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說:“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要求當代青年大學生要具有強烈對社會對自身的責任感,因此責任教育更加重要。
關鍵詞:責任教育
馬克思說:“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要求當代青年大學生要具有強烈對社會對自身的責任感,因此責任教育更加重要。當前,大學生群體的責任意識狀況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大學生責任教育問題也日益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
1998年,在巴黎首次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了高等教育首先“要培養高素質的畢業生和負責任的公民”,為我國高校的責任教育指明了方向。學生的責任教育的內容,包括責任的認知教育,責任的情感教育以及責任的行為教育。所謂責任的認知教育是指應該準確定位教育對象作為自己本身的責任,要充分認識自己的職責角色職責,制定個人的責任,要具備判斷,理解和評價的能力。所謂的責任情感教育,就是讓個人對自己的身份負責,是一種基于行為的一種情感體驗教育的責任,對個人的行為啟發、鼓勵和評價職能的責任。責任行為教育是對個人履行職責和義務的行為和習慣的教育,教育是負責任的行為,實現的關鍵在于提高個人責任的能力,是教育的目標責任。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以及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的價值觀、教育觀不斷改變,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教育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目前,大多數人都持這樣的觀點,認為大學生的責任教育主體應該在高校。但是當今的社會發展形勢和大學生的生存環境決定了傳統的價值觀已經不再被大學生所崇尚,大學校園也不再是一片凈土。網絡信息化的發展,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或者網上沖浪,因此,僅僅憑借高校對大學生進行責任教育是力所不及的,社會也應當承擔相當大的一部分職責,社會與高校應當共同構建良好的文化氛圍。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變革和發展、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網絡的迅猛發展普及,責任教育所面對的社會背景等日漸繁雜。首先,傳統價值觀受到沖擊,急功盡利、一切向“錢”看、凡事追求利益最大化,各種低級價值觀念沖斥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角落。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人們責任感的降低甚至無視責任二字的現象經常發生。近幾年,時而發生的特權事件折射出當今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是追逐金錢和權利,人們無時不刻在向往滿足這兩個欲望。當今社會心理,焦慮、冷漠、怨恨等充斥于我們整個社會,“李剛事件”、“藥家鑫案”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沒有了正義感和道德的約束,“官二代”、“富二代”特權事件還會頻頻發生。
其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網絡的應用普及,青年大學生無時不在虛擬的網絡中,網絡的各個邊緣都充溢著各種信息、各種思潮、各種價值觀。網絡是把雙刃劍,既承擔了聯系世界各個角落的責任,也充當著傳遞信息的責任,但是沒有行之有效的監控和管理,網絡上的思潮、信息良莠不齊。色情、暴力、金錢等都赤裸裸的表露在外,為不負責的低級的思想傳播提供了無法控制、抵御的一條傳播途徑,使得青年大學生無法判斷無法抵制。
再次,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的純潔和穩定也在社會大環境下受到強烈沖擊,部分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也開始追名逐利,尤其是一些家長給子女灌輸金錢、權利至上的價值觀,使得責任缺失現象大量存在。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開放的社會,信息大爆炸時代,是我們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是一種挑戰,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價值環境,我們要時刻把責任教育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點。
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教育、責任教育,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并加上一些主題課外活動,例如觀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參觀革命教育基地、或做一些公益性的實踐活動等等。相對而言,理論教育的效果要比實踐教育的效果要差些,大部分學生不喜歡理論教育,更容易接受貼近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要確保具有良好的責任教育實踐活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當代大學生,智力、知識水平相對較高,也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大學生的責任教育重點要放在實現責任能力的培養上和養成責任行為習慣。
在實際的責任教育過程中,要認識到責任教育不單單是對責任知識的傳授,而且還要寓教于行、身體力行。同時,還要認識到責任教育在本質上還是思想教育,而人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具有反復性,所以,大學生責任教育面臨的一大難點就是怎樣改變這種思想反復性而使其趨向于穩定。筆者認為,重視加強責任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責任教育經驗的增長和激發其內在的責任,而且可以提高其責任能力,以實現其職責。首先,傳統的思想教育的教授的主要內容大多是“說教”的空洞的理論,不僅缺乏現實的內容、而且對于教育者和對象來說還缺乏吸引力的生活教育。增加責任教育內容的實用性,能夠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參與的興趣。其次,當代大學生在接受責任理論教育以后,更要在實用的活動中充分的實踐,使其感受到責任的力量,將切實可行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責任能力完全的有機的結合起來,將能有效地提高教育對象達到責任的認識水平和實現責任職責能力。這個對于大學生即將到來的社會生活,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責任的實踐教育應該受到高度重視。
綜上所述,只有當代大學生將付諸于自身的各種責任轉化為自己的需求和內心的標準,并承諾和在實際行動中履行其各項職責范圍內的義務,這樣才可以說是責任教育收到了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趙文靜.試論責任和責任教育[J].山東教育科研,2000(10).
[3]金亮賢.學校責任教育略論[J].教書育人,2002(22).
[4]黃本玉.當代大學生道德失范與道德責任教育[J].濰坊學院學報,2006(01).
作者簡介:
于欣(1974-),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技
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