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技能人才與企業需求的員工之間存
在銜接上存在脫節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畢業生在知識應用和職業素養上不能與企業對接。應用師徒制教學的優勢能夠彌補這一問題,更有效的培養出適應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培養技能人才 對接 師徒制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對各種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市場經濟條件下,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普遍要求是“零距離”上崗,為了適應企業對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職院校大力實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但在“工學結合”的實施與“零距離對接”之間存在兩個難點:學習內容與工作過程的對接、技能培養與職業崗位要求的對接;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技能訓練與職業素養的培養結合起來,在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背景下,借鑒師徒制教學模式的長處,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1 師徒制與專業課程教學
目前,高職院校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普遍采用項目式教學等新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以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為出發點,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職業素養及人的培養上尚有不足,而師徒制的教學方式恰好可以有效的彌補這一環節的缺失。傳統的師徒制是我國企業在員工培養上一項重要的培訓模式,盛行國外的現代學徒制為這些國家的工業發展和經濟騰飛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師徒制是以培養人為出發點,通過結對的方式,徒弟在師傅的指導和影響下學得專業技能和情景智慧。注重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為本位,注重人的發展,強調將學生置身于實際工作場景中。通過深刻的理解和刻意的模仿,培養了徒弟選擇和應用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及實踐能力。通過在操作中的質疑,共同完成復雜程序中的分工協作。尤其是在操作中偶爾的突發奇想,有時對操作程序與方法的反思和改進,更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所有這些也是注重了人的發展。因此,在現行的各個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師徒制的元素,可以有效的解決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到企業員工的零距離過度的問題。
2 工學結合下的師徒制
2.1 工學結合是實施師徒制教學的前提 “工學結合”為職業學校突破傳統的以學校為主體來被職業教育束縛,徹底打破學科型專業辦學模式和以知識結構為基礎的專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師傅帶徒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言傳加身教,學與做融入一體,這與現行的“工學結合”有著最根本的最本質的共同追求。師帶徒,主要通過案例教學進行單獨講授,操作性強,徒弟學習師傅的知識、經驗、工作方法。學生部分時間在學校集中學習專業基礎知識,部分時間則主要在企業生產崗位實習。工學交互,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同步進行,學生的技能通過系統地鍛煉,得以充分發展。
2.2 師徒制是學生獲取隱性知識的重要渠道 相對于顯性知識而言,隱性經驗在承載形式、傳播方式、表達形式以及文化制約性等方面都顯示它自己的特點。首先,隱性經驗屬于個人經驗或知識。其次,隱性經驗是在實踐中傳播的。隱性經驗只能在實踐中傳播的特性由其非語言性決定,也只有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環境的聯系中才能得以表達與傳遞,理想的隱性經驗傳遞情境,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感染,形成人際情感諧振,同時也要寓意于情。
2.3 師徒制的建設探索 傳統的師徒制有其優越性的一面,現代的國外學徒制有其可以借鑒利用的一面,但是機械的強調傳統的師徒制對高職院校而言未必就是完全符合實際,因為中國的高職院校不能完全的等同于工廠,對于學生還有學制教育的要求,僵化的看待國外的學徒制也是行不通的,因為只是一個高職院校單純地描摹國外的學徒制是沒有剛性的條件可以開展的。因此,取其“師徒制”一對一教學的長處,依據高職院校自身的條件并充分利用網絡時代先進的教育技術靈活運用。不同的專業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創造自身特色的“師徒制”教學方式以達到培養高級技工人才的目的,就是實行師徒制教學模式的最終的、最根本的追求。近幾年以來,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師徒制的應用探索:
