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橋梁施工技術作為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
程,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各種橋梁施工方法,同時結合實際,對相關施工設備、工藝和規范有一定的了解。本文以橋梁施工技術精品課程建設內容及過程為契機,對精品課程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教學方法與手段、實踐條件等方面提出了自己一些見解。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精品課程 職業能力
隨著國家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高等職業教育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如何提高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精品課程的建設已成為衡量的重要杠桿。同時這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整合教學優勢,體現辦學特色,利于學生就業都具有重要意義。與本科教育有所區別,高職教育在于培養具有相關理論基礎和較強實踐技能,面向生產、管理與服務的一線崗位的實用型技術性人才,因此精品課程的建設主要體現在對于課程建設的內涵把握、教學內容和方法、教材建設、實踐教學條件和培養手段等方面。作為院級特色專業建設的典范,基于本專業的核心職業能力培養模式,文中選取道橋專業重點建設的精品課程《橋梁施工技術》為例,簡單論述精品課程的建設。
1 課程設置
《橋梁施工技術》是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技術課。該課程主要介紹各種橋梁體系上、下部結構的施工架設方法、涵洞施工技術及橋涵施工常用配套機具和其他主要橋型的施工技術。在已有力學計算、測量基礎和橋梁工程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施工實際,對學生參與綜合實訓與頂崗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1 課程介紹及性質 《橋梁施工技術》以培養具有橋梁施工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為宗旨,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施工單位的訓練,熟悉橋梁施工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培養學生的現場施工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勤懇耐勞”的實干能力。依托于學院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即“411”三階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學生掌握橋梁施工工藝和方法操作等基礎上,培養可施工、能管理、高素質的一線施工技能人才。
1.2 課程設計 基于“橋涵施工教學過程系統化設計”的原則,通過與企業合作,確定橋涵施工的工作任務及培養目標,制定《橋梁施工技術》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設計。以橋涵施工知識細化項目為導向,培養橋涵施工能力為主線,對各施工項目進行工作任務的詳細設計。利用課堂、工地、道橋實訓基地,采用理論學習、仿真實訓、校內外實訓等方式,達到能力目標的培養,并采用過程與結果、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綜合考評體系。課程設計總體思路體系如圖1所示。
2 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
2.1 教學內容 針對道橋專業職業崗位能力的特點,在緊跟橋梁發展動向的前提下,教學內容兼顧常規的梁橋、拱橋、涵洞、基礎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技能,同時增加懸索橋、斜拉橋施工方面的基本理論和能力概要,強調學習情境模塊化教學。教學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學習情景教學內容
■
2.2 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內容系統而詳實。為使教學內容與工等標準、考核體系相銜接,適應施工要求,基于最新標準和規范,教材采用自編教材與正規出版教材相結合的方式,并將教學參考書、習題集、電子教案課件和與企業共同開發的實訓教材相聯合,組建成豐富立體的教學資源。
3 教學方法與手段
針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本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重在靈活多樣,使學生較好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1 教學方法 ①任務驅動法:按照“課堂布置任務,教師引導提問,學生搜集信息,制定實施方案,討論實行方法,進行相關訓練、組織檢查與驗收”六步來完成教學過程。結合學生編寫“施工報告——教師查閱——問題反饋”的具體活動環節,使學生獲得知識與體驗。此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凸出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評價,加強學生學習目的性的同時,也培養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工作的能力。這是本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也是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體現。②情景體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真實模擬企業的工作氛圍和環境,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企業的真實情況,更好的融入其中。