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而制造業服務化是當今制造業發展趨勢,本文對國際制造服務化經典案例入手分析了世界制造業服務化的發展對我省制造業的轉型和提升帶來的啟示和經驗。
關鍵詞:制造業 服務化 信息化
0 引言
制造業轉向服務化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和結果。隨著企業信息技術的發展,會對“顧客滿意”的重要性認識愈加明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制造業開始對設計產品的生命周期越加重視,不僅只關注實物產品的生產[1]。服務環節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制造業服務化的發展主要實現了制造業的轉型和提升,因此鞏固強化了世界制造業強國的地位,對我省工業轉型升級也有了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1 國際制造業服務化經典案例分析
1.1 IBM:從硬件制造商向IT服務商的成功轉型 IBM經過十幾年的整合,把一家單純的硬件制造商轉變成解決實質問題的供應商。自2005年以后,IBM公司服務利潤連年增長高達10%以上,而公司收入所占比例也超過50%以上。IBM早在十幾年前,在別的IT廠商大造PC時,IBM已經轉型IT服務了。當所有IT廠商意識到IT服務戰略的重要性的時候,IBM又悄然轉入服務產品化策略。在IBM全球的營收體系中,大約有55%的收入來自IT服務。根據IDC的研究報告,我們不難看出,自2006年中國IT服務市場整體增長19.7%以來,市場規模超過950億元,到2010年已經超過2000億元。現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IT服務市場。面對如此巨大的空間,IBM提出了新的創新服務策略,即“服務產品化”的辦法來把握市場,用全新的產品化的角度來對市場進行了解。這樣市場的響應速度也會提高,當真正了解產品定義的時候,服務質量也就會提高了,這樣真正意義上提高IT服務收益。
1.2 通用電氣:資本服務為電氣制造提供成長動力 通
用電氣公司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全球24個國家共擁有113家制造廠,其產值中傳統制造產值的比重高達85%,服務產值僅占12%。而目前,通用電氣的“技術+管理+服務”所創造的產值占公司總產值的比重已經達到70%。
這個轉變的根源在于韋爾奇實施的新服務戰略,大力發展通用電氣的資本服務公司,為通用電氣的工業部門提供了成長動力。通用電氣的產品包羅萬象,從電冰箱、照明燈,到飛機引擎等都在其生產范圍內。而資本服務公司的經營范圍很廣,從信用卡服務、計算機程序設計,到衛星發射,樣樣俱全。曾經有人估算,如果讓資本服務公司從通用電氣獨立出來,它將以327億美元的營業額名列“財富500強”的第20位。資本服務公司目前擁有全球最大的設備出租公司,擁有900架飛機(這比任何一家航空公司都要多),188000輛列車(數量超過任何一家鐵路公司),759000輛小汽車,12000輛卡車和11顆衛星,它還擁有美國第三大保險公司。目前,資本服務公司的經營范圍還在不斷擴大,已經開始涉足于計算機服務業和人壽保險行業。這些數據可能不是最新的,但這些數據已經充分說明了通用電氣服務業發展的強大規模。
資本服務公司作為通用電氣的子公司,它是如何回報通用電氣的呢?那就是提供大批有價值的客戶。資本服務公司為通用電氣旗下其他子公司的客戶(如航空公司、電力公司和自動化設備公司)提供大量貸款,以幫助這些子公司,為其與客戶簽訂大宗合同鋪平道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1993年,洲際航空公司瀕臨破產,資本服務公司為其提供貸款,使洲際航空公司恢復生機,重返藍天。隨之而來的便是雪花般的訂單飛向通用電氣的子公司飛機引擎公司——洲際航空公司購買通用電氣的飛機引擎。分析家說:“這種養雞取蛋的做法,使資本服務公司成為杰克·韋爾奇打敗競爭對手最有力的一張王牌。
1.3 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制造商不賣產品賣服務 羅爾斯-羅伊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制造商。作為波音、空客等飛機制造企業的供貨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并不直接向他們出售發動機,而以“租用服務時間”的形式出售,并承諾在對方的租用時間段內,承擔一切保養、維修和服務。
發動機一旦出現故障,不是由飛機制造商或航空公司來修理,而是發動機公司在每個大型機場都駐有專人修理。這樣,發動機公司得以在發動機市場上精益求精,飛機制造商也“落得輕松”。也正因如此,廉價航空公司也才有發展的空間,因為它們不用專門養一批發動機維修隊伍。
近年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通過改變運營模式,擴展發動機維護、發動機租賃和發動機數據分析管理等服務,通過服務合同綁定用戶,增加了服務型收入。公司銷售的現代噴氣發動機中55%以上都簽訂了服務協議。公司在過去18個月中民用發動機訂單有80%都含有服務協議;2007年服務收入達到公司總收入的53.7%。
