說,在合乎相關的規定之后,通常情況下也會合乎設計的規定。對于高層建筑來說,對上述事項進行單純的處理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對抗剪事項進行分析和處理,同時對變形等內容進行分析。在設計的過程中,經常需要考慮部分高層建筑的柱體、梁、墻體以及樓板結構的具體布置、特殊材料的使用,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才能抵抗較大的變形,以及較大的側向載荷。
2 鋼筋工程施工技術問題
2.1 鋼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問題 在對鋼筋工程進行實際的施工過程中,主要涉及到的質量問題包括:鋼筋焊接接頭出現偏心彎折;焊條規格、型號不符合設計要求;具體的箍筋尺寸不滿足要求等。在對框架進行施工的過程中,需要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否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框架的整體質量。在加工完成鋼筋之后,在保護鋼筋綁扎及成品的過程中,同樣存在一些鋼筋墊塊不充分或者是沒有提前穩固、鋼筋的類型和數量等質量問題,驗收鋼筋通過之后,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后續施工質量,例如,澆筑混凝土移位等,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實際施工材料尺寸與設計尺寸之間存在一定的偏差,建筑框架的整體結構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2.2 鋼筋工程施工技術
2.2.1 準備材料。在綁扎固定之后,對于那些散亂的材料,需要將其轉移到安全穩固的地方;或者在安裝好的梁上對其進行保存,使之固定在鋼架之上;地面堆放的材料,同樣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滑落發生傷害;將油布覆蓋在上面,同時需要在油布上層壓上重物,并對其端部進行固定。
2.2.2 做好焊接施工準備。通過自檢的方式,對進場的每一批鋼筋進行逐批次的檢查;在焊接施工正式開始之前,按照操作規范做好焊接試驗工作和力學試驗工作,在加強自檢的基礎上,需要對焊接的質量加大抽查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存在疑問的鋼筋做好重點抽查的工作,同時對試驗檢查人員做好專業培養。
2.2.3 放樣與下料施工。在對實際工程進行放樣和下料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都要留有一定的余量,這是因為完成焊接之后,將會在焊縫處出現線性收縮,在受到彎矩作用之后,框架結構中的桁架、梁等還將出現拱起現象。雖然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和制約其收縮和變形量,根據施工經驗以及具體的實踐實驗來說,通常情況下,需要考慮的收縮量主要是:當總長在24m以上時,放樣余量則取8mm,當受彎構件的總長不超過24m時,放樣余量在5mm左右。
3 關于模板的建設技術
3.1 建設時期多層模板支架體系面對的不利現象。對于現澆混凝土結構來說,新澆筑的樓層重力載荷以及施工載荷通常情況下都是由多層模板支架體系來承擔的,其載荷通過模板支架體系傳遞給樓層的樓板。在建設的過程中,由于建設時間短,樓板此時還處于養護階段,其受力性比較弱。在這種情況下,進而使得建設受力面需要面對很多的不明確的因素,甚至一些還會超過結構的設計受力要求。
3.2 模板建設技術研究
3.2.1 做好基礎模板的安裝工作。做好墊層的建設工作之后,需要對軸線進行定時的分析,對于各個需要的邊線通過基礎平面尺量好,同時采用油漆在各個暗柱角做好相應的標識,在安模的過程中,根據邊線對材料支柱進行固定。此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確保模板自身的硬度更加優秀,同時能夠提升模板的受力情況,以及牢固性。在安裝側模的過程中,為了掌控好豎直度,需要將誤差控制在三毫米以內。而且,通過非常細的砂子來填充在墊層以及模板的下方聯系的地方,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滲漏現象發生。
3.2.2 主體模板建設技術。在建設過程中,作為整個體系的支撐立桿,通常情況下需要確保其豎直的立在平面內,防止其被壓塌。否則,無法去除下方樓層結構中的支撐物,如果兩個支柱位于相同的豎直線時,無法開展建設所有的體系。這是因為需要按照設定的步驟開展支模活動。在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固定之前,后續的建設工作是不能進行的。而且,在使用腳手架的過程中,不能夠拆除主節點的橫、縱向水平桿,以及橫、縱向掃地桿和連墻件。
3.2.3 做好拆模工作。在拆除模板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按照設定的步驟進行,通常情況下,最后拆除那些承重較大的,那些不需要承重的最先拆除。先拆掉支撐區域,同時將方木放到最后。而且需要在安全的區域放置拆下來的物體,避免發生事故。
4 建筑工程框架結構施工方法
4.1 嚴格控制框架結構的混凝土工程 認真檢驗,嚴把原材料進貨關,嚴控砂的粒徑及含泥量,做好各項試驗。根據混凝土強度等級和質量檢驗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確定配合比,嚴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選擇級配良好的石子,嚴格控制水和水泥用量,減小空隙率和砂率以減少收縮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強度。
杜絕過早拆模,嚴格施工操作程序。通過在大梁兩側的面層內配置通長的鋼筋網片,避免因不均勻沉降而產生的裂縫,承受支座負彎矩。混凝士樓板澆筑完畢后,表面刮抹應限制到最小程度,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并加強混凝土早期養護。
4.2 根據構件的設計斷面和各類鋼筋的交叉關系確定鋼筋的正確位置,設計圖紙中應重視構件的斷面設計,并在圖紙中予以注明;設計單位各專業應注意配合處理好預埋管道與鋼筋的關系;澆筑混凝土前應認真核查模板標高與平整度,設置樓板上手標志,使混凝土澆筑有正確的依據。
4.3 梁柱節點施工
4.3.1 節點混凝土澆筑。在混凝土框架結構當中,節點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構件,在設計的過程中,與梁混凝土等級相比,柱混凝土的強度等級要高一個級別,對于高層來說,節點處混凝土等級差別更大;根據框架結構施工的方法,需要分別澆筑梁和柱,由于節點核心區處的混凝土工程量比較小,與梁板很難分隔,梁板與節點處混凝土同時施工這是絕大部分施工的普遍做法,在柱與梁的交接部位預留施工縫,不符合設計的要求,存在質量隱患。
為避免節點處質量隱患,節點核心區的混凝土澆筑方法為:首先,將合適強度混凝土運送到施工澆筑地點,并振搗結實。其次,要規范的進行振搗,留出合適的斜搓。最后,要在混凝土澆筑之前,泵送澆筑樓面梁板的混凝上。避免冷縫,實現設計的要求。
4.3.2 節點處鋼筋綁扎。為確保節點處質量,可采取如下措施:①筋在模板綁扎,整體就位時,應做好技術交底,理順綁扎工序:梁底部鋼筋、箍筋、架立筋綁扎→放入模塊內→核心區柱箍筋安裝→梁負筋安裝。②當框架梁較大,鋼筋分布復雜,可采用二次支援的方法,在與柱相鄰的任何一部分預留一個1m左右的方洞,待柱的加密箍筋綁扎就位后,再將該處方洞模塊支好。
5 結束語
在現代建筑工程中框架結構施工技術是最主流的施工方式,它的抗震強優點是相當明顯的,并且以它為技術中心建成的建筑能更好的滿足現代化建筑的要求。雖然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技術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只要對施工中存在的問題予以重視,我們的施工方加強平時的管理,我們就可以保證框架結構的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秦德廣.探析建筑框架結構在施工中產生的問題[J].民營科技,2012(2).
[2]王勇輝.建筑框架結構的施工技術[J].華南工程,2012.
[3]郭會明,盧青,代亞輝.框架結構一體施工技術[J].山西建筑,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