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任務要求,將傳統“學生”角色轉換為“資料員”、“技術員”等,模擬具體工作生產環節同時,要求學生進行技術方案的制定、安全交底、工作任務實施、記錄施工技術資料、完成工作報告等。通過角色模擬,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協調能力。③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強。通過選取橋涵施工生產實踐中具有代表性的實例,讓學生結合理論對案例進行閱讀分析,并開展深入探討,從而對所學內容具有感性認識和間接累積經驗,使學生體會本課程在工程中的應用價值,建立理論與實際聯系的真正橋梁。④師生集體互動研討:教師與學生的技術探討,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明確橋涵施工技術的綜合應用和發展趨勢。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鼓勵指導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運用相關資源創新設計。⑤強調規范的學習:《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是施工的依據和準則,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對規范的理解,關注規范中章節、內容的更新變化及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術在橋梁施工中的應用特點。
3.2 教學手段 ①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合理安排課程內容,實現情景模塊化教學,對于基礎知識,通過參觀橋梁模型室,結合多媒體資源突出施工理論,做到圖文并茂,不僅增強上課的趣味性,讓學生容易理解,提高教學效率,還擴展了學生的視野,便于學生理解和自學;針對一些較強的計算內容,則通過板書講解與課件相結合的方式,有利于學生跟隨老師的思路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對于操作性比較突出的核心模塊內容,則采用觀看施工錄像、動畫視頻和實地參觀等方式,讓學生領悟操作要領。②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鑒于本課程實踐性較強,利用網上相關優勢資源可以豐富充實學習內容,同時有關本課程的教學大綱、學習指南、課后習題、實訓指導、教學錄像全部上傳至學校網站,并向學生免費開放,有助于學生自主利用資源進行深入學習。
4 實踐條件
4.1 實訓體系組成 針對高等職業教育模式的特點,實踐教學體系無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為此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推行以“411”三階段工學結合的學分制人才培養方式,將實踐教學體系分為單項技能訓練、課程設計或實訓、綜合實務能力訓練與頂崗實習四大環節,同時兼具職業技能鑒定培訓等形式。
①單項技能訓練:結合學生具備的道橋職業崗位能力而構建不同科目的訓練內容。②課程設計或實訓:學生通過一周的時間在老師引領指導下獨立完成實訓課題并給出相關成果,側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分析和動手操作能力。課程實訓內容具體安排如表2所示。③綜合實務能力訓練:這一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結合道橋專業的特點,突出測量、線路、橋梁等實訓環節,使學生熟練掌握道路、橋梁施工的原理方法和設計要點,并能實際測設,以此提高學生的設計計算、動手操作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④頂崗實習:學生根據本人就業意向、實習單位,選擇不同的施工崗位進行實訓,結合教師的管理使學生對專業理論能夠理解、鞏固和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畢業后立即就能從事施工一線技術、管理等崗位的工作。
4.2 校內實踐條件 學院根據道橋專業的培養需求,不斷加強校內實訓條件的建設,為此建有本專業的省級實訓基地,實驗設備涵蓋路基路面、瀝青及水泥混凝土材料試驗、力學試驗、橋梁變形、基樁檢測等多方面,以此帶動道橋專業的基礎教育和企業崗位專項知識的有機結合,來適應市場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省級實訓基地組成如表3所示:
4.3 校外實踐條件 學院與具有相關資質的施工企業如甘肅省路橋建設總公司等單位簽訂了校企合作辦學協議,重點實習實訓點達23個,這不僅為學生施工實訓、專業教師實踐鍛煉提供場所,還為本專業建立高技能水平師資的人才庫,為專業改革、精品課程建設提供保障,同時校企的深度合作也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此外成立校外頂崗實訓管理指導中心,對實訓基地建設和學生頂崗實訓進行管理和指導,保證學生校外實訓的技術指導和安全。
5 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以能力培養為基準,課堂教學采用考試與平時成績相結合的方法;課程設計或實訓、綜合實務能力訓練和頂崗實習則通過企業、學校雙向參與,依據實訓全過程,結合實習報告、技能掌握及答辯、平時出勤參與等多方面綜合考核。
通過《橋梁施工技術》精品課程的建設,我們體會要把精品課程建設成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一流的實踐教學條件和實踐能力培養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這個過程還需要不斷努力探索與改革創新。
參考文獻:
[1]劉孟良,韓秋黎.高職精品課程建設初探——以《橋涵設計與施工》課程建設為例[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248-251.
[2]郝付軍,劉杰.高職橋梁施工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7):18-19.
[3]楊勃,羅建華.橋梁施工課程改革的思考[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2):96-98.
作者簡介:高穎(1986-),女,甘肅蘭州人,助教,碩士學位,研究方向:道路橋梁工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