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乳品分析與檢驗》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一年多來,同學們的操作技能上得到了很多提升,同時素質教育也融入到了課堂;但是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包括教學成本、廢棄物排放及同學們基礎知識薄弱等,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和解決方案。
關鍵詞:乳品分析與檢驗 教改 成效 問題
近年來,“食品安全”成為新聞熱詞,尤其是乳品行業質量安全事件屢次發生,從安徽阜陽的大頭娃娃事件到三聚氰胺事件,再到伊利嬰幼兒奶粉汞超標事件、蒙牛黃曲霉毒素超標事件等等,加之被國人盲目信任的洋奶粉也頻頻曝出質量問題,恒天然的雙氰胺事件、肉毒桿菌事件等等不勝枚舉。從國家層面上有不斷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企業層面則投入巨額資金,引進先進的技術與設備,增加快速檢測和高精密的檢驗儀器的投入,這給予乳品專業的學生在檢驗方向帶來更多的就業選擇機會! 為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乳品分析與檢驗》課程于2012年進行了教學改革。作為乳品工藝專業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乳品分析與檢驗》是研究和評定乳制品品質并保障乳制品安全的一門學科。該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技術性和實用性強。以往的教學使該課顯得十分乏味無趣,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教學改革后,技能鍛煉增強了,絕大部分學生確實更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和掌握這門課所學習的知識。在課程改革的教學過程中我和同學們收獲了很多,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乳品分析與檢驗》教學改革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和出現的問題進行整理和分析論述。
1 實施教學改革后取得的效果
首先要提的是《乳品分析與檢驗》實施教學改革后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在過去的教學中是很難做到的。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闡述。
1.1 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實施教改后,同學們的課堂就是實驗室,實驗室就是課堂。在實驗室內老師借助多媒體技術以現代化的影視教學手段來展示教學內容[1],同時再輔以老師的現場演示及講解,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了同學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在具體的實驗操作中,老師不再把實驗的準備工作包括試劑的配制全部包辦起來,而是提前下達任務,讓同學們去查閱相關資料后,來到課堂上由各組單獨完成,讓學生最大程度的參與到實驗中來。例如在“乳粉中還原糖的檢測”這個項目中,老師在上一個項目結束時下達任務單,需要同學們提前查閱相關資料,對這個項目有所了解,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計劃的安排部分學生參與實驗課前期的準備工作,包括試劑的選擇、配制、滴定管的選擇等等。這樣不但增強了責任感,而且督促同學們做好預習、增強學習主動性。同時在實驗過程中老師對同學們所出現的不規范或錯誤操作及時給予糾正,培養良好的實驗規范操作的意識和能力及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杜絕差不多的思想,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
1.2 老師與同學們朝夕相處,情感教育促進了對同學們的素質教育
教改之后老師和同學們每天在實驗室一塊學習一塊實驗,實驗失敗了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成功了大家一塊歡笑。老師和同學們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此時的老師已經不單單是同學們的師長,同時還是他們的朋友和知音。作為老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帶動學生,這就要求老師不單單能講授課堂知識,還應具有豐富的知識面,讓同學們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老師。這樣同學們才會信任老師,對同學們才會起到真正的說服和教育作用。例如,早上有同學在實驗室外面吃早飯,課上老師就會引出一個話題“你吃的安全嗎”。借此機會老師會把食品安全和食品營養的知識滲透到本節課上來[2],同學們會非常踴躍的曝出自己認為安全和不安全的食品,和老師一起探討。經過老師的講解之后,同學們對食品安全有了新的認識。同時同學們積極分析食品安全產生的原因,不但提高了自我保護意識,還意識到學習分析檢驗的必要性和作為一名乳品檢測人員應具備的道德品質。
2 教學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2.1 實驗教學成本的增加
同學們動手能力增強是建立在大量的實驗操作基礎上的,同學們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一般要練習五到六次才能出具一個準確的實驗結果,再加上項目考核,完成一個實驗項目的話就要操作接近十次。如此的操作較過去的實驗教學操作次數翻了2倍,甚至還要多,這樣就帶來了實驗成本的增加。尤其是一些用量比較大的試劑,硫酸、硫酸銅等等。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會把試劑的價格告訴同學們,讓他們自己計算實驗成本,以提醒同學們節約試劑。但面對大量的實驗,成本仍然較過去教學過程中高的多。
2.2 廢棄物排放增多
大量的實驗操作帶來的是做完實驗后的實驗室廢棄物的排放問題。這也是教改帶來的新問題,過去實驗少,一般污染不嚴重的基本直接排放了,但是現在實驗數量的增多,使得排放的廢棄物對環境帶來的危害越來越大。例如,在蓋勃法檢測完脂肪含量后乳脂計內的酸液,若直接排放不但損壞下水管道,還把異戊醇也排放到了下水道;氣相色譜、液相色譜使用過程中有機廢液的排放問題會更多。在教學中同學們會在老師的提醒下將廢液收集,然后再用大量的堿去中和,去掉上面的有機物后再排放。但是這樣會浪費掉很多的堿,會算計的同學會發現實驗成本又高了。通過對上面情況的分析,同學們基本會將污染物分門別類的放入回收桶中,尋找合適的無害化處理方法后進行處理,以達到節約資金、減少環境污染。
2.3 教學改革后同學們的理論基礎知識更不扎實了
過去《乳品分析與檢驗》的教學遵循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是對知識的認知難易和關聯程度由簡入難的學習過程,中間穿插實驗操作,雖然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其弊端,但是這樣的方式使得同學們理論知識的掌握更扎實。在教改前《乳品分析與檢驗》這門課是要在學習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分析化學》甚至《儀器分析》后才能開設的。然而教改后,這幾門課的內容全部融入到《乳品分析與檢驗》中,顯然有限的學時不能滿足課程內容的需要,這就出現了在上課過程中很多基礎知識被刪減,同學們的知識鏈條被打斷,在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經常靠死記硬背[3],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下降,很難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教改是對知識的一個重構過程,只是學習知識的方式和順序的重新排列和組合,應該強調的是有關課程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不僅是教學內容的精簡。《乳品分析與檢驗》的教學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學生能夠從一般分析中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手段,以點帶面,充分掌握并了解分析方法的應用,靈活的運用于生產實踐中,而不是聽從指令式的工作模式。
綜上所述,《乳品分析與檢驗》是一門建立在相關基礎課程和食品分析基礎上更具體、更專業的課程,課程開設的目的是保證廣大人民吃上高質、安全的乳制品,因此在《乳品分析與檢驗》教學改革中要讓學生擔負起檢驗乳食品質量的神圣職責。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乳制品安全檢測方面的知識和手段,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而提高《乳品分析與檢驗》課程的教學質量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只有不斷地探索,才能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對培養適應現代化發展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慧恩.《食品檢驗綜合實驗》課程的構建與實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26(10):62-63.
[2]蘇學軍,王建軍.高職“食品分析”課程滲透素質教育的思考[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4):36-38.
[3]李春,劉麗波,孔保華.乳品分析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6):81-82.
項目基金:
包頭市科學技術局社會發展科技支撐項目:“乳品分析與檢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3S2007-4-11。