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工程地質的勘察過程中,巖溶地區的難度是最大的,由于巖溶發育不確定,并且隱蔽性極好,勘察起來異常困難。巖溶危害性極大,甚至可能會引發地質災害發生。在工程進行地質勘察過程中,應該要重視對巖溶地區的情況,認真將其進行勘察。本文是結合作者多年地質勘察的經驗,就面對巖溶地質之時的勘察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巖溶地區 工程地質 勘察方法
可溶性巖石長期在水的溶蝕之下,所造成的地質反應,就被稱之為巖溶。可溶性巖石的種類很多,較為常見的便是碳酸鹽巖類、鹵素類巖石,碳酸鹽巖類巖石是現在分布最為廣泛的可溶性巖石。在面對巖溶地質之時,如何對地質進行有效的勘察,實施到位,是當今地質勘察所遇到的難題,作者以云南普洱作為勘察點,展開巖溶地質的專業勘察。
1 巖溶地基的類型區分
巖溶處于發育中,經常會導致表面出現石芽、溶溝等,參差不齊的生長;地下溶洞會對巖體的完整進行破壞。巖溶有水產生動力,導致地質產生變化,以至地上的土體出現松動和開裂,甚至有沉陷的威脅。而這些變化,都會對地面的建筑工程、地基造成極大的侵害。
依據可溶性巖石的出露條件和穩定性,將其劃分為三個類型:裸露型、覆蓋型、埋藏型。
1.1 裸露型
在山谷地區,地表可溶性巖石經過長期大氣降水、地表水的溶蝕、侵蝕作用,形成了裸露型巖溶,覆蓋土層厚度<10m的工程場地,巖溶完全裸露—半裸露。如溶溝、石芽、溶斗等。溶溝邊上的石芽,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三米高,石芽也不是隨便哪里都可以生長,一般分布于山地斜坡和河谷坡地。石芽表面極其陡峭,有些溶溝可達十米以上的深度,并且能夠與溶蝕所造成的溶隙相互連接。由于石芽表面波瀾起伏,會造成地基滑動,甚至會造成地基沉陷、地裂縫等工程問題。
巖溶頂板上的穩定性如何,是關乎到工程地基的安全性。然而,它的穩定性和巖體結構面、巖石力學性質、溶洞規模及其分布情況等工程地質條件息息相關,甚至與溶洞現狀、水質等都有密切聯系。
1.2 覆蓋型
覆蓋型巖石上的覆蓋土層在十米以上,甚至可以達到好幾十米的厚度。小于三十米的被稱之為淺覆蓋型,大于三十米便是深覆蓋型。普洱巖溶覆蓋層主要是紅粘土,這類覆蓋型巖溶所存在的威脅就是地基(巖)土沉降不均勻及巖溶塌陷。地基的穩定性評價,需要考慮建筑荷載、(巖)土洞對建筑物的影響程度。
1.3 埋藏型
埋藏型的碳酸鹽巖石上,通常情況下覆蓋非可溶性巖石,大小、厚度不一,上部巖溶在滿足建筑物強度之時,可以不用考慮下部巖溶情況。
2 勘察與地基穩定
對巖溶進行勘察主要是為了對場地建筑物的安全性進行判斷,是否會對建筑地基的穩定造成影響,巖溶發育情況是現場工程地質勘察所需要得到的結果。巖溶形態、發育規模,巖溶密度,空間分布的規律性,以及溶洞中的填充情況,這些都是判斷安全與否的重要指標。巖溶頂板是否能夠承載地基所給出的強度;對巖溶的空間分布進行掌握,以及對地下水、地表水的循環規律進行分析,來對建筑場地的穩定性和適宜性進行評價,考慮各個方面因素,做出準確的判斷。在巖溶的勘察工作中,需要結合實際工作的經驗,才能做好場地地基穩定性評價。
2.1 了解工程場地巖石情況
在一個工程場地中,巖石多種多樣,工程地質勘察中必須要對場地的所有巖石進行了解。特別是巖溶,很可能會存在各種不同的巖溶,分別分布于各個地方。所以必須要對不同巖溶的位置、大小、延伸方向、現狀頂板情況等進行了解,對溶洞之中的填充、溶解情況進行準確的判斷。
2.2 劃分巖溶組
巖溶和整個建筑工程建設息息相關,因此,必須要掌握巖溶的發育情況,這點至關重要。巖溶的發育和周圍的一切關系密切,比如巖性、厚度、結構、巖性組合以及水質等,這些都會影響到巖溶的發育。在進行勘察之時,需要對巖溶進行統計,不同的分布數量、巖溶形態,劃分巖溶組。
2.3 不同地貌上的巖溶發育特征
巖溶的發育不是特定的,而是受所處地區的地質作用、地貌環境、構造發展歷史、水域等的影響。在普洱這片地區判斷巖溶發育情況,和其它地區的勘察大相徑庭。
普洱地區多屬構造剝蝕中低山,具有高原——山地巖溶地貌特征。又可細分為中低山——溶蝕洼地地貌、中低山——山谷地地貌及中低山——河谷山地地貌等巖溶組合形態構成的地貌小區。在不同的地質、水文、地理環境區域,碳酸鹽巖溶蝕及侵蝕的巖溶形態也不盡相同,不同的巖溶組合形態構成不同的地貌特征。
