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教結合是職業教育發展走特色之路的重要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職業教育推行產教結合的原因,并針對永康五金制造業與技能人才現狀,闡述了職業教育產教結合存在的問題,最后分別從政策與學校兩個層面提出了一些促進機制與解決策略。
關鍵詞:職業教育 產教結合 促進機制 策略
1 職業教育推行產教結合的原因
1.1 產教結合是學生生存發展的需要 對學生而言,在校能否掌握一技之長,畢業能否找到合適的工作,順利實現與就業相銜接是學生生存發展的根本。職業教育本著“理論夠用,技能優先”的原則,注重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使學生學習目的性更明確,學習效果會更佳。通過生產實踐,不僅有助于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更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既能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又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表現突出的可被企業優先錄用。
1.2 產教結合是職業學校發展的需要 對學校而言,產教結合能擴大學校知名度,有利于學校獲得更多的辦學經費,吸收優秀學生入學;校企雙方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及時交流信息,將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理念與新觀點,企業所采用的新技術與新設備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學校教育與教學改革的推進,促進學校發展;同時學校將企業專家、技術骨干聘為兼職教師,能為學校師資提供更多保障,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實踐特長來指導學生,以彌補學校專任教師的技能缺陷。
1.3 產教結合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內在需要 對企業而言,產教結合注重實踐技能人才的培養,其方向性和針對性都更強,這與校企合作實現崗位“零距離”無縫對接是密不可分的。而學生技能的積累和提升又不能一蹴而就,即要成為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需要在實訓或工作崗位上反復實踐,更需要來自企業生產一線的專家、技術人員的指導。產教結合使企業參與到職業學校技能人才培養當中,縮短了人才培養周期,為企業節約了生產成本,提供更多選擇優秀員工的機會,確保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加上學生朝氣蓬勃的特性,可使企業保持青春活力。
2 永康市五金制造業與技能人才現狀分析
2.1 永康市五金制造業現狀 永康素有“百工之鄉”、“五金之鄉”美譽,是國內著名的五金制造業基地。永康市現有五金機械企業13000余家,從業人員30多萬,產品涵蓋機械、日用五金、建筑五金、工具五金等7大類2萬多個品種,現有集團公司15家,冠浙江省名的95家,無區域性企業集團(冠中國名)6家。永康制造的五金產品共有一萬一千多種,其中100多種產品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超過三分之一,永康五金產業的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90%,稅收占80%。全國私營企業500強中,永康的五金企業占據了8席。截止2012年12月,永康市已擁有金華市級以上專利示范企業共54家,其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1家、國家知識產權試點企業2家、浙江省專利示范企業18家、金華市專利示范企業33家。2012年,永康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92.35億元,增長10.4%,居金華各市(縣)第三位。
2.2 永康市技能人才現狀 根據2008年永康市第二次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在235997名就業人員中,具有專科以上學歷人員僅為17.4%。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總量偏低,勞動力結構不盡合理,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人員僅為4.47%,具有中高級技術等級證書人員僅為3.91%。足見,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總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兩個方面成為制約永康工業經濟發展的瓶頸。
3 職業教育產教結合方面存在的問題
近十年來,永康市職業教育正蓬勃發展,尤其以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為代表的產教結合人才培養實踐,取得了不少成果和成功的經驗,但仍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3.1 學生身份定位偏低 永康本土的職業教育缺少高職模塊是其重要的軟肋。有相當一部分技能人才是中職學校畢業的,由于他們的社會地位不高、工資待遇也較低,再加上工作時間較長(兩班倒時至少12小時)等因素導致很多青年學生不愿意報考職業學校,導致職業學校難招生,原本職業學校招生數量就不多,這些都限制了技能人才的生源。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習不扎實,文化基礎較差,也許仍然留有失敗的心理陰影,加上學習能力就欠缺,學生對學習就更沒信心。更有一些學生和家長片面地認為職業學校就是學技能的,不學理論,與其交學費學還不如找份工作在做中學,還能賺錢。
3.2 企業參與積極性偏冷 當前,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學校為“求生存,謀發展,適應市場經濟”而在積極爭取,呈現學校“一頭熱”的狀況。對企業而言,盈利是其主要目的,產教結合對企業有多少回報還是未知數,而且現有的校企合作法律保障體系并不全也不強,不足以吸引企業參與投資,有些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也可能是礙于情面,因為企業與學校原本就有一些合作,如學校對企業進行產品零件加工、學校采購企業設備等,即便參與也主要側重于學校的熱門專業,但是合作往往并無實質性的內容,最終可能流于形式。
3.3 政策保障機制偏弱 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產教結合都有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與政策保障,例如德國“雙元制”的興衰不衰,有賴于職業教育法和行業協會管理體制的雙重保障。而我國尚不具備這樣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環境,在校企合作雙方中,往往職業學校表現很積極,而合作卻很被動難以落實;企業表現消極,卻擁有主動權但不愿行使,導致原本平等可以互利的雙方,很難在矛盾中尋找到彼此之間的平衡點。正是必要的制度約束和法律保障缺乏,加上制造業存在著淡季與旺季之分,合作雙方一旦出現單方面提出終止合作請求,就會給另一方造成損失,因為人才培養的風險性是貫穿于合作的整個過程,校企雙方有顧忌就會阻礙合作的實施。
4 產教結合促進機制與策略研究
