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黃璧莊水庫為雛形,研究建立飲用水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的必要性和有效的方法途徑,努力踐行國家關于水資源保護的基本要求,造福一方經濟。
關鍵詞:飲用水 水源地 生態補償
黃璧莊水庫作為省會石家莊的水源地,以及首都北京的備用水源地,近年來由于水資源的地區性缺乏,以及上游經濟的快速發展,不但來水量嚴重不足,而且水質也無法得到有力保障。這就讓我們必須盡快建立一種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經濟手段來提高周邊,特別是上游地區的環保意識和能力,提高改善上游地區和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而來保護我們這盆清水,保障我們的生命之源。
生態補償機制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系的環境經濟政策。主要針對區域性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防治領域,是一項具有經濟激勵作用、與“污染者付費”原則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費和破壞者付費”原則的環境經濟政策。
黃璧莊水庫上游主要來水源冶河,近年隨著上游地方工業經濟的發展,取水量越來越多,上游污染越來越嚴重,不但來水量逐年減少,而且水質也得不到保障。不僅如此,經實際調查上游地區的植被破壞越來越嚴重,水土流失逐年的加劇。針對目前這些情況,上游地方政府雖然制定了環保和封山育林等措施,但情況仍在逐年惡化。形成目前這一局面的因素眾多,但主要還是經濟利益的問題。一方面是水資源收益如何進行合理化的分配;另一方面就是水資源收益方如何向水資源提供方進行合理有效的經濟利益補償。通過水資源利益的分配和補償,來促使普通百姓進行環境保護,促進地方政府進行環保投資,限制一些環境污染比較重,需水量比較大的產業,進而來保護我們這有限的水資源,保障我們生產生活的基本需要。這些就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機制來進行規范管理。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水資源生態補償機制,牽扯到市場和政府,上游地區與下游地區,普通老百姓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門等等好多群體的利益,是一個龐大而且繁雜的工程。這就需要由政府站出來,作為主導力量,建立一個平臺來協調方方面面的利益。水資源做為一個公共產品,就需要政府進行統一的規劃,來保證社會的基本需求。在明確主導后,我們就需要來確定補償機制的方式、對象和渠道。
首先,既然確定補償,就要有補償的方式,特別是在面對“水”這一個特殊的公共產品。政府在其基本職能里邊,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為社會提供基礎的公共產品。即是公共產品,市場也就不能進行有效地調配,也沒有能力進行。作為政府,就需要通過公共財政進行購買,然后再向市場進行配售。政府可以建立相應的稅收和財務制度,來保證這部分資金的來源,建立一個公共基金來完成。當然作為市場也不是一點不可為。在政府主導的同時,可以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建立融資平臺,同時讓水資源的受益方進行合理的付費。目前,成立的供水集團就是一個方面有力的嘗試。總之,就是要以政府采購為主導,市場化運作為輔助的方式,對提供優質水資源產品的一方進行補償。
其次,要明確補償的對象,也就是優質水資源的提供者。首先明確“水權”。在華北和西北等資源性缺水的地區,由于一條河流流經很多地方,一個流域內又沒有統一的水資源規劃,水權分界不清晰,這一問題就更加的突出。例如黃璧莊水庫主要的來水源——冶河,上游就被各個地方在違規的情況下逐級開發,使得來水量逐年減少。這不僅影響到水庫的長久運行,而且還給上游的防洪安全帶來隱患。要明確水資源的補償對象,首先要明確水權。這也就需要同級政府之間的協調,上級政府的統籌,來完成水權的劃分,也就是水資源利益的重新分配,這必須通過行政手段來完成。這樣錢也就知道補償給誰了。
第三,資金補償渠道的建立和完善。資金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解決:一方面,由政府通過立法,完善相關的稅法和財政預算來解決。通過征收“水資源稅”,讓水資源的受益者付費。另一方面,政府要在每一年的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提高轉移支付的比例,成立水資源保護基金。在這方面,浙江等地方已經開始了積極地探索。在有了“米”之后,就是要確定標準的問題了。因為補償的標準更真切的涉及到水權者的利益。它需要做大量科學的調研,對涉及的生態環境的恢復保護,上游地區因此而喪失的發展經濟的機會成本,水資源管理運行機構的正常運轉管理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要考慮周密。最后就是“米”分配的渠道了。應該由政府主導,建立一個平臺,協調各職能機構,完善管理法規制度,把資金管理好,用到位。同時要完善監督,確保資金的安全,讓水資源的提供者得到真正的實惠。
水資源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是一個繁雜的系統工程,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以政府作為主導力量,各利益群體之間要相互協調,采用市場化的手段加以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合理平衡各方面利益分配,才能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和能力,才能保護我們的生命之源,才能為構建我們的和諧社會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葛顏祥,梁麗娟,接玉梅.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與運作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6(09).
[2]黃昌碩,耿雷華,王淑云.水源區生態補償的方式和政策研究[J].生態經濟,2009(03).
[3]董秀金,王小驪,王飛兒.流域生態補償若干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