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助,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堅實基礎,直接關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敗、社會的發展和穩定。本文通過全面闡述我國現階段“五險一金”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實施狀況,本文力圖在全面分析社會保障制度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幾點有益的思考。
關鍵詞:五險一金 社會保障制度 利與弊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標志著人類對自身的認知和對社會發展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與確立,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維護了社會公正,保持了社會穩定,同時推動了社會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是通過立法和行政措施而設立的,以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保證社會成員基本經濟生活需要的制度。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從最初的計劃經濟產物,到改革開放后逐步建立起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級負責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現階段社會保障制度最為人們所熟知、所關注的,就是我們生活中基本的社會保險“五險一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規定,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是完全由企業承擔的,而失業保險、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則是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保費,住房公積金則不是由我國法律規定必須繳納的。接下來我們將對“五險一金”的具體內容分別加以通俗的闡釋。
“五險一金”中,與人自身最為密切相關的就是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每個人從誕生之日伊始,疾病和衰老就將作為生命的一部分而與之糾纏一生。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分別涉及以上兩個問題。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即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失業保險,是為保障勞動者在失業后尋找工作期間基本生活需要而設立的保險。關于失業保險普遍存在幾點誤會,并非失業了就會有失業保險補助,在已經按時交納失業保險的前提下,非自愿離職才可享有失業保險補助,自己自愿離職是并不享受失業保險所提供的待遇的。工傷保險是指國家或社會為生產、工作中遭受事故傷害和患職業性疾病的勞動者及家屬提供醫療救治、生活保障、經濟補償、醫療和職業康復等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生育保險是國家通過立法,在懷孕和分娩的婦女勞動者暫時中斷勞動時,由國家和社會提供醫療服務、生育津貼和產假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是國家或社會對生育的職工給予必要的經濟補償和醫療保健待遇。而“一金”所指的是住房公積金,單位及其在職職工繳存的長期住房儲金,是住房分配貨幣化、社會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住房公積金制度是國家法律規定的重要的住房社會保障制度,具有強制性、互助性、保障性。
上述為我國現階段“五險一金”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其具體繳納比例和實施細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省各地均有不同,在此不做贅述。接下來我們談一談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和幾點思考。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完成了“五險一金”社會保障體系基本框架的構建,并在實際實行過程中得到了不斷完善,制度設計逐步趨合理化和科學化。然而,制度在具體實施上卻遇到了較大阻力,暴露出了諸多問題。
1 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突出問題
1.1 征收范圍仍然比較狹窄,現行的社保制度設計沒有考慮到占我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村居民社會保障的需要,主要適用對象仍然是城市居民。“五險一金”中盡管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面相對較廣,但也主要限于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部分集體企業。現行的社會保險制度性差別大、社會化程度較低,覆蓋面較小,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勞動力在不同行業部門之間的流動。
1.2 企業承擔的負擔很重,而政府與個人則相對較輕,相關統計分析表明,一般企業單位承擔的社會保險比例大致為收入的44%,而勞動者個人僅為其收入的16%。這同國際社會相比,除少數高福利國家外,我國企業用人單位的社會保險負擔明顯偏重。如果一個國家的企業承擔的社會保險負擔過重,則不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壯大,企業留不出足夠的盈余用于企業自身的發展,這是對企業競爭力的一種削弱。
1.3 缺乏統一有效的法律及部門籌措制度,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民政局、財政局等都和社會保障相關,各部門間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范,降低了管理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
1.4 基金保值增值與物價上漲存在嚴重的矛盾,由于物價上漲指數高于銀行存款利率而實質導致基金的貶值,給今后基金支付造成較大壓力和風險,通貨膨脹往往給基金保值帶來重創,隨著社會老年化的發展,這個問題尤為突出。
1.5 缺乏統一的社會保障網絡信息管理平臺,各地區、各部門信息封閉,信息資源不能有效共享,造成人員參保、流轉及辦理社會保險關系轉移、續保困難。并且參保人員在異地也很難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即使少部分地區可以異地享受相應待遇,但辦理手續也很繁瑣,同時也不利于統一管理和社會監督。
2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議
2.1 合理擴大社保機制的覆蓋面爭取逐步實現全民參保,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能力、保障能力和調劑能力直接受制于保障對象的范圍和數量,有必要將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城鎮各種性質的企業勞動者全部納入社會保險項目基金的征收范圍,盡快全面征收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并且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應將農民納入養老和醫療保險范圍,以均衡發展為基礎,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解決農村養老保障問題,應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來推行,在一些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可以通過引導、鼓勵措施推行養老金計劃。
2.2 推廣統籌積累制度,完善國家、單位和個人社會保險費負擔比例,“現收現付”的保險模式是當今國際上多數國家采用的辦法,這種模式主要是需支付的養老金,靠當年征繳,以支定收,略有節余,該種模式是已退休老一輩的養老金,由在職的下一代繳納的保險費支付,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社會人口老齡化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要是我們仍堅持“現收現付”制,屆時退休工人的養老金由屆時的在職職工和所在單位支付,企業和職工的繳費率將達到工資的一半甚至更多,不僅企業、職工承受不了,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嚴重制約,因此應當及早以統籌積累代替現收現付制,減輕企業和在職勞動者負擔。
2.3 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管理機構,加快新的社會保障立法,目前我國的保險管理機構分散,政出多門,如社會養老保險,企業的養老保險由勞動局主管,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由人事局主管,而農村的養老保險則由民政局主管。所以應當建立統一、規范的社會保障制度,制定相關法律,統一管理機構,明確責任和分工,以法律的手段對社會保障在宏觀上進行引導和管理,使許多實際情況能夠做到有法可依。
2.4 完善社保基金投機運營機制,保證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從資金使用看,社會統籌基金主要用于當期支出,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主要用于長遠需要。中國政府在建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同時,設立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管理運營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實現保值增值。
2.5 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參保人員統一的網絡信息管理平臺,社會保障信息平臺,可供參保人員及相關管理部門,能隨時查詢、獲取參保人員的信息,方便參保人員異地轉入、轉出、續保及社保金的計算及領取,這樣,不但增加了社保基金的透明度,也增加人們對社會保障的信心,積極參與到社保之中,為社會保障籌集大量資金,也有利于我國勞動力資源的流通,同時通過這樣的平臺,有利于群眾了解社會保障的基本信息,加強了社會保障政策和制度的宣傳及詮釋。
3 結論
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從建立到健全,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努力與投入,建立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和諧穩定的大局,因此,必須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使社會保障這項“關乎國運,惠及子孫”的偉大事業真正健康有序、扎實有效地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李爽.我國養老保險改革面臨的選擇[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05).
[2]湯金洲,侯曉麗.我國醫療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12(27).
[3]陳加旭,張力.社會保險與社會救助協同機制探討[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0(02).
[4]李靜萍.社會保險改革下統籌商業保險的發展研究[J].理論月刊,2013(06).
[5]孫冬梅.淺談社會保險的內部控制制度[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