要解決職業教育產教結合的問題,需要政府、學校和企業三方面共同協作。政府應該在政策上配備相應的促進、保障與激勵機制,學校則應該從強化師資力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服務企業能力等方面努力,才能改變企業對校企合作的態度,進而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4.1 政策層面
4.1.1 引導扶持機制,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要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可以制定相關扶持性政策,大力扶持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政府可以通過提供稅費減免、財政支持、人才補貼、表彰獎勵、授予榮譽等實質性的扶持政策給企業,讓企業能意識到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可以獲得那些福利和待遇。通過校企合作扶持機制,一方面在政府授予榮譽時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另一方面企業擁有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既有利于企業參與市場競爭,也有利于企業可持續性地發展,最終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愿意參與校企合作。
4.1.2 利益補償機制,保護企業的積極性。企業是很注重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的,在校企合作項目上,政府要給予投入和補貼,確保企業在合作中不僅能獲得效益,而且能為自身企業的發展儲備人才。例如,因學生頂崗實習而給企業帶來的材料損耗和機器磨損,政府要適當給予補助;企業因校企合作帶來的生產影響,政府也應通過財政補貼或稅費減免來補償。不僅是稅費直接優惠,還應對企業工人的稅收優惠,對企業和職業學校合作研究開發的項目也要實行優惠,甚至還要對企業科技投入產出的不確定性進行風險補償等。
4.1.3 約束保障機制,保證企業的積極性。校企合作雙方應遵守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以道德約束為準則,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放心參與校企合作,參與校企合作才具有積極性和持續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一套具有強制力的完整的法律體系來保障校企合作機制,使校企雙方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努力構筑校企合作長遠發展利益。同時,學校作為企業的合作伙伴,有著共同的利益,應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及時關注校企合作進展狀況。不僅要兼顧企業利益,還要維護好企業形象,更要關心和引導學生努力促成職業道德素養的形成,盡快學習企業文化并融入企業,促成歸屬感的早日建立。
4.1.4 監督激勵機制,激勵企業的積極性。政府的監督是為了確保校企合作項目能按既定目標開展,促使校企合作項目的可持續蓬勃發展。對此,政府部門應承擔監督的職責,主要的監督職責包括:校企合作雙方協議執行情況、合作項目的開發進展情況、項目資金是否專款專用、企業參與項目開發的積極性與合作態度、申報材料的真實性的審查等。這樣能防止校企合作走“形式主義”或出現偏差。另外,政府部門還應組織專家對校企合作成果進行審核,將結果予以公示,并根據項目開發的成果落實企業應享的優惠政策和相應的獎勵政策,這樣才能激勵企業的積極性。
4.2 學校層面
4.2.1 “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完善教師聘用制度。為了完善教師隊伍的結構組成,職業學校可以引進一批來自生產和服務一線的企業專家、技術人員,讓他們指導和培養青年教師,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能力;同時聘請企業理論功底較強和操作技能豐富的技術骨干作為學校兼職教師;通過校企合作建立教師定期輪訓制度,把教師送到企業基層參加實踐鍛煉,深入一線了解企業的需求,去發現和解決企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技術難題,并把學校的科研成果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4.2.2 合理設置教學文件,構建過程導向和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職業學校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等教學文件時,應該充分考慮專業特色和企業實際需要,邀請企業一線工作的專家、技術骨干共同研究制定;同時通過分層次、任務驅動、項目案例等教學模式,與企業標準相銜接,構建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突出學生能力訓練,合理設置實驗實訓任務,實現課程與產教合作、工學結合對接,為學生實習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4.2.3 樹立專業品牌,提升企業認可水平。職業學校要想調動企業主動積極地參與校企合作應當從樹立專業品牌及提高社會聲譽著手,通過夯實基礎教育、提升辦學水平、促進內涵建設、推動專業品牌建設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從而使專業的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提升,贏得企業的認可與信賴,最終改變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態度。另外要在社會、政府、企業等幫助下,盡快提升永康職業教育辦學層次,如籌建永康技師學院或永康五金學院,這樣對樹立品牌專業也是極為有利的。
4.2.4 加強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研究,提高服務企業能力。職業學校要想贏得企業的尊重和支持,還必須加強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研究,具備為企業經營管理的決策提供方案和服務的能力。職業學校應當把為企業提供直接服務作為科研工作的重心,采取激勵措施積極引導專業教師深入企業,為地方經濟服務。一方面,鼓勵教師多為企業出謀劃策,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點;另一方面,企業員工的再教育需求得以充分關注,主動聯系企業,為員工開發培訓項目及提供培訓服務。
參考文獻:
[1]趙品潮.走產教結合之路 培養高技能人才[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3):242.
[2]朱淼.芻議永康“五金之都”產業集群出口問題[J].中國市場,2010(6):81-84.
[3]永康統計信息網.永康市第二次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Z].http://www.yktj.gov.cn/shownews.aspx?id=1229,2012.8.15.
[4]龐旭清,毛紅梅.基于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養芻議[J].職業技術,2010(10):55.
[5]易蘭華,林國安.論高職經貿類專業校企合作中企業動力的缺失[J].教育與職業,2011(2):109-111.
[6]婁軍委,徐永春.企業積極參與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機制研究[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12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