溶蝕洼地區:多位于地下水補給區,與溶蝕漏斗、落水洞、巖溶塌陷、溶隙等密切相關,巖溶以陡立發育為主。
山(河)谷坡地區:常有河流(或暗河)以及溪流(或泉水)等分布,與溶溝、石芽、溶隙、巖石坍塌等密切相關,巖溶以水平發育為主。
3 巖溶場地勘察與方法
巖溶地區的勘察,和其他地區勘察大有不同。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要對巖溶的巖土結構、穩定情況、是否存在潛在威脅等進行分析,并且在不同的勘察階段,所需要使用的勘察手段也是大不相同,根據巖溶發育狀況和勘察階段,布置相應的工作量。在勘察過程中,主要是可以分為可行性勘察、初步勘察、詳細勘察、施工勘察。
可行性勘察是對溶洞發育情況、間隙等進行勘察,并對其危害和發展形式進行判斷。采用綜合物探、地質測繪等方式進行地質勘察,都是最為適合的。
初步勘察階段,主要是巖溶發育規律進行探索,對巖溶的穩定性進行初步評價,判斷是否是適宜建筑。巖溶及其間隙、土洞、地表塌陷情況等,按照建筑的適宜性以及場地穩定程度來進行區分。在這個階段,較為適合采用地質測繪、綜合物探、鉆探等勘察方式進行,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的地方,選擇其較為有代表性的地方,進行驗證,以便于核實巖溶異常。在巖溶區應該增加鉆探孔數量和鉆孔的深度,鉆孔應穿透巖溶的發育帶,才能獲悉內部情況到底如何。
詳細勘察之時,就必須要對建筑范圍內,以及會影響到建筑安全的地段巖溶進行詳細的勘察,比如:巖溶形成的間隙和土洞,都是勘察最需要注意的部位。查明土洞的形態、規模、位置、巖溶內部填充等各種情況,查明地下水的循環情況,也是在勘察的內容之中,以此對地基的穩定性進行評價。
當巖溶導水性較為均勻之時,可以選擇漏斗地下水中的上游部位,提取降水漏斗的中心點,來對水文地質進行判斷;如果巖溶以集中滲流的狀態存在,那就選擇下游部位。
物探勘察之時,應沿建筑物的軸線布置物探測線,異常地段可以采用多種物探方法進行勘察和研究,相互驗證巖溶異常。如果在建筑基礎鄰近地段中出現大面積的物探異常點,并且有頂面荷載達到2200KN以上的獨立基礎,需要使用驗證性的鉆探孔,對其進行詳細勘察。一旦發現有危及到工程穩定、安全的洞體存在,那么就必須要將鉆孔加密,加強綜合物探的勘察,對頂板和洞內填充物等各種各樣的巖土進行力學實驗。但是在進行勘探的過程中,必須要滿足相關規定:
當基底的土層厚度不足,勘探孔應全部鉆入基巖之中。在預定狀態下勘察到溶洞的存在,這個時候應該將探孔往下再深入一些,一定不能<2m;需要對淺埋巖溶、土洞、斷裂破碎帶等各種信息進行探測之時,采用巖土取樣試驗,也可以原位勘察,布置一定量的探井,讓地質信息更加準確;如果遇到的巖溶,土洞正處于發育時期,可以沿著地基的軸線密布靜力觸探,以便于對土洞現在的坍塌情況進行了解。
4 結語
在進行巖溶發育區工程場地的地質勘察過程中,采用多種方法綜合勘察是最為適合的。不同方法的勘察結果,能夠進行相互驗證,能夠提升勘察結果的準確性。如果是裸露型巖溶,采用工程地質測繪、物探勘察等方式進行巖溶情況的勘察。鉆探是埋藏型巖溶使用效果最好的勘察方法,物探是覆蓋型巖溶勘察的主要的勘察手段之一,物探能夠大至查明建筑物周圍是否存在不安定因素。
參考文獻:
[1]李振華.巖溶地區工程地質勘察中地基處理的樁基形式[J].地球,2012(10):69-69,71.
[2]謝文.巖溶地區的工程地質勘察方法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4).
[3]劉湛省.巖溶地區鐵路工程地質勘察淺探[J].西部探礦工程,2010,22(7):104-106.
[4]石東虹,段輝云.深度探討巖溶地區工程地質勘察的合理方法[J].科技資訊,2010(4):33-34.
[5]楊艷瓊.巖溶地區的工程地質勘察方法探討[J].企業技術開發(學術版),2009,28(4):74-76.
[6]鄭春榮.基于巖溶地區工程地質勘察的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