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武漢市的實際情況,以武漢市2011年武昌區飲用水受污染事件為開端,列舉可能致使城市飲用水受污染的安全隱患并分析影響飲用水安全的各類因素。總結武漢市城市飲用水安全的法律保障措施,結合影響因素,找出仍存在的、一直未解決的、亟需解決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他城市在保障飲用水安全上的法律措施提出建議和意見。武漢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推進武漢市飲用水安全保障示范城市的建立。
關鍵詞:城市飲用水 水源地保護 飲用水安全保障 公眾參
與
1 武漢市飲用水安全隱患及其原因
1.1 武漢市飲用水現狀 武漢市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結合武漢市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實際,以河流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為劃分,建有19處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設施供水廠,供水范圍覆蓋武漢市的中心城區和遠城區。其中市區中心10處,近遠郊9處,水廠的地表取水水源就來自于水源地保護區內部各級保護片區內分布的河流及湖泊。
1.2 武漢市飲用水安全隱患的原因
1.2.1 城市飲用水污染的應急措施與防范措施不完善。現階段武漢市環保局僅制定了《武漢市環境保護局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這針對的是武漢市轄區內的所有鄉鎮,且是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并不是僅針對城市的集中式飲用水供水,也沒有專門的針對因供水設備和二次供水設備的問題導致的居民飲用水污染的應急措施與防范措施。
1.2.2 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污染對飲用水安全的影響。①武漢市城市發展與水源地環境保護日益加深的矛盾。城市的快速發展是社會的進步,是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的必經之路,但城市的發展必然伴隨著對自然界的干預和破壞,因此城市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對城市用水水源地附近的自然環境產生壞的影響。伴隨城市發展,居民生活污水直接向水源的江河湖泊排放。②水源地“多、小、散”格局對于武漢市飲用水安全的影響。武漢地區統一供水的客觀障礙是水源地數量多、規模小、分布分散的特征。在遠城區,由于地處分散,目前武漢市大部分遠城區居民飲用水以內河、湖泊等為水源就近取水。水廠規模和供水人口不平衡。集中供水程度未及中心城區高。規模較小的水廠取水的水源地納污能力不高,水廠的緩沖區小。水廠的規模、自身條件不同意使得遠城區水廠缺乏統一的供水管理標準,水質難以得到保障。③水源地環境污染問題對飲用水的影響。近年來,盡管武漢市在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方面投入加大,截污工程與污水處理廠建設提速,關閉了大批污水排放口,但因歷史原因,目前城區18個水源地保護區內仍有排污口。同時在水源地附近存在的一些違章建筑物,江河湖泊上的水上沿河餐廳等產生的生活污水經常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其中生化需氧量、懸浮物、氨氮等污染物會嚴重影響水源地水質。
1.2.3 供水管理制度不完善。武漢市在90年代初期就開始對城市供水進行管理,但至今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規支持。目前,供水管理部門包括自來水供水、物業公司、開發公司、房產公司等不同類別的單位,管理起來非常復雜。有些單位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管水不設專人,水箱的清洗消毒也未形成制度化和規范化,水箱清洗頻率不足或清洗不當。甚至有些二次供水無管理部門,水房內雜物亂放,不衛生,水箱無蓋、無鎖,或有蓋未蓋沒加鎖,排氣孔和溢流口無防護裝置。
2 武漢市保障飲用水安全法律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武漢飲用水安全保障的立法不夠完善,體系不夠完整 現有的飲用水安全保障相關法律規范不夠全面,對于城市飲用水從采集到凈化再到儲存、輸送的整個過程中,針對于水源地的保護居多,這僅僅只是將法律措施集中在了保障水源地和取水的安全上。近幾年武漢市的大力整改,對水源地的保護加強,水廠的取水水質已經基本達標,但是在城市集中制水供水以及二次供水的環節法律措施還是比較少的,現有的只有《武漢市供水條例》,對《武漢市城市飲用水二次供水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的意見稿仍在向全武漢市市民征求意見當中。
