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鄉風文明程度,是新農村建設必須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以湖南瀏陽為例,從“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發展地方經濟,實現經濟發展帶動文化優先和協調發展;教育性和趣味性并重,豐富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形式,構建鄉風文明的價值體系。活基層、重實踐,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建設適合農村發展的“自己的”文化三個方面,探索湖南瀏陽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湖南瀏陽 鄉風文明 思路和對策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其中,鄉風文明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靈魂,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成就和成果的外在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鄉風文明程度,是新農村建設必須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從五個方面為農村發展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提供了基礎支撐。[1]湖南省政府出臺了《湖南省文化強省戰略實施綱要(2012-2015)》湘發(2010)4號文件[2]。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3]這些綱領性文件對農村文化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指導作用。湖南是農業大省,瀏陽市位于湖南省的東部,與江西毗鄰,歷史悠久、物產豐富、名人輩出。如何根據瀏陽各地區特點,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鄉風文明程度是探索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課題,也是提升和改善瀏陽人民生活質量的實踐課題。
1 “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發展地方經濟,實現經濟發展帶動文化優先和協調發展
經濟建設是興國之要,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為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瀏陽市自1993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以來,現轄4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045個行政村、居委會,形成了以瀏陽市為中心,輻射東南西北四個區域的行政格局。瀏陽市的經濟主要有十大產業,分別是鞭炮煙花、生物醫藥、紡織服裝、建筑材料、機械制造、礦產冶煉、食品加工、化工塑料、竹木加工、花卉苗木等。瀏陽是全國500強縣之一,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經濟效益持續增長。如何利用經濟建設的優勢帶動文化建設的優先發展和協調發展呢?
1.1 完善“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經濟結構,采取“一鄉一產業,一鄉一特色”的模式,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物質保障。根據產業特色,發揮地域優勢,完善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的優先發展。東鄉依托“大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資源,主要發展旅游業和林業,帶動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業的發展;南鄉煙花歷史悠久,享譽國內外,可以繼續打響“中國煙花之鄉”的品牌,完善“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和“瀏陽花炮”商標的注冊保護,加強與國際煙花協會(IFA)的聯系與合作,實現瀏陽花炮國內和國際貿易的雙贏。西鄉充分發揮緊鄰省會長沙的地域優勢,建設“百里花木走廊”,建成花木基地。開發花木大市場、花藝體驗園、水上樂園、仙人湖生態度假區等。把瀏陽工業園開發建設成中西部地區最大的生物醫藥專業園區,并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合作,成為該組織在中國唯一的生物醫藥產業區。
1.2 突出地域特色,對旅游文化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瀏陽市地處長株潭“金三角”經濟腹地,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和經濟基礎,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有胡耀邦、王首道等革命家和王震、楊勇等30多位叱咤風云的將軍,文家市秋收起義會師舊址、銅鼓起義舊址等,是典型的革命圣地和偉人故里,紅色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但是旅游資源非常分散,還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開發格局。由于與江西毗鄰,在開發旅游資源方面,可打造“跨省紅色旅游”,讓游客真實地體驗紅軍生活,如“走紅軍路、穿紅軍衣、吃紅軍飯、打紅軍仗”,深化“紅色”旅游的內涵,注重紅色旅游的趣味性和影響力。另外,瀏陽東鄉張坊一帶,主要為廣東遷徙過來的“客家人”,可開發“客家鄉村游”,讓游客享受本地文化和客家文化帶來的不同感受。
1.3 借助“瀏陽蒸菜”的品牌效應,寓傳統文化于各種美食中,提升瀏陽人民的文化內涵。“瀏陽蒸菜”是湘菜中的一道傳統菜系,與瀏陽的煙火、菊花石一起聞名,享譽國際。2011年12月19日,在第六屆中國蒸菜美食文化節閉幕式上,正式接受了“中國蒸菜之鄉”的牌匾。如今,“瀏陽蒸菜”已經成為瀏陽美食的品牌。與“瀏陽蒸菜”相關的美麗故事,如唐朝藥王孫思邈,歸隱瀏陽后喜食蒸菜,因此癡心研究蒸菜的營養價值和功效,長命百歲;花炮祖師李畋以蒸菜宴請觀賞花炮的鄉親;1927年,瀏陽文家市老鄉以“瀏陽蒸菜”款待毛澤東和秋收起義會師的部隊;1955年,王震將軍以瀏陽蒸菜款待上天山的“八千湘女”等,使瀏陽蒸菜家喻戶曉。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地的游客來品嘗。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3]很好地體現了統籌城鄉發展,發展農村經濟,從而促進農村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 教育性和趣味性并重,豐富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形式,構建鄉風文明的價值體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發展文化軟實力。十八大中報告中提出了文化軟實力要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要明顯提高的目標和要求。[3]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農村要提高文明程度,必須從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入手,通過民喜聞樂見的各種教育活動和教育形式,提高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互動性,從而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為構建文明鄉風打下基礎。