世界性大公司大都在向全球化、經濟化、協同化和服務化的方向發展,實現從“生產型”向“服務型”的轉變,由“硬能力”建設向“軟實力”提升的轉變,由向客服提供產品和簡單服務轉變為提供系統來真正意義上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價值。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經濟活動由傳統的產品制造中心轉向服務體驗中心。
經過對經典案例的研究可以得出發達國家促進制造服務業發展的經驗:①政府建立或健全的法律法規,為制造服務業發展提供保障。②行業協會積極發揮作用,促進制造服務業發展。③政府建立完備的基礎設施,制訂相關技術標準,為制造服務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④政府建立多層次、有針對性的人力資源開發培養體系。⑤政府非常重視對企業的咨詢與培訓,對企業發展進行指導。
2 對我省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幾點啟示
山西省是我國資源產業比重較高的省份,第二產業由于發展較快也會受到節能減排指標的限制。對于第二產業而言,低消耗、少污染、就業量大都能直接促進消費和投資需求。因此加快現代服務行業的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先進國家對制造業服務化的經驗對我省制造業轉型升級有一定啟示和借鑒作用。
2.1 企業必須對“制造業服務化”給予高度重視 “制造業服務化”是突破制造業發展難題的關鍵所在。目前我省制造業以裝備制造業為主,雖然已培育出一批特色明顯的企業集團和拳頭產品,但在全球制造產業鏈上,仍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開展制造業服務化將有利于我省的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增強國際市場掌控力和話語權,從而避免以往以犧牲資源環境換取微薄回報的尷尬境地。“制造業服務化”能夠促進資源有效整合,使我省制造業不再單純依靠產品取勝,而更多的是向生產鏈的上下游延伸,依靠產業鏈資源整體優勢。“制造業服務化”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徑。這種轉變將有利于企業擺脫單純的生產、加工和組裝業務,轉而向創造性更強、價值回報更高的方向發展,向價值鏈高端延伸[2]。
2.2 “制造業服務化”發展需要政府支持和引導 各國高度重視“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紛紛將其作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一些制造業發達國家也有推動發展的政策:如歐盟制定了全套產業轉型規劃;美國基于環境可持續,提出制造業綠色發展;日本強調“制造系統的創新”,關系如何因應全球化的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利用技術、企業內外流程改造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改造日本企業在本土的制造活動,并形成與海外工程或國際競爭對手的區分。
當前,我省尚存在一些制約“制造業服務化”的體制、政策障礙。對于其發展還存在著一些稅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制約,如重復征稅、稅率偏高、難以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土地成本高、服務業供地較少,金融支持不足等,需要逐步破除障礙,扭轉以往產業政策制定過程中“重制造業、輕服務業”的傾向,加大對其支持與引導。調查顯示,我省制造業的服務化進程相對落后,具備服務型制造能力的企業占所有企業的比例很少。雖然少部分企業在制造業上已經重點打造和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向著產業鏈高端延伸步伐,但是由于企業服務化發展動力不足,就造成創新模式不同,這樣制造業向服務轉變的時候就會在市場基礎上顯得薄弱,這就需要政府努力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3 通過信息技術大力推動我省制造業服務化的發展 目前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產品設計、客戶定制等過程中,這樣也能推進制造業服務化過程進一步融合并且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繼國.服務制造業發展趨勢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56-157.
[2]發達國家推進制造業服務化的做法及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啟示[N].中國工具科技報,2012-12-5(4).
[3]趙一婷,劉繼國.世界制造業服務化趨勢及其應對策略[J].管理科學文摘,2008(03).
基金項目:山西省軟科學項目(項目編號:2010041046-01)。
作者簡介:范二平(1967-),男,山西偏關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品牌,品牌經營與管理;于華(1975-),女,山西侯馬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計算機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