2.2 相關部門機構職能劃分不清,管理范圍重疊,管理效率低下 武漢市水行政部門是武漢市水務局,武漢市城市供水行政管理部門是武漢市城市公用事業管理局和各區公用事業局,水源污染和水源地保護區的行政主管部門又是武漢市環保局以及各區環保局。三個機構相互獨立,互相不是隸屬關系而是平行關系,同時管理范圍存在重疊,所以在日常管理和事故處理上易造成權責不清,管理混亂的情況。
2.3 現有法規執行力度不足 現有的武漢市保障飲用水安全的法律規章政府性文件當中對于污染飲用水的行為的自然人和法人規定的承擔的法律責任的執行力不足。各管理辦法、條例、政府規章雖然都有或多或少的規定破壞飲用水安全,污染飲用水的行為所要承擔的民事行政以及刑事責任,但有些并沒有明確規定處罰的力度以及處罰的程度。
2.4 公眾參與制度有待落實 從法律保障措施的實施到對保障措施的監督管理,公眾參與飲用水安全保障的制度并沒有落實起來。大多數老百姓只是根據行政主管單位的公告以及從電視新聞上了解飲用水的安全問題,有些甚至是完全不關注自己飲用的飲用水的安全問題。
3 完善武漢市飲用水安全法律保障措施的建議
3.1 完善保障武漢市飲用水安全的立法
3.1.1 加快《武漢市城市飲用水二次供水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的出臺。加快《武漢市城市飲用水二次供水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的出臺,將飲用水的安全保障系統化體系化。促使供水主管部門明確職責,大力進行飲用水二次供水污染的防范于治理;促使人們多關注身邊的二次供水設施,多關注自己的飲用水安全問題;促使部門機構,人民群眾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推動武漢市創建成為全國領先的飲用水安全保障示范城市。
3.1.2 修改《武漢市城市供水條例》中對污染企業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的金額。提高《武漢市城市供水條例》中對違法行為的企業的行政處罰金額,公正嚴格行政執法,以高的處罰金額處罰既能震懾和教育其他的排污企業,又能將罰金適用于水源地治理和發展,還可以提高條例的執行力。
3.2 完善武漢市飲用水安全法律制度
3.2.1 在武漢市建立網上公示制度。有學者提出建立水源地重點污染源排污在線監測數據網上公示制度,該制度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在線監測污染源排污和網上環境信息公示。
建立網上公示制度,直觀和清晰的顯示污染企業的檢測數據,便于全社會進行監督,保障了公民對環境的知情權,有助于緩解因為飲用水水源問題引起的社會矛盾。
3.2.2 扭轉多頭行政管理帶來的監管執法效率低下的問題。由于水資源的自然屬性,出于優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客觀需要,應當由水務部門統籌考慮水資源的配置和管理、水源工程的建設、飲用水源的保護以及對供水企業的水質管理和行業指導等,并牽頭組建統一的飲用水水質檢測網絡和組織信息發布工作,在飲用水安全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
3.2.3 增加生態補償和公眾參與的機制。當前,武漢市已經開始探索建立水污染生態補償制度、廢水排污權交易制度、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制度、飲用水安全建設多種形式的公眾參與機制。
4 結束語
筆者認為,進一步完善水污染生態補償制度,包括再次明確補償對象、確定補償主體以及相應的水污染生態補償管理和飲用水安全監督機制。其次,將排污權交易引入水污染的行政管理制度中,拓寬排污權交易范圍。最后,借鑒國外的水污染防治的實踐經驗,使公眾參與在武漢市相關立法中受到足夠重視。政府能做到及時客觀公布各項數據,政務公開,能確保環保組織和市民個人的權利的運用和權利保障。
參考文獻:
[1]黃艷紅.武漢市飲用地下水安全性評價[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統計學院,2011.
[2]夏春萍.湖北省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經濟學院,2005.
[3]張齊云.沌口污水處理廠水質水量調查與預測[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土建學院,2004.
[4]翟青.強化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 維護人民群眾飲水安全[R].北京: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2009.
[5]許風華,王懷記,等.武漢市二次供水衛生狀況調查[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0,21(6):115-116.
[6]萬田英,王玲.自來水廠水源水及飲用水水質評價[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2):302-304.
[7]李雪松.中國水資源制度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經濟學院,2005.
[8]黃晶倩,黃豐,程柳.武漢市水環境安全評價研究[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