2.1 多渠道、多途徑加強普法宣傳教育,培養農民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維護農村的穩定與和諧。
①堅持“干部學習”制度。要求地方領導帶頭,延伸到各級鄉鎮村級的基層干部,深入領會黨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規,提高干部的整體素質和執政能力。②堅持“鄉鎮干部下鄉”聯系制度,全面了解轄區內居民生活現狀和思想動態,預防和制止各種因不穩定因素造成的擾亂社會治安的事件的發生。③通過電視、地方電臺、地方報紙、印刷品等,加強普法宣傳,提高普法知識的普及率,減少和預防犯罪事件的發生,維護地方穩定與和諧。
2.2 定制度、樹典型加強誠信和禮儀教育,培養自尊自信、積極進取的社會心態,拓展鄉風文明的廣度。
①加強制度建設,提高各基層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如制定政務公開制度、人才選拔、任免制度、各項收費制度、鄉規民約等,且實行各項政策公開化,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體現公平、公開、公正的工作作風,提高農民對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度的認識和認可。②通過“抓先進,樹典型”的形式,表彰在各行各業做出優秀成績或較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一方面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尊重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強宣傳的力度,創新表彰的形式,提高公眾的知曉力,營造積極進取的氛圍。③加大誠信教育的力度,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代化成果真正惠及到農民。一方面政府要加強誠信辦公,要把真正惠及農民的政策、物資等宣傳和發放到位;另一方面企業和個人也應增強誠信的意識,如文明經營、誠信經營,誠信待人等。
2.3 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養健康、健全的社會心態,挖掘鄉風文明的深度。
①做好“扶貧幫困”工作,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權利。如政府政策適當傾斜,提供小額貸款,鼓勵自主創業;提供技術指導;提供培訓和就業機會;提供政府補助等。②制定預警機制,加強對重大事故或變故和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處理的能力。如鞭炮煙花生產的安全制度,從審批——生產——存放——銷售——運輸實現一條龍的監測服務,減少事故的發生,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③加強心理輔導,培養健全的人格,預防和杜絕違法和犯罪行為的發生。政府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設立專門的機構,配備專業的工作人員,建立“政府——鄉鎮——村級——村干部——村民”的層級信息員制度,定期排查,定期報告。同時,利用團體輔導或個體輔導的形式,向農民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識,培養農民健全的人格,保障農民的身心和財產的安全,維護正常的生活秩序。
3 活基層、重實踐,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建設適合農村發展的“自己的”文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3]“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3]在新農村建設中,對如何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建立適合農村發展的“自己的”文化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
①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為瀏陽新農村文化建設組建一支覆蓋各村落的人力資源網。通過選拔優秀共產黨員擔任基層干部,開展共產黨員以點帶面,實行責任包干等措施,建立示范建設區。培養一批經驗豐富、有經濟頭腦、有創業精神的農民、大學生、返鄉務工人員擔任各村的基層干部,發揮農村文化建設中黨的先鋒模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②加強基層干部和農民的培訓教育力度,為瀏陽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在廣大的基層干部和農民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規范教育、普法教育、技術技能培訓等,提高干部和人們群眾的綜合素質。為改變鄉村面貌、改善農村生活,實現民主與法制管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重要作用。③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通過在各村鎮開展由村組承辦文藝晚會的活動,全民健身活動,全民閱讀活動,流動文化站下鄉宣傳活動等,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農民的科學素養和身體素質。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完善公路、電話、網絡的“三通工程”。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不斷加大投入,使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主要表現在“村村通公路,戶戶通電話”;同時,充分發揮省際公路的優勢,為瀏陽打開通向全國和世界的貿易窗口。網絡建設不斷完善,一方面提高網絡的普及率,另一方面提高農民使用網絡技術水平,網上學知識、網上做生意、網上娛樂等成為新農村農民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更好地實現農村文明與城鎮文明的順利接軌。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一個集經濟、政治、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綜合概念。農村鄉風文明建設需要政府、廣大干部和農民共同參與。其中,政府主要發揮引導作用,廣大干部發揮指導和管理作用,廣大農民要充分發揮主體意識,自覺加入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大潮中,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的新農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2009,12.31.
[2]湘發(2010)4號文件:《湖南省文化強省戰略實施綱要(2012-
2015)》.
[3]中共中央十八大報告.新華網,2012-11-19.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開發與運作研究》,項目編號:(11C0775);2010年度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校級科學研究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組織與運作研究》。
作者簡介:
張彩云(1972-),女,湖南瀏陽人,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