2.4 實施課外教學,踐行導師制 導師制作為師徒制的應用形式在高等學校被廣泛采用,學生跟隨自己興趣方向的導師進行學習,導師通過實際應用項目指導學生進行知識拓展,使學生掌握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①強化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方法:在學校學習的東西是有限的,但是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可以為學生后期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起點,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更多的是指導學生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②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培養:結合實際的項目載體,不局限于某一門課程內容,根據夠用、會用的原則進行學習,使學習內容更有目標性,有利于學生掌握。③技能訓練與實際工程經驗的融合:將所學習的知識技能應用于實踐中,通過口傳身授的方式使學生掌握實際工程中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經驗。例如:編程過程中對于變量及函數的命名、電路故障的處理方法等,將隱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④分工協作,培養合作精神:學生自我形成合作小組及教師適當的調節相結合的機制,通過實踐項目的完成培養學生交流和合作的精神。⑤嚴格的管理與激勵機制相結合:制定開放式實驗室管理制度,強化時間的意識,對階段性目標進行驗收,結合學院的優秀學生獎勵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通過近幾年的課余輔導教學,指導的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及就業成效較好,雖然這些學生并不是所在班級學習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但是通過課外師徒制的實踐鍛煉和學習,不斷的與指導師傅交流,他們知識的應用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了較大的提高。
2.5 與課程教學相融合,試點現代學徒制
結合前期課外輔導學生的經驗,在課程教學改革中也將師徒制的形式引入課堂,今年上半學期在《無線電設備應用與維修》課程教學實施師徒制改革,為此對該課程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一些調整,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設計的基本思路是由易到難、由表面到核心,將整個理論知識分解到每一個實施環節,這樣在每一次課程實施中有足夠的時間與學生互動和交流,在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方法與經驗傳輸給學生,課程的整體設計如下圖所示,調整的思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
①課程的教學不能局限在知識和技能的講授上,應該綜合專業的培養目標及專業崗位技能的考核,原來的項目教學法以多個任務作為載體,缺乏綜合性應用的設計,因此在新的教學設計上每一個環節都是針對無線電設備的整機進行設置,同時每一個環節從原先的設計要求轉變為整機設備的檢測與調試,在每一個環節上充分考慮與無線電調試員、無線電調試工程師崗位的需求,組織教學內容。②模仿是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和經驗的最佳途徑。首先在知識的獲取上,項目式教學以學生設計電路作為切入點,學生在設計電路之初通常采用查閱資料、模仿范例進行設計,這樣會造成學生在模仿階段系統性認識的缺乏,在后期的整體性測試環節容易出現前后特征不匹配的情況。所以在教學設計環節中選擇簡單的、完整的無線收發系統電路作為認知的第一階段,讓學生在后續的電路設計中建立整機的正確概念。其次,電路的檢測與調試過程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為了使學生獲得電路檢測與調試的經驗,在六個環節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模仿教師在認知和調試電路過程中的操作方法,掌握無線電設備檢測與調試的實踐動手經驗。③重復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教學設計的六個環節在實施過程中重復2到3次,測試點的選擇、故障的判斷、電路調試的基本流程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中,學生在每一個環節中通過教師的指導不斷地重復訓練,從而達到熟練應用的目的。④有效地考核體系進行保障??荚嚨哪康牟皇强嫉箤W生,而是通過考核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檢驗,同時促進對不足的地方進行改進。因此在課程的考核上采用了全新的考核方法,建立以實踐操作為主,理論考核為輔的試題庫,在考核安排上采取隨機抽取、多次考核的形式進行,在課程后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自主選擇考試時間,不通過的學生可以進行多次考核,直到通過考核為止。
3 師徒制實施的現實問題
3.1 相關環節的改革 師徒制教育滲入專業建設過程中,必然觸及到專業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材建設、教學管理等核心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必須建立與之匹配的工學結合管理體制。
3.2 多師徒制 職業院校的學生學習基礎差,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使學生獲得成功,如何讓學生擴展專業能力并能主動地適應企業目標是個大問題。安排師徒制教學的過程中,在操作上切實改善師傅帶徒弟式的單一化和個性化傾向,突破個人技術層面的局限性,博采眾家之長。有意讓學生處于不同的工作環境,階段性地變革實訓指導師傅,讓學生找準最佳的成長方式,從而自覺地調整學習狀態,達到自主學習目的。
參考文獻:
[1]萬希.淺論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J].職業時空,2005(1):26-27.
[2]劉建同,靜煒.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新學徒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1-2.
[3]孫立家.中國古代職業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藝徒制[J].職業技術教育,2007(7):22-23.
基金項目:
該論文是省級課題汽車運用技術“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的探索和研究資金資助,編號:09J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